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有人这样说过:“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这话掷地有声,意蕴无穷。能不能解决好农民问题,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败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当前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宏观政策能否见效,关键也取决于能否增加农民收入和有效开拓农村市场。“三农”问题之所以成为瓶颈制约,仅从经济方面找原因和想对策是很不够的,还应通过对社会关系的多层面分析,用大视野全方位审读农民问题。一、歧视农民的社会意识必须改变解放以来,…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的利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中央政府和国人如此的重视。“三农”问题处理得好不好,不但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没有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三农”问题,国脉所系。 为了让读者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有更多的了解,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研究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5周年,以此组报道,作为献给共和国生日的礼物。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问题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问题的核心 ,因而人的现代化问题倍受关注。在中国 ,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特殊性质 ,还由于中国乡村发展的相对落后 ,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农村和农民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中国的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现代化。笔者认为 ,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 ,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应分成两个阶段来考察 ,即社会化阶段和现代化阶段。农民的社会化是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经阶段。新中国建立后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 ,已经完成了由“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陈独秀对农民问题认识之比较及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有着极端重要的地位,毛泽东、陈独秀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比较和研究他们这方面的认识,对于我们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实现现代化特别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仍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农村,主要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这样一个定义,凸显了农村的乡土特色和国之根基地位。历史地看,农村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农业、农村、农民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三农”工作事关农村稳定和国家大局,任何时候都要放在基础位置。“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更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焦点。可以说,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治理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相似文献   

6.
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党的重要社会基础,是推动农村文明与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江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培育一代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本文从“明天谁来当农民?”的问题切入,研究了当代农村青年的职业分布、从业意向以及青年农民队伍迅速萎缩的原因,探索了指导帮助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培育新农民的思路与方法,认为培育新农民是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发力点。  相似文献   

8.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三农”问...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农民和农村问题。这早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毛泽东曾敏锐地指出 ,中国的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农民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实际上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肇始于1979年的中国社会历史性改革 ,也是以中国农村的改革为突破口。半个多世纪以来 ,从农村的武装革命到农村的经济改革 ,无不证明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进入九十年代 ,当中国现代化面临从经济到政治全面转型问题的时候,不容置疑的是 ,中国现代化的新阶段也必然以农村改革的深…  相似文献   

10.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乡镇“两校”吴玉坤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人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同样可以说,没有八亿农...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全党同志要努力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没有地方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也就没有了稳固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紧紧抓住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我国国情看,农村面积广大,13亿人口中,农民占了9亿多,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所以,一定程度上讲,中国的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复强调了农业是基础、是根本的重要思想。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民在我国人口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因此,现阶段能不能处理好农民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党的领导和工农联盟。我们必须从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农民问题。一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新形势下,要使农民得到彻底的解放和实际的利益,首先必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一)处理好工农关系,按…  相似文献   

1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 农村稳,天下稳。”中国的问题首先是“三农”问题, 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是农民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  相似文献   

17.
陈伟宁 《现代领导》2006,(11):17-17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这是关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计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需要一大批致力于带领广大农民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领头羊’,将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成‘双强’、‘双带’的能人.这是目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邱勇 《时代主人》2006,(7):28-29
1、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地方立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中国有近13亿人口,9亿在农村.我省也不例外,农村人口占70%左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生活:没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可能完善。只有尽快建立起能够体现公平原则、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有效改变城乡二元制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状况,提高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实现社会稳定和农村的长治久安.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毛泽东是我党最早自觉认识“三农”问题重要性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成为我党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光辉典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重温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对我们探索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国庆 《政策瞭望》2006,(10):17-1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中国“三农”问题的现实国情出发,明确提出了要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