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4,(33)
刑事回避制度有助于防止司法机关办案人员先入为主、主观臆断,确保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受到公正的对待,体现刑事诉讼的公平民主性。我国刑事诉讼法已对刑事回避制度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分析了我国刑事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日前 ,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公布了《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这是最高人民法院为从根本上防止和消除少数审判人员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确保司法公正 ,在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上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我国 ,审判人员回避制度早有规定 ,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把它列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其目的在于从诉讼程序上保证司法机关公正裁判案件。但是 ,这些规定较为原则 ,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司法实践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据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刘会生介绍 ,此次颁布…  相似文献   

3.
苏岑 《学理论》2012,(17):129-130
回避制度被视做是“公正司法的第一道防线”,因其对维护司法公正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被现代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我国的刑事回避制度也同样在确保司法公正、维护法律的权威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现有的司法实践中对回避制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有必要构建相应的集体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该规定表明刑事案件超过诉讼时效后,嫌疑人是否有逃避侦查或审判的行为是判定该案件是否继续追诉的决定性因素。实践中超过诉讼时效的案件嫌疑人常呈现出积极逃避侦查和消极不主动投案两种情形。积极逃避当属逃避侦查没有异议,但消极不主动投案则因主观上无逃避积极性、客观上无积极逃避行为等表现导致其是否属于逃避侦查成为司法实务工作中争议的焦点。立案后消极不投案与逃避侦查、主动投案等情行并不相同,无论是从是否超过诉讼时效还是从追究责任必要性来看,立案后消极不投案的情形均应排除在逃避侦查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5.
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中,申请人往往会提出在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前没有提出的新情况、新理由。就申请人在行政复议中所提新情况、新理由的审查与处理,我国《行政复议法》及有关司法解释都未作规定,而这又是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需要行政复议工作者不断探索明确。从行政复议实际情况看,“四看三审两决定”是较为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沸沸扬扬的李庄案最终于2010年2月9日尘埃落定。自2009年12月12日重庆警方从北京将李庄押回重庆之日起,该案即获得各界广泛关注。围绕着李庄是否有罪,法庭内外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交锋即从未停止过。然而,笔者并不想从实体角度对该案予以探讨,仅对李庄案诉讼活动中对于回避制度的实践过程加以探析,以期能对日后司法制度之完善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回避制度从形式上保证了监督报道活动的中立地位,凸显程序正义及新闻公正原则.然而在舆论监督实践中回避制度仍存在执行困境,亟待从制度改良和监督机制配套等方面克服其"短板"效应,并着力强化该制度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8.
在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和办理既诉、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两项职能一般均由行政审判庭行使。实践中,行政审判庭办理的行政强制执行案件数量往往比行政诉讼案件多,有的甚至高出数倍、数十倍?行政审判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行政强制执行工作上,而行政强制执行案件中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占多数。  相似文献   

9.
2011年12月,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了《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了国家公务员的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域回避,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实施开始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股东除名制度是化解有限责任公司内部纷争的重要机制,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引入了该机制,并将"未履行出资义务"和"抽逃全部出资"确定为除名事由,由此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股东除名事由规则。该规则的确立一方面是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基于"资本信用"理念将股东除名制度的功能限定为解决公司资本的形成与维持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法院当前处理公司内部纷争的能力不足,以致无法控制股东除名制度的滥用风险。这导致那种以境外一些国家公司法上的股东除名制度为蓝本来构建我国股东除名事由规则的立法建议难以为立法者所接受。当然,随着"资产信用"理念在我国公司法上的确立以及我国法院介入公司内部纷争能力的提高,我国股东除名事由规则将会逐步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1.
谈谈回避     
廖政 《瞭望》1986,(49)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单设回避一章,说办案人员如果是案件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与案件有其他瓜葛,则应回避。那目的无非两条:保障秉公断案,  相似文献   

12.
周姝 《行政与法制》2000,(10):38-38
新颁布的《合同法》规定了合同效力,正确理解和认定合同效力.对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准确裁判合同纠纷案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李丹文 《团结》2008,(2):33-34
2006年11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发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将“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增列为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的法定事由,这意味着公民主动依法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不仅是法定的义务,也是高收入者每月的生活内容,由此大大扩大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要求十分苛刻,防卫行为涉嫌犯罪时最终认定无罪的比例极低。尽管有"折中说"作为指导,但司法实践中总体上还是形成了以防卫结果作为认定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唯一标准的局面。同样类型的案件在各地、各审级法院之间有着不同的审判思路和标准。审判实践中应当适当放宽正当必要限度条件的标准,结合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的强度、现实的缓急、不法侵害的权益以及防卫人本身状况这四个要素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1)
无论德日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抑或英美刑法中的合法抗辩理由,精神病以及因精神药物引起的醉态在不同法系国家的司法实践均存在差异之处。我国刑事立法没有将此类事由全部纳入刑法规制范畴,致使实践中出现不同裁决方式,这应该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王指南 《学理论》2014,(2):80-81
德国刑法由《德国基本法》第四条引申出良心行为这一超法规的排除刑事可罚性事由,对于良心行为我国刑法理论界研究介绍较少,大多数研习刑法者对于良心行为知之甚少乃至于一无所知。对良心行为的内涵之正确理解、良心行为作为排除刑事可罚性事由适用的范围和界限以及良心行为作为超法规的排除刑事可罚性事由的体系定位作了详述,期能有益于刑法学界。  相似文献   

17.
《廉政文化研究》2010,(2):94-95
新的司法公开改革措施要建立健全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旁听报道庭审的规则:除法律规定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其他案件都应该公开审理。新的司法公开改革措施要求各级法院认真对待媒体反映的审判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媒体反映的法院审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及时调查、  相似文献   

18.
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刑事政策导向下,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审判实践中出现了放宽对案件证据要求的现象,易导致对案件定性量刑的偏差。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涉及的数额认定、是否复制他人作品的认定以及犯罪行为与损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认定等方面要严把证据关,严格依照查证属实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裁判结果的正确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19.
吴丽英 《学理论》2012,(14):136-137
在我国,无论是从社会习俗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来看,还是从社会制度的现实发展水平来看,任职地域回避制度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基于我国的历史,更是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然而,任职地域回避制度要想发挥最大的功效还需要在立法上做一定完善:一是根据职务影响力原则来确定回避区域;二是合理安排公务员任职地域回避的转任;三是完善任职地域回避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20.
杜婧 《学理论》2015,(5):82-84
由于涉外案件数量的持续增长,上海各级法院在具体的审判实践中,运用到国际条约的概率也大大增加。自1990年至2012年这22年之间,上海各级法院在实际审判过程中直接适用国际条约的各类案件数量达144个,上海法院在审理和判决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借鉴。主要有:开放程度高;形成一定思路;与国内法的适用衔接较为顺畅,配套一致;注重国际公约的更新;在直接适用国际公约中敢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