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徒雷登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见证人。他于1876年生于中国杭州,1905年开始在中国传教,从1919年起任美国在中国兴办的燕京大学校长,1946年7月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截至1949年8月离开中国,断断续续一共在中国生活了50年。  相似文献   

2.
司徒雷登于1876年6月20日出生在中国杭州耶稣堂弄3号,其父母均是来中国的传教士,死后也葬在杭州。司徒雷登的幼年、少年时代都是在中国度过的,直到初中毕业后才回美国继续读书。从汉伯顿雪尼大学毕业后,又重返中国,子承父业,于1905年起在中国传教。1908~191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教授。1919年在北京筹备美国基督教新教会办的燕京大学,并任首任校长。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遭日军拘禁。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作为“中国通”,司徒雷登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开始走向为美国反动政策卖命的穷途末路。遍插红旗送瘟神1949年,朱德总司令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扫千军如卷席”,迅速将红旗插  相似文献   

3.
司徒雷登,1876年6月24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市武陵门内美国南长老会寓所,儿时在中国度过。1887年,11岁的他回到美国接受学校教育,直至1904年冬,他结束了大学和神学院的学习,被封为牧师后,又来到中国长期从事传教活动,并在南京金陵神学院执教达11年之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上燕京大学校长的岗位,任职长达27年,由此造就了燕京大学这所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燕京大学,是美国基督教差会在中国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1916年成立,1929年迁入北京西郊海淀新址.司徒雷登是1919年1月底出任该校校长的.他根据教会差会、美国财团及个人意见,确定了“燕大”的办学方针:“燕在是整个传教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兴办是为了给教会人员的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为了给教会培养工作人员.这正是燕大能在中国土地上得以创办的唯一理由,也是它  相似文献   

5.
1949年,司徒雷登走了,司徒美堂来了.这一年,司徒雷登从中国回到了美国,司徒美堂从美国回到了中国.当4月份解放军攻占南京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出入意料地没有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而是留在那里.到了8月,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的司徒雷登,才悄然离开中国返回美国并退休.于是有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  相似文献   

6.
他出生于中国,想要安葬在中国。几十年来,政治阻碍了这一切。2008年11月17日,中国和美国官员见证了司徒雷登骨灰被安葬于浙江省会杭  相似文献   

7.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没随国民党政府去广州,他留了下来,等待与中共方面的接触。不久,司徒雷登同中共代表、他当年在燕京大学的学生黄华取得联系,提出了访问北平的要求,并得到了我方的同意。但是,由于美国决策者的顽固反共立场等原因,司徒雷登被召回国,未能成行。历史在此擦肩而过,很有几分扑朔迷离。本刊特分三期刊登《历史由此擦肩而过——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与我方的秘密接触》一文,以帮读者了解内情。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奇怪的洋人:他在中国非常有名,在自己的祖国却默默无闻。自从伟大领袖“钦点”之后,他的名字就成了声名狼藉的代称。“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毛泽东一语断定。1949年8月2日,这位73岁的瘦高个老人,黯然离开中国。8月18日,新华社播发毛泽东的著名檄文《别了,司徒雷登》,该文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从此,“司徒雷登”成为一个失败的符号,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嘲讽的对象。然而,历史学者林孟熹告诉我们:“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  相似文献   

9.
李冉 《世纪风采》2011,(5):35-37
1945年,中国内战迫在眉睫。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马歇尔为特使,到中国调处国共纠纷,企图能化干戈为玉帛,但由于种种原因,调停失败。马歇尔觉得自己对中国的局势已经无能为力,换一个人,也许会出现转机。经过全面考察,他选择了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来担此重任。精明的马歇尔为何会选择司徒雷登这样一个外交“新手”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呢?这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0.
1934年 5月 8日,贺龙指挥红三军一举攻克川东南的彭水县城。在清查官吏中,红军战士从小学校的墙壁缝中捉到一个美国人——史敬信 (又名勒·史密斯 )。他出生美国,幼年时随父母来中国武汉传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已 21岁的他带着夫人安娜到彭水县传教,是当时在四川省各县传教的 20余名外国人中的一个。虽然已在彭水住了几年,但他在福音堂里深居简出,很少出门接触老百姓。当红军战士抓到“洋人”的消息传开后,从没见过“洋人”的红军战士一个个要去先睹为快,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去看“西洋镜”。一下把学校门堵得水泄不通,外面还…  相似文献   

