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新兴的智能手机,Windows Phone手机呈稳步发展趋势,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介绍了WindowsPhone 7手机的系统架构和安全模型后,就取证遇到的问题详细地描述了取证方式,探讨了如何对Windows Phone 7智能手机进行取证.通过使用原生级方法和Windows Phone SDK访问Window Phone 7内核和其他数据来获得手机的有价值信息,同时通过一系列工具来分析手机上的文件.结果表明,能够从Windows Phone 7手机中有效寻找到短信、电子邮件、社交活动等证据资料.  相似文献   

2.
Android智能手机锁屏密码及破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手机内部包含的信息已经成为犯罪侦查重要的线索和证据来源。由于人们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涉案嫌疑人的反侦查意识的增强,涉案的智能手机通常带有锁屏密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提取、处理和分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针对Android手机的锁屏问题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Android智能手机三种锁屏密码,即手势密码、PIN码密码以及复杂密码的文件结构和存储原理,分析了如何借助Android的ADB(Android debug bridge)调试模式方法来对Android智能手机进行手动的密码绕过或清除,针对Android手机在调试模式打开和未打开的情况下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用于对手机进行密码破解和清除,这些方法在笔者实践中证明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案件需要从手机中提取各种信息,手机已经成为电子物证检验的新对象.本文结合手机取证的特点,讨论了手机犯罪、手机电子数据和手机取证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数字图像作为司法诉讼证据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智能手机拍摄的数字图像的溯源取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是法庭科学领域继数字图像真实性、原始性、完整性之后提出的新要求、新方向。本文主要针对智能手机的数字图像溯源取证相关问题,结合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从数字图像溯源取证的技术概述、研究进展、数据集构建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提出未来溯源取证研究的理论体系、方法标准、技术要点等意见以及溯源数据集建立的要求,以期为之后的理论研究与实战应用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推广,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手机取证也逐渐成为司法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从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中开展手机取证工作的必要性出发,通过对近年来手机取证工作在检察机关开展现状的介绍,分析、总结了手机取证工作遇到的困难,并对今后手机取证工作开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邹滨涛 《法制与社会》2014,(11):122-123
"1107"专案系全国海关开展"绿篱"专项行动以来查获的最大宗固体废物走私犯罪案件。办案部门获取的电子证据涵盖了办公文档、照片、音视频资料、电子邮件、IM聊天记录、手机通讯录和手机短信等诸多类型。取证方式使用单机本地、网络远程和手机提取等多种方法。分析该案的信息化犯罪特征,研究其电子数据取证模式,对于构建走私固体废物案件取证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着PDA应用的广泛普及,针对PDA取证扣分析的需求迅速增大。为了能快速全面提取PDA中的数字证据,必须在掌握PDA控制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常用的PDA取证模型。方法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工作中电子证据取证实践,分析了PDA的取证过程,对PDA取证的常用工具进行了分析和比对。结果针对不同的取证需求,使用相应的工具进行取证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视频取证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年来多媒体采集设备和影像处理工具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人们可以轻易对图像和视频进行篡改。利用恶意篡改的图像和视频进行敲诈勒索的案件日益增多,判断监控系统拍摄或者网上下载的图像和视频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前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图像取证领域,对视频取证的研究近几年刚刚开始。和图像相比,视频数据量大,数据格式复杂,存储压缩因子高,对取证算法的计算要求高;不过,由于视频在编码方式、时空特性、篡改手段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视频取证有更为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利用视频采集和压缩编码过程中的特性,以及篡改手段带来的痕迹,对视频篡改检测方法进行了相关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先前的综述文献大都集中在图像取证领域,只有少数细节涉及到视频取证分析,本文对视频取证技术进行了综述。鉴于某些图像取证技术可用于视频单帧图像取证分析,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图像取证相关技术如相机参数、压缩和物理几何不一致取证等。接着对已经提出的视频取证技术,按照采集、压缩和篡改方式进行分类,对它们的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了综述,并对反取证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视频采集过程以及辨识视频采集设备的一些方法。第三部分对因编码参数、编码标准以及压缩次数等视频编码过程的不同而遗留的痕迹进行了探讨。第四部分将介绍基于检测视频采集和编码痕迹不一致的取证分析方法,以及揭示篡改遗留痕迹的方法。图像视频压缩检测取证方法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相应反取证方法的研究,因此第五部分对视频反取证方法做了介绍。视频取证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应用MTP协议[1]在PC机构建的一个虚拟文件系统[2]中进行案件检验的实例。