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甲申政变后,中国和日本有在朝鲜发生战争的可能,于是朝鲜一年里几次请求俄国在中日发生战争时保护朝鲜。俄国鉴于朝鲜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自己在东北亚地区的实力,没有答应,因而两国没有缔结俄国保护朝鲜、朝鲜给予俄国一些特权的秘密条约。但是各国对俄国插手朝鲜事务持有极强的警惕性,朝鲜的“引俄”行为及俄国的表现被夸大,都采取了阻止俄朝接近的措施,这就是第一次俄朝“密约”事件。此次事件无论是对当事国——朝鲜和俄国,还是对在朝鲜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国家——中国、日本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各国纷纷调整了对外政策或对朝鲜政策。  相似文献   

2.
美朝条约的签署及最终换文于1882~1883年完成,美国成为第一个打开朝鲜国门的西方国家.美国在汉城设置驻朝使馆,福久以使馆武官和代理公使身份积极推动美朝关系的发展,在拓展美国在朝商业利益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为维护美国商业公司合同权益与朝鲜官方进行交涉、支持美国商人在朝鲜开矿建厂、为美商能够顺利开展商贸活动积极建言美国政府在济务浦等地设置领事以及为美商争取朝鲜近海珍珠贝商机等,这些都是福久扩大美国在朝商业利益的表现.福久的上述努力多具事倍功半之特点,其主观意图是通过这些加强美国在朝影响,但其做法与美国对朝政策及美国东亚政策的总体方向不吻合,加之清政府的阻挠等外部因素,最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福久未能完全如愿.福久的活动不同程度地维护了美国商人及商业公司的利益,客观上也丰富了早期美朝关系的内容,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从侧面加深对同期东亚国际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布什政府对朝政策与朝核危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4,18(1):33-54
本文在对冷战后美国对朝政策演变和美朝关系变化进行扼要回顾的基础上 ,着重论述了小布什政府对朝政策调整的内容及其动因 ,分析了美对朝政策趋向和朝核危机前景。文章认为 ,小布什政府对朝新政策是美政府内部两种不同对朝政策主张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 ,但更多反映了保守派的主张。“9·11”事件后 ,在保守派的推动下 ,布什政府又逐渐形成了“鹰派接触”的对朝战略。该战略的实施导致克林顿政府后期已逐渐缓和的美朝关系骤然紧张 ,并且成为朝核危机再次发生的原因。朝核危机发生后 ,布什政府对朝核政策在保持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做了策略性调整 ,但保守派主张的“鹰派接触”对朝战略意图仍没有改变 ,从而给朝核问题危机和平解决的前景带来较大的变数。  相似文献   

4.
董向荣 《当代亚太》2003,(12):16-20
卢武铉政府的对朝“和平繁荣政策”面临着第一大在野党大国家党强有力的挑战。后者利用“对朝汇款事件”强烈抨击政府的对朝政策 ,主张在朝核等问题上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 ,强调与美国的协调与合作。新政府立足未稳 ,而大国家党却在国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其与政府在对朝政策上的差异将对南北合作的具体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并将引导韩国的对朝政策向美国的立场靠拢。  相似文献   

5.
朴槿惠在韩国总统竞选期间与胜选后多次指出,要改善对朝关系,既不继续大国家党李明博政府的强硬政策,也不采取民主党金大中政府与卢武铉政府的“阳光政策。’’,宣称要走“第三条道路”。本文首先分析另外“两条道路”,即“阳光政策”与李明博对朝政策之间的主要分歧。以此为背景,本文从影响朴槿惠对朝政策的因素入手,指出朴槿惠对朝政策“第三条道路”的出发点是要改变另外“两条道路”非“软”即“硬”的做法。总体方向上很可能是安全上继续保持强大威慑与高压态势,但在经济合作等层面释放更大善意与灵活性。在不降低李明博政府强硬政策“硬”的一面的同时,继承“阳光政策”“软”的一面,甚至会更软。最后部分也指出了在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后“第三条道路”的实施前景。  相似文献   

6.
自清末以来,南海诸岛上的“庙宇”就成为中国政府维护领土主权之有力物证。1909年中日东沙岛交涉案中,两广总督张人骏等人在与日商讨价还价过程中,清政府从一开始进行索赔的重点物产就是以海神庙为主的。各大报刊的报道是渔船、庙宇和矿税三大项,从往复电函可知矿税等是后来为争取更多利益附加的筹码。无论是官员考察南海诸岛.还是报纸杂...  相似文献   