11.
郑潇滢 《党史纵横》2001,(11):39-39
司徒雷登是美国人,然而,他不但出生在中国,而且他一生的多半时光是在中国度过的。对于自己的经历,他在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以中国为家。精神上的缕缕纽带把我与那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伟大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不但出生在那个国度里,而且还在那里长期居住过,结识了许多朋友。我有幸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后来又回到了那里当传教士,研究中国文化,当福音派神学教授和大学校长。1946年,我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一跃而被提升为美国驻南京大使;然而在1949年,我作为大使,最终却是很不愉快地离开…  相似文献   

12.
肖舟 《党史纵横》2009,(7):15-18
毛泽东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让许多中国人知道了“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这篇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檄文里,司徒雷登以不十分光彩的角色定格在中国人的脑海里。60年过去了,历史深处的人与事渐行渐远。然而不久前的一场特殊的骨灰安放仪式,又再次将记忆的罗盘拔回到那段波谲云诡的岁月。  相似文献   

13.
1949年8月.毛泽东连续发表文章抨击美国的对华政策,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就是《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的文章.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不妨重新了解一下司徒雷登这位颇为神秘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将天主教传入中国,是中西文化交流划时代的新起点。1611年李之藻邀请西方传教士来杭州传教,是天主教杭州开教之始。此后,杭州的天主教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着重对杭州开教之前的十年间,天主教渗透传入杭州的途径、天主教思想在杭州文人中引起的反响、天主教与杭州佛教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等进行了梳理和论证。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对华政策发生演变,具体表现在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政治活动之中,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人对美国大使的态度。司徒雷登由最初作为"驻华大使的最佳人选",发展到"对华政策的执行者",最后成为"无奈的离别者"。从人们对司徒雷登态度的转变中,可以窥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微妙演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冷战"的日益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方面,杜鲁门政府试图"脱身"摇摇欲坠的国民党政权,转而对中共奉行一种较为灵活、现实的政策.在此背景下,南京解放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奉命留驻南京,伺机与中共"接触",并未随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司徒雷登甚至决定秘密北上,访问北平,与中共高层领导接触.但另一方面,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美国决策者们继续敌视、破坏中国革命,与蒋介石政权藕断丝连,拒不承认呼之欲出的新中国的合法性,致使美国与中共之间缺乏战略合作的基础.由此可见,司徒雷登欲与新中国接触并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北平之行"的夭折也就在所难免.杜鲁门政府因此错过了一个与中国建立正常关系的大好机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美国在华的势力和利益被彻底清除,华盛顿的决策者们被迫吞下美国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外交实践失败的苦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美国对华政策面临两难选择。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制约,美国高层决策者们继续实施敌视、破坏中国革命的政策,这就注定了司徒雷登北平之行的夭折。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3,(12):80-82
马云1988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之后任教于杭州电子工学院。1995年,在出访美国时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回国后创办网站“中国黄页”。1997年,加入中国外经贸部,负责开发其官方站点及中国产品网上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9.
司徒雷登与中共进行第一次会晤 5月6日,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与中共南京军管会外事处主任黄华进行会晤.4月21日,解放军横渡长江.当时,国民党政权机构早已迁往广州,美国大使馆仍然留在南京.24日,南京解放,司徒雷登耐心等待着与中共接触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美国教会在华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中等教育尤其获得重视。此过程中,现代体育随众多美国教会教育的开展被有计划地引入中国,获得极大成功。本文以美国耶鲁大学在华设立的湖南长沙雅礼学校为切入点,就美国传教活动对华中等教育申体育的发展诸问题进行论述,说明美国对华体育传播活动的影响一方面将现代体育带入中国,另一方面则通过体育在华传播美国思想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