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姚洋,一个睿智严谨又带有淡淡书卷气的经济学者。“经济学家应该摒弃与其身份不相称的自信。在美国,有几个人知道加里·贝克尔?有几个人知道保罗·萨缪尔森?”姚洋语出惊人。  相似文献   

2.
叶雷 《法人》2013,(11):95-95
美国著钇经济学家、“发展形式”理论创始人镭利斯·钱纳里,有一个著名论断是:在不具备普遍认为经济发展必要条件的情况下,找到关键性阻碍并改变它,就能加速发展。并且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奇迹”走的正是这条道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从农付扩展的改革。伟大经济学家马歇尔何一句名畜,“自然不会色跃”,经济奇迹背后的“中国模式”是否存在?独特在哪里?近年来,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因素中,关键性阻碍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段时间,上半年一系列经济数据陆续出炉。其中,GDP增速“破8”、创3年新低最受国内外舆论瞩目。西方媒体充斥着大量悲观议论,国际上甚至有人将“破8”看成中国经济“崩溃”的疑似预兆。与此同时,决策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担忧显而易见,“保8”又一次成为政府政策的核心目标,不然不会有一个月内两次降息的非常举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年虽然是近1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然而,在这一年中,中国老百姓对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信心却增强了。同时,老百姓总体上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这一结果被认为跟中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强力推进医疗、社保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息息相关。“民生至重则生民为暖。”一位网友的跟帖如是说。  相似文献   

5.
专栏导语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政府角色与职能以及社会与公民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2009年,中国又站在了下一个30年的起点上,下一步改革怎么走,下一步发展靠什么?前进,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但在前进的征程中,我们需要不时地回顾曾经走过的路,也需要选择性地借鉴他国的经验。继2009年第二期推出“中国财税体制改革”专栏之后,本刊再次推出“中国‘行政国家’三十年”专栏,以期更好地总结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展望未来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6.
观点     
《法人》2006,(9):60-61
经济力量导致地方“削减”中央权威,中国应降低外汇储备增速,政府监管不应涉及证券交易具体业务,中印较量取决于银行贷款流向,城市化将进一步激活中国经济,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并行,怎样防止中国“土地神话”的幻灭,中国仍然倚重外资。  相似文献   

7.
宋华安 《法人》2010,(1):24-25
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靠什么——是投资还是消费?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 在《新世纪周刊》成立20周年庆典间举办的“2009首届新世纪论坛”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试图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并相信——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模式将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城市化将是这个转型中的动力和亮点。  相似文献   

8.
杨佩昌 《政府法制》2012,(18):39-39
想当农民不容易 在德闰留学期间,我认识了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安的同学,他抱怨,宏观经济课程实在很无聊。我好奇地问:“既然对经济不感兴趣,你干吗要学?”他无奈地回答:“我本来要学习农业经济的,可惜没有申请上,所以只好学用民经济。”  相似文献   

9.
李磊 《政府法制》2008,(9):54-55
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之后,近来,一个解决城市收入“夹心层”的住房保障新概念——经济租用房开始浮出水面。经济租用房的诞生,体现了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新思路。但另一方面,经济租用房是否能够真正有助于实现全民“居者有其屋”的美好愿望呢?  相似文献   

10.
雨非 《检察风云》2012,(10):12-13
说礼品经济是继人口、信息、金融等之后又一个可以用“爆炸”来形容其发展态势的事物,一点儿也不过分。作为中国人,也许我们对于每天发生在身边的送礼那些事儿早已习惯甚至麻木,而这恰恰证明了其普遍性。中国的礼品经济到底有多大规模?谁也无从回答。熙熙攘攘的表象之下,究竟是怎样一潭深不可测的“水”,还需一番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加入 WTO的日益临近,如何迎接“入世”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特别是企业界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加紧准备,迎接“入世”的挑战。企业要做迎接“入世”的挑战,那么,政府有没有必要做好“入世”的准备呢? 遗憾的是,目前有为数不少的政府机关干部对“入世”并不关心,多数政府机关干部以为,“入世”是企业的事,与政府没有多大关系。一些政府人员不是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改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而是把自己当成了“入世”的“观众”。 “入世”真的与政府部门没有关系吗?“入世”对我们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了经济贸易等…  相似文献   

