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摘婪:学者李镜池先生认为《周易》中的卦爻辞是由卜筮者编撰而成的,其中一些卦爻辞是由几次占卜的结果并合而成的。笔者在李先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逻辑分析与唯物史观,撇开易传与易学,直接分析考证《周易》本经,就卦爻辞作更为详细的论证,可以明显得出,《周易》本经中很多卦、爻辞是合并组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周易》的辩证法,和西方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很大的区别:《周易》辩证法强调对立的交参与和谐,黑格尔辩证法比较强调对立的斗争与转化;《周易》辩证法的论证多为经验的表述,而黑格尔的辩证法论证大多是超验的表述。而《周易》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恰恰彰显了东西方思维路线的不同:中国传统主流以现象为本位来看世界,西方主流则以物质为本位来看世界。由此,《周易》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同,各有优缺点,没有思维水平高低之分,只是代表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行本《周易》包括古经与《易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基于一种天人无隔的有机整体大宇宙视域,和在此基础上的独特文化与生命的哲学诠释学理念,《易传》创造性地成功诠释、转化了《周易》古经,开显出《周易》崇德广业的人生价值追求。此一追求为的就是令人最大限度地超越人生之渺小,成就人生价值之大,促成人生形而上的人文德性境界、精神境界的崇高和形而下的现实生活的便利与富足。这对于将中华建设成为一个重新挺立起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而浸润、洋溢着人文德性辉光和充满自信与蓬勃向上朝气的真正民富国强的伟大中华,也颇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易》夫妇之道系统研究的开山作——评杨亚利先生《周易与中国夫妇之道》一书@叶洁  相似文献   

5.
“索隐”渊源于《周易》,不仅是卜筮的功能。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文本的一种重要的解读方式,与《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有深厚的渊源。索隐批评自唐代发微,中经元明兴盛,迄至清代蔚为大观,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富有民族特色的一道风景线。虽然其猜笨谜式的索隐手法和牵强附会的本事求解因违反了纯然的艺术表现或艺术创作规律而多为时人所诟病,但是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解读模式在中国,无论是传统古人还是当今现代人却一直都“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6.
关于《易经》的性质,历来众说纷纭,而以“卜筮之书”占主导。文章坚持今本《易经》是一部治国政纲的观点。认为三代以上君巫一体,说明伏羲画八卦,创作《易》是为了认识自然、指导生产,具有明显的社会管理功能;“三皇易”到“三代易”的内容及其沿革,说明《易》系列自始至终都是政治性极强的历史文献;周文王创作《周易》的背景、动机和内容,说明今本《易经》是一部“王天下”的安邦治国的政治纲领。  相似文献   

7.
当代名家学者对《周易》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周易》所阐发的思想激励我国历代政治家、改革家大无畏地进行革故鼎新.推动社会进步。《周易》是中华文化之根、华夏思想之源、诸子百家之脉、中国哲学鼻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遗产.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奇异的明珠。  相似文献   

8.
《周易》起源于古代戎羌部落周民族的数字崇拜宗教巫术,中经“数图易”阶段,最后发展为通行本《周易》的完成形态。《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周易》占筮术是最高级的巫术,不具有“科学预测”的功能。在中国历史上,《周易》及其占筮曾发挥过“决嫌疑,定犹豫”、“神道设教”和“通天下之志”的重要社会政治功能。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必须彻底清除《周易》占筮这种愚昧迷信的巫术,同时要大力发掘、弘扬《周易》的光辉哲学思想和无穷人生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周易》与现代化第四届国际学术讨论会定于9月14日至18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举行。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南朝鲜和台湾的180多位和大陆的60多位专家、学者将出席大会。会议已收到论文百余篇,内容涉及《周易》与现代化管理、《周易》与现代科技、《周易》与中国医学、从《周易》看中国古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部分论文摘要已汇编成集,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可以预期,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必将拓宽《周易》的研究领域,进一步促进《周易》与现代化的研究向纵深发  相似文献   

10.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其学术思想极为渊博。若迫寻根源,《易经》原是上古时期人们卜筮的学术。但到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易经》便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后来,又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而成为重要的儒家典籍。儒学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期望通过正心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象征表意奇书。它"立象以尽意","象"是它表意的主要方式,象征的艺术表现使它具有"形著于此,而义表于彼"的效果。解读《周易》,要循着它的指示找到意,举一反三,连类而及,感悟其中的"变易",得出"不易"之理。  相似文献   

