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7 毫秒
1.
如何准确区分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行为和行政管理行为,是一个长期困扰执法和执法监督实践的难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对这两类执法行为在理论上加以厘清外,对公安机关执法实践中的某些具体情况亦应进行必要的辨析,以准确区分公安机关刑事侦查行为和行政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2.
公安机关由于具有行政管理和刑事司法双重职能,因而既可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实施刑事侦查行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实践中经常发生两种行为相混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必须在弄清两种行为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从刑事立案标准与法律授权标准相结合的角度,正确界定公安具体行政行为和公安刑事侦查行为。  相似文献   

3.
区分和认定刑事侦查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仍然是当前审理公安行政案件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实践中各地的认识和做法也不一致.文章简要分析了学术上区分和认定刑事侦查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同理论观点,提出了异化刑事侦查行为概念、特征,探讨了构筑异化刑事侦查行为理论的价值取向,建立了异化刑事侦查行为的逻辑起点,明确了异化刑事侦查行为范围,指出了异化刑事侦查行为理论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以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区分和认定刑事侦查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和《人民警察法》的有关规定 ,我国公安机关既是刑事侦查机关 ,又是治安行政机关 ,侦查权与行政权集于一身。在《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后 ,司法实践中 ,人民法院受理的一些涉及公安机关职权行为的行政诉讼案件 ,究竟属于刑事侦查行为还是公安行政行为 ,很难界定。屡屡出现公安刑事侦查行为被当做公安行政行为而诉至法院 ,法院行政庭审查刑事案件 ,法院的行政判决书撤销尚在发生效力的刑事司法文书的局面 ,公安机关面对法院的行政判决书和检察机关的补充侦查决定左右为难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司法程序紊乱。同时 ,也存…  相似文献   

5.
公安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与刑事侦查行为易于混淆主要原因是1.公安机关具有双重的职权身份;2.两类行为外在形式上的相似性;3.行为性质归属往往处于两可之间.对两类行为划分方式的探讨可从行为种类上区分,从适用目的和对象上划分,从实施行为时的程序现象上划分,以期有效加强对刑事侦查领域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6.
由于公安机关具有双重职能,给行政诉讼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和认定公安刑事司法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带来了困难,因此对公安机关双重行为的关系、形式和内容以及如何对双重行为进行认定和司法审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刑事执法行为在行政诉讼中的不可诉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安机关的刑事执法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人民法院在受理行政案件时 ,应首先对公安行政行为和刑事行为进行区分和判断  相似文献   

8.
刑事悬赏是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中为了快速侦破案件,向社会不特定人作出的一种以赏金换取侦查线索的法律行为。刑事悬赏的性质:私法上的法律行为;单方法律行为。构建刑事悬赏制度包括悬赏海报的制作、适用范围、赏金来源、标准、发放原则、举报人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9.
公安刑事侦查行为不受法院司法审查的制度存在两个弊端:一是人民检察院监督不力,二是刑事侦查行为与行政行为的界限模糊,为公安机关逃避司法审查提供借口。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在刑事侦查行为中引入司法审查制度,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应全面体现在侦查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公安机关由于具有刑事司法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因而既可以实施刑事行为,也可以作出行政行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实践中有可能发生公安刑事行为转公安行政行为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类的刑事拘留转行政拘留等行为,更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密切相关。因此,为规范公安机关的行为,有效保障人权,在弄清两类行为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这种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犯罪行为分析是通过对犯罪过程的行为轨迹和事件进行犯罪过程的再现.信息时代原有的犯罪空间延伸到了虚拟空间,电磁行为痕迹无处不在.根据载体不同,电磁行为痕迹可分为通讯信息、计算机信息、视听信息、智能卡信息及其他电子信息.电磁行为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是分析犯罪行为的有关惯技和标记、分析收集符合犯罪嫌疑人特征的在线信息、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并将电磁行为轨迹与现实行为轨迹拟合  相似文献   

12.
攻击行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工具选择、对象选择、时机选择、方式选择上。攻击行为常见有发泄性攻击、取乐性攻击和躲避性攻击三种特殊类型。攻击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向价值,体现在作案人数指向、犯罪动机指向、犯罪双方的关系指向以及对象指向上。  相似文献   

13.
刑事案件犯罪中存在一类特殊的行为,它们是在犯罪行为完成后产生的,是犯罪行为人为了抑制或宣泄内在心理冲突而做出的行为,其重要性易被低估甚至忽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可以结合工作实践和理论知识,把它们抽离出来,归纳为"悔罪行为",并分析其基本内容、心理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后的反常行为与侦查破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分子在实施了犯罪行为后,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常,这主要是由人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犯罪后的紧张心理是造成反常的主要因素。同时,反常也受到犯罪人的个性特点、个人交往以及案件情况、侦查活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侦查中,要注意反常的各种行为表现和假象反常,分析反常产生的原因,为侦查提供线索,以发现嫌疑对象。  相似文献   

15.
近年,社会公众对嫖宿幼女罪争论很大。由于对象的特殊性,立法者将嫖客纳入刑法,嫖宿的本质并非是否存在金钱,而是奸淫。区分嫖宿幼女罪与奸淫幼女犯罪的关键在于行为模式,即是否存在有三方关系的商品交易模式。我国司法解释对本罪的主观要件采用主客观相统一标准,英美的严格责任更能体现对幼女的保护。刑事法律不同于民事,侧重点不同,民法侧重关系,刑法侧重对行为的处罚。社会公众对本罪的质疑折射的是对司法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16.
明确性原则是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要求,模糊性也是刑法规范的基本属性,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承认、正视刑法规范的模糊性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与维护明确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双重视野里,“犯罪行为”并不是含义统一的概念。考察犯罪行为应当在自然行为的基础上进行,这是考察犯罪行为的底线。为了统一“犯罪行为”的定义,犯罪学和刑法学都面临着转变。在科学定名的基础上,具体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科学设定“犯罪行为”模型,合理规定具体犯罪罪状;二是制定应用“犯罪行为”模型的实体过程规则;三是形成一套指导犯罪行为模型构建和应用的理论,揭示犯罪学关注的散在性动态“犯罪行为”过渡到刑法学关注的可以被刑法规范评判的静态“犯罪行为”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根据犯罪客观方面所表现出的行为可以将确定的一罪分为单一行为犯罪和复合行为犯罪,根据复合行为犯罪的概念,可以归纳出复合行为犯罪的四个特征。以复合行为犯罪中两个以上行为的地位、相互关系和法律的规定为标准,可以将复合行为犯罪分为并列的复合行为犯罪、必要的复合行为犯罪和任意的复合行为犯罪三种情形。我们可以在概括提出并列复合行为犯罪和必要复合行为犯罪的定罪与处罚的一般原则后,来着重分析目前在认定任意复合行为犯罪未遂与既遂、中止和共同犯罪问题上的难点、分歧及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处理这些问题的原则和理由。  相似文献   

19.
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属性之一,那么,行为的违法性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害还是对社会伦理规范的违反,在没有法益实质侵害的场合是否以违反规范伦理性、违反义务性为理由主张刑事处罚,对此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刑法理论定位和刑事司法裁量问题。  相似文献   

20.
犯罪标记行为是满足行为人心理情感需要或反映其欲望的附加行为,是表征犯罪目的的目的行为;标记行为是侦查分析工具;惯技与标记行为两相比较,后者模式化程度更高;损伤结果形态相同或相似并不意味着形成原因相同或相似,正确分类研判犯罪标记行为才能找到真正的致罪因素,才能使侦查分析更为准确、透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