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东盟防灾减灾研讨会5月23日,由民政部主办、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会资助的中国-东盟防灾减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参会的各国代表围绕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监测预警预防技术和区域减灾合作等3个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本次研讨会将建立区域各国灾害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渠道,  相似文献   

2.
大事要览     
重要会议中国-东盟防灾减灾研讨会5月23日.由民政部主办,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会资助的中国-东盟防灾减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参会的各国代表围绕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监测预警预防技术和区域减灾合作等3个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本次研讨会将建立区域各国灾害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渠道,推  相似文献   

3.
正9月,正值广西美丽的季节,中国-东盟减轻灾害风险研讨会在满目绿色的南宁召开。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多年来,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携手前进,相互合作,区域减灾救灾结出累累硕果。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为加深合作、互信共赢,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共同主办此次研讨会,各国灾害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此相聚,共同开展研讨和交流,为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灾害管理部门的积极对话和务实合作再谱新章。  相似文献   

4.
李振东 《中国减灾》1993,3(4):15-18
主席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与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联合召开的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今天开幕了。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对会议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们表示热烈欢迎。我们非常高兴与各国专家和朋友们交流、探讨中国减灾管理的做法和经验。这次会议虽然时间较短,但对我国及世界各国的灾害管理工作将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我们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5.
<正>10月24—26日,由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东盟减灾与应急管理高官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来自东盟成员国、东盟秘书处、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商务部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所、江西省减灾备灾中心、卓明灾害信息中心、公羊会、宜可城东亚秘书处、瑞士发展合作署亚太办公室、菲律宾红会等中外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二级  相似文献   

6.
子荷 《中国减灾》2007,(11):14-15
2007年10月10日,是第18个"国际减灾日",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为"减灾始于学校"。2006年6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减灾战略在巴黎的总部发起"减灾始于学校"的活动,以促进各国将减灾内容编入普通教育的教学大纲并改善学校安全。根据联合国国际减少灾害战略秘书处对82个国家的调查,只有33个国家在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有关于灾害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事实证明,面对中小型灾害,基层社区往往更能发挥减灾作用,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推动减灾型社区建设,是完善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天灾人祸频频发生,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仅靠专业和行政力量恐怕很难完成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工作,社区在防灾减灾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于是纷纷开始强调社区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并陆续研究制定提升社区灾害防救能力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廖鸿 《中国减灾》2003,(4):11-15
这次全国部分省市区《中国减灾》杂志宣传发行工作会议,是《中国减灾》杂志改由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主办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也是《中国减灾》杂志自1991年创刊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宣传发行会议。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一、关于做好《中国减灾》杂志宣传发行工作的重大意义一是减灾工作和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害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统计资料表明,从1950—1992年42年间,我国各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共达2.6万亿元(按1990年价格计),死亡60多万人;灾害损失达同期国民生产…  相似文献   

9.
正自然灾害是东盟成员国发展所面临最为迫切的挑战之一。为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东盟成员国通过签订协议、宣言等建立自身减灾救灾合作机制,并利用东盟与中日韩、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与有关国家、联合国有关机构开展合作。不断完善的减灾救灾合作机制,也有力提升了东盟地区的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减灾教育研究工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综合减灾也已纳入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公民减灾教育,增强公民减灾意识,是一种上游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公民的灾害防范、灾害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3,(11):8-11
2013年10月13日是第24个"国际减灾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确定今年的主题为"面临灾害风险的残疾人士".国际减灾日前后,全球各国纷纷围绕这个主题组织各种类型活动,以行动唤起社会对面临灾害风险的残疾人士的关注并推动他们更好更方便地参与减灾行动.  相似文献   

12.
子荷 《中国减灾》2005,(5):28-28
4月22日上午,“中国减灾世纪行”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华世纪坛东侧大钟广场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李贵鲜和科技部、民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等部门的领导和代表以及有关院士、专家、中国国际救援队、红十字救援队、社会各界热心防灾减灾的志愿者代表数百人出席了启动仪式。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闪淳昌主持启动仪式,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副会长宋瑞祥、中科院院士马宗晋和志愿者代表先后致辞、发言。全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05,(10):12-15
亚洲减灾大会专题会议分为灾害预警和信息系统、灾害预防与减灾、灾害综合管理三部分。来自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以上三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4.
9月27—29日。亚洲减灾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促进了区域各国减灾经验的交流,达成了区域各国开展减灾工作优先领域的共识,通过《亚洲减少灾害风险北京行动计划》,加强了减灾领域的国际和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为落实温家宝总理2005年1月6日在出席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提高印度洋海啸受灾国灾害管理人员紧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管理能力,提高受灾国应对重大灾害事件的能力,并增强我国与受灾国在灾害管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05年5月23—28日,民政部和商务部在北京举办了针对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开展的减灾救灾人力资源培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 SARS、印度洋的海啸……,这些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造成的伤害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密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国内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日趋紧迫。2005年5月25-26日,"首届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法制及国际合作等众多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刊现予摘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府的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值此“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向关心和支持中国减灾事业的联合国机构、地区性组织、友好国家和民间团体,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与会的各位来宾、各位同志表示热烈欢迎。现在我受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委托,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的自然灾害概况和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是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伴随者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减灾纳入经济和社会定展规划,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推进减灾各项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积极开展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推进减灾事止发展。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全面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  相似文献   

19.
世界减灾大会通过的《兵库行动纲领》为2005年至2015年全球减灾工作确立了战略目标和5个行动重点。这些重点分别是:确保减灾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之一;识别、评估和监测灾害风险,增强早期预警能力;在各个层面上营造注重安全和抗灾的文化;减少潜在的灾害危险因素;增强准备能力,确保对灾害作出有效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06,(12):9-9
10月28日,我作为吉林省代表参加了“社区减灾甲安行”应急减灾知识电视人赛总决赛。比赛过程充满竞争性和知识性。在准备过程巾我翻阅了大量灾害方而的读物和义献,极大地丰富了灾害和减灾知识,提高了应对灾害和抵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