12.
《公民与法治》2013,(22):12-12
中国铁建“天价招待费”揭露行业腐败和潜规则。近些年曝光的“天价招待费”事件的“主角”不光有中国铁建监管不到位,运行不透明,招待费某种程度上成了“见不得光”支出的“容纳筐”?中国铁建“天价招待费”折射出央企监督的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朱敏 《检察风云》2012,(3):20-22
中国经济怎样才算“绿色转型”?以我的理解,就是转到让人们不光“吃得饱”,还要“睡得香”。作为财富创造者,虽然不乏在收益丰盈的状态下将收获的财富投入慈善事业或社会公益、让更多人分享其决乐的企业家,但芸芸“饱食者”之中,有几个人敢说:自己睡得香,晚上还能美梦连连?  相似文献   

14.
郎咸平 《法人》2010,(3):40-40
我从来不预言的,但是我不得不提醒大家,2010年的经济是不容乐观的。首先消费这一驾马车,我也不用说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老百姓哪敢消费!用什么去消费?这一驾已经跑不动了。出口,讲出口就不得不讲奥巴马,这个家伙来中国带来了三个“礼物”:贸易大战、汇率大战和成本大战,这三个大战之后我们的出口马车还能跑多远?这个问题给大家思考。现在还有一驾马车拉着中国经济向前走,那就基础建设。告诉你,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靠持续投资基础建设而成为经济强国的。  相似文献   

15.
廖卫华 《法人》2011,(4):93-94
从2002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已经领跑中国经济增长,摘得经济增速”八连冠”。同时,该区的人均GDP超过/000美元,达到全国第七。一个昔日西部落后地区,为何现在能“独占花魁”?经济与社会民生的统筹协调发展如何7十二五乃至更远一段时间,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空间在哪里?带着上述问题,《法人》记者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在驻地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副书记陶健。  相似文献   

16.
10.6%、10.1%、9%、6.8%、6.1%、7.9%、8.9%,这一连串数字描画出了2008年初至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GDP的季度增速情况,以一条鲜明的“V”形反弹曲线向全球雄辩地宣告:2009年中国经济“保八”,毫无悬念!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中,中国方舟成功破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为经济回暖划出了一道鲜亮的“上行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法学说及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与中国的改革同步的。中国的改革始于经济体制改革,但却速速超越了经济领域,而波及全社会,成为一种全方位的、社会性的根本变革。经过2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变迁必然深刻地影响和推动着经济法的理论与制度的创新,具体表现在:由单一发展、重点发展、区别发展的“不均衡”发展观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由单纯或过多地强调政府干预或国家调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国家观向强调政府的超越性和可问责性转变;由“国家本位”的法益观向“社会本位”的法益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3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7(2009)》(以下简称“蓝皮书”),我国法学界几十位权威专家学者,用他们特有的专业视角,深度剖析了“极其不平凡”的2008年中国法治:这一年,中国的立法有什么特点?依法行政建设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因素诱发了群体性事件?税收法治改革的步子为什么迈得那么大?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政府法制》2014,(23):37-37
马寅初是中国当代人口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经济学家,是中国当代经济学界泰斗级的人物。还是在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对这位农民说:“我先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要挑最好的房间。  相似文献   

20.
首届“中国-拉美法律合作论坛”于2007年11月1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和拉美6个国家的60多位中外法学、法律界人士围绕“加强法律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这一主题,以法学、法律界的广泛交流为切人点,在平等协作的基础上,共同探讨法律合作的途径,为推动中国与拉美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与发展共谋大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