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德国最早看到了拓展国家利益、维护中东欧地区稳定与填补苏联解体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之间的关联,并成为北约东扩的倡导者,积极敦促北约盟主美国启动北约东扩的进程。但在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德国的安全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德国对北约东扩的态度开始从积极交得消极,这同美国后期力主北约东扩的立场形成反差。强调国家利益、倚重北约但不被其束缚是德国政策转向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随着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以及北约本身职能的战略转变,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个中欧国家提出了加入北约的要求,成为推动北约东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扩大成员国也是北约的一个战略计划,从1994年1月11日北约第13次首脑会议通过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到  相似文献   

3.
1989年春夏,布什政府提出"超越遏制"对苏联战略及"完整而自由的欧洲"构想。美方要求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并试图利用欧洲常规裁军谈判促使苏联从东欧撤军。两德统一进程开启后,美国设计了"二加四"谈判框架,使其与欧洲常规裁军谈判相配合,以此推动统一的快速实现,并使苏联尽快从民主德国撤军。最终,美国实现了使德国按西方方案统一的目标,同时又为北约东扩打下基础。两德统一的溢出效应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在此期间美国放弃了"超越遏制"战略中把苏联引入国际体系的目标,转向管控其退出欧洲及解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苏共指导思想的三大误区与苏联解体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从意识形态看苏联解体原因苏联解体的三大动力前苏联东欧赵志敏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葛宁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如是说 胡延新编译民族自我意识与苏联解体问题 王丹“苏联解体原因及苏联解体对欧洲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葛新生后苏联谁的日子过得好 (俄)弗·库马宁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与苏联解体 李兴汉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的形成原因及若干思考 沈宗武略论抗战胜利后苏联对东北的战略意图 田保国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变革的制度分析 王静苏共中央国际部与苏联对外政…  相似文献   

5.
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是美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左翼学者,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其著作特别是关于苏联解体的著作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4年11月23日,大卫·科兹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有关苏联解体的教训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如下:13年前,苏联体制完全崩溃,迄今其原因还是争论不休。苏联解体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事件。1989-1991年,苏联突然分裂。他们的社会主义体制被一帮人试图用资本主义体制代替,这发生在十月革命75周年之后。从这件事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苏联会走到社会主义体制的尽头?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是有争议的。  相似文献   

6.
“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简称,它成立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付来自东方苏联的威胁。当历史发展到1991年的时候,它的对手苏联土崩瓦解了。从这种意义上讲,北约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作为北约成员国之一的美国却不愿失去这一“工具”,抓紧时机促成北约功能的转变,让它成为维系欧美关系的纽带,成为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主要场所。所以,为了让北约继续存活下去,美国为其战略调整也出了不少点子,提供了很多帮助。前苏联土崩瓦解之后,俄罗斯成为其当然的继承人。当北约战略调整触及到其利益时,俄罗斯就顺理成章成为北约的当然反对者。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塌给人一种突然的感觉。事后回过头来从政治、经济、军等多方面分析,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本文仅从经济角度,特别从科学技术角度对两极格局崩塌的潜在影响作一初步分析。 引言 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世界两极政治格局形成于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分别组建华约和北约军事集团,他们互相对立、相互封锁。两极格局带有强烈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转型以来俄罗斯与外高加索国家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外高加索三国关系的演变同俄对独联体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随着对独联体政策的调整,俄罗斯加强了对外高加索事务的介入,以解决“热点”问题为契机,双边关系得到一定发展。但在美国和北约等外部强大势力对该地区的渗透之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在对俄罗斯失望之余,双边关系很快冷淡下来,格俄之间甚至兵戎相见。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联演变曾经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十余年来,国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学术界纷纷著书立说,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著作和文章。当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许多评论也未必切中要害,甚至有违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历史事实,而只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但是,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在学术上依然有一定的积累,包括有一些精辟的见解。在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过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是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最为重大的事件。对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苏解体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及其对策错误。一、问题的提出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苏联解体,其经济模式主要有四,即军事共产主义、新经济政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实际继承者,其基本的社会政治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它的国体变了,由此,它的政体即政府组织形式也与前苏联政治体制完全不同,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俄罗斯的政体虽然还未最后定型,但研究其政体的演变及其未来走势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之后,学界围绕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功过的争论一直存在.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以及公开性、民主化、构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理论观点的提出,扰乱了苏联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瓦解了共产党队伍,在此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急于求成的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最终解体.但事实远没有这样简单,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肥沃的生长土壤.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来诠释这一现象,揭示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17年十月革命后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宣告解体,这不仅是1991年,也是一件世纪性的大事。苏联的解体无疑是在苏联内外部各种矛盾和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下发生的。但是其中民族问题是导致解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深刻分析戈尔巴乔夫时期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总结戈尔巴乔夫时期民族政策上的  相似文献   

14.
前言     
<正>30年前,世界格局发生了一次剧变,程度不同地波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和人类生活的不同层面。时至今日,人们还在评估那次剧变的深层原因和深远影响。剧变的破冰事件是柏林墙的突然倒塌以及德国版图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由两个德国变成一个德国;接着是以苏联解体、北约东扩以及欧盟东扩为主要内容的欧洲版图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全球层面助推了美国独大的国际格局和全球一体的世界市场。而这一历史性剧变基本上是以各种各样的和平方式完成的。在上述系列变化中,两个德国的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原因再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和多方面的。本文对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论述。一,制度性因素:它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二,领导人因素:他们发起的改革瓦解了现存的制度并开启了苏联解体的闸门。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四,阿富汗战争因素:解体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领土上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权力和责任,走上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为了摆脱苏联解体时留下的各种问题,避免重现苏联时期管理的弊端,俄罗斯首先开始重建自己的管理体制。俄罗斯在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三大支柱就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化、价格  相似文献   

17.
1992年10月11日——17日,在石家庄召开了国际共运史年会。与会代表围绕“苏联解体的教训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和交流。一、苏联解体的原因代表们一致认为,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和前途,因此,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民主化时代的政治腐败--再论"民主不是万应灵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后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改革派所推行的“民主化加私有化”改革,非但没有得到如民主崇拜者所料想的那种“清除政治腐败”、“倡行社会公正”和“振兴国家经济”的效果,反而使俄罗斯陷入了比苏联时期有过之无不及的政治腐败;其结果,导致黑社会组织横行无忌,社会公正被藐视和践踏,经济发展捉襟见肘,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的窘境。这种情形不啻是对“民主万能”神话的辛辣嘲讽,其原因有必要引起学术界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已经 20 年.从不同视角,对苏联解体原因有几种标志性看法:社会主义制度先天不足、斯大林模式"原罪"、戈氏"叛变"、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等等.应该说,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是一系列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试图从对历史的探究中寻找苏联解体的原因.近年来,许多西方学者纷纷把目光转向了苏联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主义的因素上来,把苏联的解体归结为在苏联体制与民族主义的对峙中民族主义的胜利,并进而认为民族主义因素将对新独立国家的民主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