12.
《周易》博大精深 ,其中不仅含有治国之道 ,而且蕴含现代领导干部的居官之道 ;透过《周易》 ,昭示出 :崇德、谨慎、勤政是领导干部的立命之本、护官之符。告诫领导干部“崇德”才能“广业” ;“谨慎”、“勤政” ,为人民谋利益 ,才能居业  相似文献   

13.
<易传>以其高度哲学性、高度原创性的卓异学术文化点化力,将<周易>由一部卜筮之书提升为"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的宝典,并进而透过三陈九卦的方式,阐发了一系列它所认定的正大人文理念.<易传>指出,大<易>诞生干忧患,晓示人们应以理性、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真切、浓郁的人文情怀,在"人文化成"的价值理想的导引下,不断加强自己的德性修养,提升自己的德性品位,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以忧患而自处,并借此开创自己无限光明的人生未来.  相似文献   

14.
<正>伏羲创制的八卦与后世文王八卦相区别,世称先天八卦。先天八卦是伏羲仰天俯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取诸身物,于是又称易。史书记载中《易》又称《三易》,指《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连山》由艮为首,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为夏时使用;《归藏》由坤卦为首,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为商时使用。易之本意一说为飞鸟之象。而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蜴,即蜥蜴,俗又谓变色龙,因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肤色,故取其变化之意,以喻宇宙  相似文献   

15.
《周易》早于西方明确地提出管理的权变理论,它强调管理应该依“时”、“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策,但必须以遵守“中”道为原则。以《周易》中的《乾》、《革》两卦为例,它们体现了管理的灵活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的研究是当代意象美学研究的学术基础。《周易》是意象范畴的思想源头,其意象观从词源和思想层面奠基了意象范畴。《周易》的哲学思想在其实质上会通于西方的存在论现象学,借鉴海德格尔思想对其意象观进行阐释既是最切合《周易》思想的探究,也是对意象范畴的正本清源。在存在论现象学的视域下,《周易》中的“意象”并非含“意”的易象(卦爻象),而是圣人以易象所像、所立之象,亦即作为“意”的道之现象,美是向感性觉知开放的意象。这一意象观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对美的本质的领会和解释。文章从存在论现象学视域对《周易》意象观的美学内涵的揭示,提供了一个从源头处洞察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和源始地解决意象美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论视界。  相似文献   

17.
子曰:"书无不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系辞上传》。仔细研读,上古圣贤已经为我们确定了"5尽"标准:  相似文献   

18.
“时”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在“顺天而动 ,不失其时”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之下 ,《周易》强调 :“时”本于“变” ,“时”即是“变”。在肯定“时”的本质即在于“变易”的同时 ,《周易》进一步提出“谨始慎终”忧患意识和“随时而动”的时效观念 ,强调“时”在现实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援引《周易》作注者有十九处。本文分析了这些注文的义蕴,揭示《周易》的对应法则、运筹法则、解释法则与《内经》某些医学哲理的耦合与相通之处,由此探讨医与易的亲缘关系,以期促进中医多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在哲学、道德、文化、科技、维护和平诸方面,都曾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把传流不息、神秘奥妙、国内外文化学术界高度重视的《周易》大道挖掘整理,弘扬光大,并创造性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国家建设、世界和平,都是很有价值的.笔者试图就《周易》经传文字中记述甚多的“中正”之德与“和合”利贞的关系,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求专家学者指正.一、“中正”为德,对此为:“和合”为行,为用太极两仪为道,“中正”为德.对此凡熟悉《周易》及儒学经典的,不会有异议.《周易》64卦中,关于“中正”或分述“中”与“正”的记载,至少有45卦之多,并明确表述“中正”是大德、天德、龙德、圣德、君德、大人之德.“乾”卦的“龙德中正”,“刚建中正,纯粹精也”,“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坤”卦的“黄中通理”,“正位君体”,以及“需”、“讼”、“师”、“(女后)”、“大壮”等卦辞中的“位乎天位,以中正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等等.从表面,从卦象看,“中正”多是体现在二、五爻中位、正位、尊位、当位上,实则为借卦象讲义理,说德,论吉,倡仁,明义.如“乾”卦释“元亨利贞”,就是借此阐明仁、义、礼、知四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