7.
通过从政策内容、背景及成效三个方面对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文章发现,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战略忍耐"不足以概括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全部内容;二是对奥巴马政府制定对朝政策的原因解释仍停留在美朝双边层面;三是对奥巴马政府的朝鲜政策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为弥补上述不足,文章在政策内容的界定方面构建了"四位一体"框架,即从多边层面、同盟层面、美中层面以及单边层面概括了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主要内容;在政策制定的原因解释方面,文章引入了政策环境因素,通过探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区域环境出现的新变化,以期更全面地解释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成因;在政策成效方面,对奥巴马政府的朝鲜政策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做出了判断。最后,文章总结了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与前任政府存在的区别,并对其剩余任期的对朝政策走向做出了大致预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近16年中国学术界对于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的研究状况。从中国学术界所关心的主题来看,一是对清朝入关前与朝鲜关系的研究,尤其是皇太极时期清鲜交涉与战争的研究;二是对入关后清朝对朝鲜政策行为的研究;三是对朝鲜处理与清朝关系的思想观念之研究;四是对《燕行录》与清鲜之间文化交流的研究;五是对清代中朝两国边境事务问题尤其是国界事务的研究;六是对近代清鲜关系转型时期重要人物如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研究。本文还指出了现有研究所存在的薄弱之处和将要致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1607年朝鲜朝和德川幕府经过交涉恢复国交之后,曾因两次倭乱遭到严重破坏的两国关系逐渐得以制度化并稳定发展。朝鲜朝应邀在历代德川将军袭职时派遣被称为“朝鲜通信使”的使节团以示祝贺,而德川幕府则每次都答书赠物以示感谢。朝鲜通信使不仅对近代韩日两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两国长期维持睦邻友好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近代韩曰关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陈东晓 《美国研究》2003,17(2):31-47
冷战期间 ,里根政府外交决策层在制定对外军事干预政策时主要受到两个重要的认知性因素的影响 :一是对苏联威胁的判断 ,二是越战的经验教训。本文通过分析里根政府围绕对外军事干预问题上的指导思想、政策取向以及有关争论 ,探讨了上述两个认知性因素如何推动美国政府将保守主义外交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对外军事干预政策。文章在最后部分 ,联系“9·1 1”事件以来的美国外交实际 ,对当前布什政府的对外动武政策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东亚政局变动的过程中,清末新政始终是韩国报刊媒体关注的重要对象。《皇城新闻》与《大韩每日申报》有大量的相关报道,并时常发表颇有针对性的评论文字。这些报道与评论,具体涉及清末新政不断展开的各个方面及其整个过程,虽然难免偏差之处,但尚不难看出清末新政的整体概貌。通观《皇城新闻》与《大韩每日申报》对清末新政的报道与评论,可见在大韩帝国时期,韩国报刊媒体对中国的认识尚不失客观、理性和正面评价。韩国报刊媒体既有对清朝政治腐败的批判,更有对清朝命运与前途的同情与期望。韩国报刊媒体关注清末新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主要目的是在于对韩国自身的反省。这种反省,既看到了韩国政府与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试图为解决这些问题借鉴一些域外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还对韩国的振兴充满着期待与希望。虽然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韩国被日本并吞的命运,但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韩国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精神养料,并带来了一定的信心与希望。  相似文献   

12.
朝鲜王朝纯祖时燕行使李基宪作《燕行日记启本》,其中之《附闻见事件十三条》以敏锐的视角和精确的信息客观展示了清朝中衰时期上自国家机器、下自社会民生全景式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嘉庆之政举、吏治之混乱、白莲教起义、天灾之肆虐、人民之离乱、民生之凋敝等。而作为一名外国人,李基宪准确恰当的记述也令我们叹服。  相似文献   

13.
Mikyoung Kim 《East Asia》2011,28(4):275-290
The East Asian community debates project the region as one integral unit. Rapidly shifting landscapes explai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old order and emerging hierarchy where North Korea plays a crucial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North Korea’s place in the East Asian community debates by examining the regional governments’ reactions to the Cheonan incident. The responses and circumstances of South Korea, Japan and North Korea to the sunken ship incident demonstrate three dynamics. First, domestic political needs of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supersede normative Community rhetoric. Second, manageability of the North Korean regime will determine the next regional hegemon. And third, the community debates need to include North Korea for viability.  相似文献   

14.
韩国政府在制定国家品牌形象战略的过程中,缺乏对国家品牌哲学和韩国文化美学的真诚反省。本文将探讨通过确立文化认同建立韩国国家品牌这一课题。为此,笔者将从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考察传统文化和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第二,讨论关于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将传统文化的哲学和美学符号化的方案;第三,讨论关于通过传统文化和韩流的融合提升国家品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文化外交是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和体现。韩国文化外交卓有成效,其路径主要有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个方面。韩国文化外交的启示在于:经济现代化是文化外交的物质保障;政治民主化是文化外交的制度保障;完善的社会建设是文化外交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明确的文化产业政策是文化外交的直接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吴晗 《当代韩国》2010,(4):79-88
二战后朝鲜半岛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美国为了执行冷战反共的战略,需要韩国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和稳定的政局。美国还帮助韩国实现了军事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社会政治地位,栽培扶植了一批韩国新军人。这些军人以全斗焕等韩国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为代表,建立秘密军事集团"一心会"。这支新军部集团在冷战的背景下迅速壮大,抓住朴正熙遇刺事件的时机,通过一次次政变夺取军权、政权,打击社会民主力量,最终从冷战的工具成为韩国的统治者。当冷战缓和、终结,民主力量壮大的时候,韩国威权统治也就到了终点。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韩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适应国际外交环境的变化,李明博政府确立了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转换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但是,近些年韩国与中国民间关系龃龉丛生的现实,却折射了韩国公共外交进一步发展的深层障碍。如何超越障碍是韩国公共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2014年7月访问韩国,以及中韩建立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标志着双方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关系发展现在处于一种非常有利的时机与地区环境中,要确保这种关系成为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领导人、学界、舆论界需要有一种超越朝鲜半岛的远见与远景,把动力、机遇转化为互利与可持续的合作进程。这种努力包括:在务实认识朝鲜无核化问题面临的困境基础上,寻找协调解决问题的中短期现实目标;积极协调与合理平衡中美韩、中日韩两组三边关系;严峻面对日本右倾化对东北亚地区秩序产生的战略危害,并共同采取应对措施;以战略性、客观性的胆识抓住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倡议,推动中韩在地区框架内的全方位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中韩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但近些年,两国关系由"暖"变"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韩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而应积极加强对韩公共外交,促进两国友好关系顺利发展。韩国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中韩两国关系良好发展的意义不仅局限在两国关系上,它对于改善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韩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及其对中韩关系所起的负面影响作用以及应对之策,做简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