涉案手机因设置了手机防盗锁且USB调试未打开,现有的手机取证工具无法对其数据进行提取。通过查询手机生产日期推断该手机版本支持MTP协议,并尝试利用MTP协议查看和拷贝手机内的文件,最终找到QQ文件夹下保存的解锁密码,解除屏幕锁后利用现有手机取证工具成功提取到涉案手机中的短信息、即时通讯记录等与案件相关的信息,为手机检验中破解第三方软件设置的屏幕锁解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网络证据的取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巨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同时网络犯罪也呈现骤增的趋势,为了有效地打击犯罪,必须研究与网络犯罪相关的侦查技术,而计算机取证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计算机取证的主要工具,主要技术和采用方法都有别与传统犯罪的取证,并随着科学技术和犯罪的发展而产生着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QQ取证及其司法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QQ取证及其司法鉴定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QQ消息传输协议、数据库文件结构、Msg2.0.db文件的加密机制,重点研究QQ聊天记录及其他证据信息获取的思路和方法。在结合QQ取证鉴定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将手机与QQ进行融合取证的新思路,并对QQ取证及其司法鉴定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电子证据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与之相关的电子证据问题逐渐成为困扰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难题。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当取消视听资料的相关规定,确立电子证据作为一种独立证据的法律地位。在电子证据的运用方面,应当从电子证据原件的认定、电子证据与最佳证据规则的关系、电子证据复制件的运用等方面加以完善。同时,应当结合我国国情,探讨我国解决电子证据相关问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数字证据的程序法定位--技术、经济视角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证据在程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证据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紧密关联,要促进程序法在数字时代的发展,首先要研究的便是数字技术对包括民事、行政、刑事证据在内的程序证据制度的影响.使用"计算机证据"、"电子证据"概念并不能科学地归纳出这种证据的内涵,而"数字证据"概念则更符合其本质特征.在证据类型上,数字证据与书证、视听资料等已有证据类型颇不相同,是一种新的独立的证据类型,并且,在证据规则上,数字证据具有与其数字技术特性相应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14.
"证据主导侦查",是指"证据是侦查破案的主要依据并且引导侦查工作向破案方面发展"的意思。"证据主导侦查"体现了证据与侦查的本质联系;"证据主导侦查"是刑事诉讼法制改革的要求;"证据主导侦查"的前提是做好收集证据工作。  相似文献   

15.
鉴定人角色定位是鉴定人制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决定着鉴定人的制度设计及鉴定人在诉讼中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的承担。从比较法角度看,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证人属于证人,具有党派性的特征。大陆法系国家在鉴定人角色定位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通过梳理发现,这些观点可总结为证据方法说、证据调查说和折衷说三种。在我国,经过民事诉讼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相继出台,鉴定人定位问题的脉络越来越清晰。2019年12月,新《民事证据规定》颁布,鉴定人定位的明晰成为理解、适用新《民事证据规定》鉴定人制度的前提。术语上的届分、内容上的区别是制度完善的基础,双重属性下其他专家制度的配套适用也是问题解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与数字证据相关的概念很多,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存在一定差异,从提出概念的出发点、载体、表现形式、研究范围等角度分析数字证据、电子证据、科学证据、电子记录等概念的差异,并进一步提出对数字证据进行专门研究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程雷 《证据科学》2012,20(5):557-564
技术侦查手段在我国侦查实践中正在不断扩大适用,作为一项打击犯罪的尖锐武器,其所获得的信息与材料却基本上不允许用作证据使用,这一做法既不利于打击犯罪与不利于保障人权。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部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在分析成因与实践作法的基础上,对修正案的规定进行了评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保障侦查阶段辩护方获取证据的权利对于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强化辩护效果、实现程序正义、完善律师帮助极为关键。对该权利的保障,英美法系国家主要以确认自行调查取证权等直接方式实现,大陆法系国家则倾向于采取证据保全等间接方式,大陆法系国家慎重授权并适当限制的做法更值得借鉴。我国不宜直接确认调查取证权,确立证据保全申请权、特定侦查行为律师在场权、侦查阶段律师阅卷权的做法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犯罪的侦查取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铼  雍晓明 《政法学刊》2010,27(1):79-83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网络诈骗犯罪亦日趋严重。网络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虚拟性等特点使网络诈骗犯罪的证据更加复杂多变、网络诈骗犯罪的取证更加困难。面对诸多严峻的取证难的现状,在分析其原因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网络诈骗犯罪取证难的办法和建议,以期突破网络诈骗案件取证的难题,从而有效地遏制网络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