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大为 《求索》2012,(7):136-138
对王国维"境界说"中潜在的要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境界说"与"虚"结下的不解之缘,即"境界说"对虚静和虚境的内在重视。虚静是"境界"生成的审美心胸,虚境则是"境界"潜隐的意蕴追求,而这种种之"虚"则又根基于"真"。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虚静论”的观点引入课堂机制,强调教师在文学教学中必须“再造虚静心境”。通过对虚静的心理内涵的阐释,论证了教师的“心境再造”对营造文学课堂教学中复合性审美氛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虚壹而静"作为《解蔽篇》的核心,强调个体要用虚怀若谷、中正专一、处心有常的认知态度,去体验和实践"体常而尽变"的大道,最后通往治身、治学、治国等层面的"大清明"境界。  相似文献   

4.
茶艺是什么?茶艺就是沏茶的一种表演艺术。茶艺凝汇中国传统文化的表演方式能给人们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之时,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该文讲述的就是一对龙凤胎兄妹弘扬茶艺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虚静”是一种张力状态,“虚静”的功能效应与张力存在有极大关系.从静态来看,作为创作主体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虚静”在“不动之动”的紧张制衡中勃发出无限张力,充满了巨大的势能,是一切艺术表现的基础;从动态来看,以虚静到极点的心灵去映照大千世界的“飞跃的生命”,其间的张力可以中断现实的时空,打开心理的时空,从而达到无限和无穷,冥合至高无上的宇宙精神,实现艺术功能上的“核骤变”.  相似文献   

6.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张文标 《求索》2014,(2):74-78
“静”是贯通诸子百家的一根主线、是天地间最精微的底蕴。历史上的治国贤臣都是“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人物。王阳明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静思想有三个来源:首先他继承了先秦儒学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知止而后定思想,对孔孟的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也有所继承;而且还融二程的主一、守静以及朱熹的一循于理即为静的思想。其次,他吸取了佛教明心见性、禅定、顿悟与渐修思想;最后,他对道家的虚静、无欲、无为等思想知之甚多,表现出了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明显倾向。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的修养,也就是“官品”,是一个拾阶而上的动态过程。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是提高领导干部“官品”的必由之路,是“慎独”和自律的基本功,也是一个领导干部终生的德育课程,要做到“四自”,是一种修养的境界:我认为:  相似文献   

9.
谷将 《湖北宣传》2006,(12):27-27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来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长期以来,这三种境界为许多文人学士所津津乐道,成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其实,领导干部也应有这三种境界,因为这其中不但包含着有益的治学之道,而且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0.
刘睿  钟淑颖 《理论月刊》2023,(10):142-150
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有机统一构成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表征,深度的“脱实向虚”必将妨碍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的幸福实现。随着人类虚拟生存从“想象版”到“网络版”再到“元宇宙版”,青少年“脱实向虚”趋势加速演进。元宇宙中虚拟体验将全方位嵌入人的肉身感知,这可能点燃青少年“脱实向虚”的引擎,成为时下一大隐忧。但先进科技的捕捉与青少年“脱实向虚”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就其生存论动因而言,青少年“脱实向虚”是现代性虚无主义渗透、青少年发展困境突围、教育不均衡辐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元宇宙前夜,预防、遏制和超越青少年“脱实向虚”趋势,需要加强青少年现实生存教育、独立人格培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关注和成全青少年的现实幸福。  相似文献   

11.
教学要“多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态度要传“情” 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借助目光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引起学生的亲近、尊重的情绪体验,促成较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教师坦诚的真实形象,适度的情感变化,亲切而温和的表情,使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感情的通道打开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灵敏度就会随之大大提高。 二、教学语言要有“情”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升华,要通过人体语言恰到好处地表露出来,借助人体语言把教师所领会的教材内容尽善尽美地展示给学生。人体语言所产生的奇妙效应,会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 心理学实验表明:…  相似文献   

12.
李欣仪 《求索》2011,(10):208-210
在沈从文那里,“音乐”是一个与其“生命观”密切相关的概念。沈从文文本中的“音乐”常常表现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体验和天人相契的心灵境界,它们带有忘我沉迷性、“抽象”性、体悟性特征。它们与沈从文所设想的生命最高境界相邻。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注意到了湘西民歌、西洋古典音乐等具体音乐形式对于沈从文的影响,没有看到“天地音乐”、“无声的心灵音乐”等“神秘”形态与沈从文创作和思想的深层联系。本文通过对沈从文音乐体验的重新审视,期望能够把当前的沈从文与音乐的研雾艟向一个新拍台阶.  相似文献   

13.
安静、宁静、恬静……以“静”组词,答案有很多,却罕有贬义词,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静”字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自古以来,“修身”讲求“致虚极,守静笃”,“齐家”贵在“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如今,谁又不向往在生活之中、结庐之处,无车马之喧呢?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场舞、夜间施工、飞车“炸街”……形形色色的噪声夺走了人们的宁静,在环保热线举报平台中,噪声投诉长期位居各污染要素的第二位。  相似文献   

14.
评“企业所有权”论吴易风在近年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中,“企业所有权”论是颇有影响的一种理论。企业所有权论者抨击国家所有权即全民所有权是“产权虚置”。他们说:“何谓产权虚置?从名义上说,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营企业产权,属于全民所有,你我他人人有份。...  相似文献   

15.
金华 《求索》2008,(11):202-204
严羽的“妙悟”说与狄尔泰的“体验”说有很多学理的共通性:两者的产生都缘于针砭各自时代的精神症候,两者的哲学本质都是张扬生命,两者的关学品格都是倡导体验理论,两者都有自己的理论渊源,是特定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时空的阻隔,两者也有一些差异:妙悟说是严羽诗学的理论核心,而作为“审美体验”的“体验”说只是狄尔泰诗学的一个环节;妙悟说作为典型的中国古典诗学,篇幅短小,未作过多阐析。而生命体验理论更多是一种系统化的哲学观,体系更为庞杂。  相似文献   

16.
唐琳 《理论月刊》2012,(4):52-54
“心”在荀子“为政”和“成德”两个层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为政”的层面,荀子重在阐发认知心及此认知心如何通过“虚壹而静”以解蔽的工夫进而知“道”,在“成德”的层面,荀子阐发了心乃人“形具而神生”后天然的情感欲望,尚需通过“礼义师法”之教化来“养心”,故此“齐心”构成化性起伪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刘德文 《协商论坛》2010,(11):23-24
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及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为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搭建起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平台,在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同志总认为政协工作很“虚”。其理由是:政协不处在经济建设第一线,仅仅是搞协商;政协缺乏法律和制度的有力保障,履行职能过程中力度欠缺;政协委员组织较为分散,集中开展活动有一定难度。现结合工作实践,就人民政协工作的“虚”与“实”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8.
第一境界:职位——员工服从你,因为这是他们的职责。你所拥有的唯一的影响力仅仅在于你的头衔。处于这个境界的领导属于职位型领导。这一境界中的人物常常是由上级指派的,对于此类领导发布的权限之外的指令,人们不会俯首帖耳。这类“任命式”领导很难与年轻人共事。  相似文献   

19.
陈新 《两岸关系》2005,(4):59-63
茶艺是什么?茶艺就是沏茶的一种表演艺求。茶艺凝汇中国 传统文化的表演方式能给人们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 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时,你的心灵 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 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有一篇寓言——《秀才买柴》,读后颇有感触文中说,有一个秀才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三个字,但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听不太懂这句话,但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