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治安学的学科体系还没有自身的哲学基础,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和对实践的指导能力。治安哲学认为治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治安哲学具有思辩性、抽象性和现实性特征,它对学科发展和指导具体治安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治安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祯 《传承》2010,(9):80-81
从社会发展理论到发展哲学,发展哲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必须面对一些需要理清的争议与问题。目前,发展哲学的学科定位不明确,发展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存在争议,发展哲学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统一。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重大课题,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从科学的角度看发展。因此,研究发展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发展理论到发展哲学,发展哲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必须面对一些需要理清的争议与问题.目前,发展哲学的学科定位不明确,发展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存在争议,发展哲学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统一.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重大课题,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从科学的角度看发展.因此,研究发展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荣军 《前沿》2010,(7):56-60
通常,有关一门学科的性质,人们总能够从这个学科的名称中窥见端倪。因为,任何名称都是用于他所指示的事物的性质。哲学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很难用科学的经验来对哲学的学科性质进行界定,从形而上学的由来、含义对哲学的学科性质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传统科学哲学从研究文献和研究逻辑出发,注重科学知识,而缺乏人文因素,是一种典型的知识论哲学。科学的本质与核心在于其思想,人的创造科学知识的文化过程是哲学研究理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文化论哲学的研究理路。文化论哲学将科学看作为一种文化,并将人看作是科学文化之根。为此,从知识论到文化论将成为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型,这种转型将带来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范式,即科学文化哲学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邓春玲 《长白学刊》2006,1(1):64-68
纵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每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经济学流派及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的分析和梳理中,可以印证经济学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也必须以构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为前提,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构建理论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科学形态研究是科学哲学的重要内容。研究科学形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科学形态既是科学存在和演进的形式,也是整个科学发展的阶段。科学形态的演进走着一条从古代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的否定之否定的道路,而世界各地区科学演进的道路是不同的。科学演进的动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当前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现代科学形态。科学形态研究对于实现科学发展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的逐步推进,高中政治教学的知识模块增多,横向拓展较多,如何在知识横向拓宽的情况下推动政治教学走向纵深,是高中政治教学面临的新课题。从教学实践来看,加强教材研究,推动模块融合,是应对新挑战的有效尝试。哲学部分的知识是落实高中政治学科科学精神等学科素养的关键模块;逻辑知识是高中政治新增内容,对缺少学科基础的高中生而言,理解和运用有一定难度。哲学和逻辑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国外学者一般以科学哲学为范例研究经济哲学问题,近年来国内关于经济哲学的研究也有类似的主张。本文通过科学哲学与科学和经济哲学与经济学二者关系的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不同于科学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也与科学哲学不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协理论体系的总体框架 人民政协理论从内容上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以及其他诸多学科的有关部分,从范围上讲涵盖人民政协工作的各个领域。要以科学的态度开展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就要坚持系统的观点,把人民政协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来对待。由于人民政协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提出不久,当前对人民政协理论体系的认识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回答。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集中的观点是:  相似文献   

11.
陈群 《前沿》2009,(3):39-42
科学哲学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逐渐显示出了其二元论矛盾的局限性,而当代科学论(后SSK)的实践科学现的转向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谋而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显示出了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不仅是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基础且是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后SSK从只关注知识的科学转向作为实践的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实践存在方式的混合本体论,在方法论上从对作为知识的科学的表征性语言转向对处在当下实践的科学的操作性语言分析,在科学进步上强调真理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以及实践基础上的各种异质因素冲撞的偶然凸显性和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哲学就被冠以"爱智慧"之美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到了近代,受科学主客二分知识论框架的影响,知性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哲学的领域,哲学也就此被烙上了"知识至上"的印记,使本是"智慧之学"的哲学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爱智"之本性,变成了"知识之学".由于哲学智慧之缺乏,不仅使当代人无法摆脱其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危机,同时也使哲学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所以,若要拯救哲学,必须使哲学回归其"爱智"的本性,使哲学真正成为一种"智慧之思",从而对人类的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熊易寒 《探索与争鸣》2023,(9):22-25+177
<正>何种意义上的“自主”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构件,但绝不是全部。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是相对的。自主知识体系既不从属于任何体系,也不是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嵌入在世界知识网络中的知识体系,是当今世界“开放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哲学层面来看,没有绝对自主的知识体系,绝对意义上的自主就意味着封闭,与外界无法沟通,  相似文献   

14.
叶德跃 《求索》2013,(9):117-119
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启蒙和变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子学、道学、理学、心学诸说。“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引入。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哲学”之“实”。未来的哲学将是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行政哲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放 《理论月刊》2007,(6):63-65
随着行政管理学这一学科的普及与发展,与这一学科密切相关的行政哲学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很多学者对这一学科的重要理论问题,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观点。本文将就行政学领域关于行政哲学的学科定位、逻辑起点、基本问题、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等理论问题中的主要观点,谈点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6.
高校的哲学教育应当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任,但是,我们的教育大多还是传统的知识“传-接”型教育,没有发挥出哲学教育应有的特点和功能。高等院校要突出大学生哲学教育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培养,哲学教育应注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哲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哲学教育的本性和方法论意义来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哲学教育的重要功能。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给了我们进行创新思维的世界观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楠 《前沿》2013,(9):65-66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常出现两个误区:一是对马克思哲学做过于实际的理解,缺乏理论思维和形上性;二是将马克思哲学构建为体系哲学,做实证化和教条化的理解。这两种理解方式都不能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思想真义。避免将马克思哲学构建成僵化的体系哲学,同时,也要从体系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这其中包括对体系问题本身的理解,以及马克思哲学是否有体系及其有怎么样的体系等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谢林平 《岭南学刊》2001,(3):82-84,91
本文对西方经济学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作了概括性的评述 ,特别阐述了科学哲学与经济学哲学的关系 ,指出在科学哲学的影响下 ,经济学哲学已逐步成为一门比较规范的学科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行政哲学:来龙去脉与建构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行政哲学来龙去脉与建构路径的角度 ,阐述了建立中国行政哲学的现实必要性和理论来源 ;论证了行政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内容特点 ,确立其学科性质和独立的学科地位 ;探索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行政哲学建构路径、逻辑起点和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20.
贝克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立足于一种经验性的社会理论,指出西方现代化进程正在消解初次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规划,一种新的现代性正在形成。这就是自反性的现代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是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生产的逻辑取代财富生产的逻辑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它以个体化为核心重塑社会的内在结构与人们基本生活行为如家庭模式和职业体系的确定性,从而动摇了科学与进步的信念,并改变了政治的概念、地位和媒介。10年之后,高清海先生的论文《“类哲学”引论——人与哲学的未来》发表,标志着其类哲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出场。类哲学从人的双重生命的观点出发,指出现代社会正在从个人本位走向类本位,哲学也正在从个人体验性哲学走向具有更广阔视野的类哲学,人们应该从理解人的类本性及其发展出发来认识和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而论,前者侧重于经验性,后者侧重于哲学性,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可能会对解决各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