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俊  张凡 《行政法制》2004,(2):28-30,36
在国家赔偿法律制度中,对赔偿责任的认定,是直接关系到相对人权利受保护程度的重要内容。而行政机关是否存在责任,责任有多大,关键是判断行政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国家赔偿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是国家赔偿的责任主体对损害结果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实现国家赔偿责任的基础。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介绍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侵权领域因果关系认定的学说和产品责任因果关系的特殊认定规则,分析了我国在产品责任因果关系认定上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产品责任因果关系的认定应采相当因果关系说,并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选择适用认定规则。  相似文献   

3.
保险法上的因果关系与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和合同法上的因果关系相比,有其特殊性。保险法上的因果关系认定,其目的在于界定保险人的赔付责任范围,其背景是保险合同已对保险人的承保范围和除外责任都做了规定。因此,保险法上的因果关系认定,涉及对保险合同当事人意思自由的尊重和控制问题,这是政策判断的核心问题。保险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规则经历了从近因规则到新兴规则的演进过程。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在认定保险法上的因果关系时,应注重维持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比较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船舶碰撞损害赔偿责任比例认定过程中,可采用"两分法",即首先运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认定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即认定船舶从相遇到碰撞发生的整个过程中的过失行为对碰撞事故发生及碰撞损害后果的作用力的大小;然后采用"直接结果理论"和"可预见理论"认定船舶过失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而法律推定因果关系方法则不应当适用。  相似文献   

5.
保险法上的因果关系认定,其目的在于界定保险人的赔付责任范围,其背景是保险合同已对保险人的承保范围和除外责任都做出了规定。事实上,在保险案件中,法院在认定因果关系时,往往已融入了对保险合同条款的价值判断。在意外死亡保险中,有关因果关系认定的司法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当代社会,法院在认定保险法上的因果关系时,应遵循保护被保险人的合理期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污染型环境犯罪因果关系证明有时极为困难。法律政策在司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可被法院援引作为判决正当化理由。法律政策会直接影响污染型环境犯罪因果关系的证明价值、证明方法的选择、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标准的程度、相关概念的解释以及刑事责任的认定。法官在自由裁量污染型环境犯罪因果关系是否存在时可以适当考虑法律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相当因果关系判断在侵权法中属于因果关系上的价值判断,其与两大法系中各自因果关系的二分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应甄别其在法律上因果关系、责任成立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因果关系认定上所具有的判断基准作用。  相似文献   

8.
因果关系要件在确定缺陷产品致人损害赔偿责任中有着很关键的意义,本文在探讨西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等关于因果关系证明责任分配学说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缺陷产品致人损害赔偿责任中因果关系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了如何正确分配因果关系证明责任的规则。  相似文献   

9.
道路交通违章行为与事故责任因果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交通事故处理的法律规定已逐步健全完善,但是在认定道路交通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责任的因果关系上存在较大的弊端,一些执法人员对同样的道路交通违章行为,有时认定其与交通事故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有时又认定不存在因果关系。这种认定上的混乱,对在刑事诉讼中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以及在民事诉讼中区分各当事人的民事责任,都是十分有害的。本文试图对这一因果关系问题作粗浅的探讨,期以抛砖引玉,求得共识。   道路交通违章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妨碍交通秩序和影响交通安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质疑侵权法中因果关系的二分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侵权法中因果关系的理论,两大法系有个共同的地方,即都将因果关系作二分法,从而使客观事实层面的因果关系主观化,各种主观价值衡量都借因果关系的名义予以正当化,这是因果关系理论繁杂迷离的症结所在。要澄清因果关系理论,莫过于还因果关系以事实本色,将因果关系局限于事实认定领域。至于责任认定,主要以侵权责任的法律构成要件为准,辅以公平责任、补偿责任、补充责任等其他责任形态。原来需借因果关系名义解决的衡平问题,可由一个完整的损害赔偿法归责体系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及认定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交通事故责任及认定的性质一直聚讼不止 ,主要有法律责任说、因果关系说、具体行政行为说和鉴定行为说等。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交通事故责任中“责任”一词的误解和现行责任认定程序的不合理。交通事故责任及认定的性质有实然和应然之分。在实然方面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具有行政可诉性 ;在应然方面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种鉴定行为 ,不具有行政可诉性 ,但必须重构现行的责任认定程序。  相似文献   

12.
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本质上是归责的判断。归责判断与风险分配有紧密的关联.因为风险如何分配,本质上涉及的是注意义务如何分配的问题。刑法中归责判断的复杂化源于规范问题的复杂化.是由规范成为归责判断中的施力点而引起的。德国的客观归责理论相比于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英美的双层次因果关系理论而言  相似文献   

13.
论环境侵权诉讼中的因果关系推定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包括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与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在环境侵权诉讼中 ,应适用推定原则对因果关系进行司法认定。这种司法认定 ,虽然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必要的逻辑证明 ,但更加注重的应该是以法的正义、公平理念为指导的法的价值评判 ,并且 ,其因果关系推定的方法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14.
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可诉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在我国,法院每年受理的全部案件中,因交通事故引起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赔偿案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则在这类案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证据作用。所谓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指公安机关依据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确认当事人责任大小的单方行为。   长期以来,对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可以纳入行政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在法学界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司法实践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则被作…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上因果关系在责任成立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法律上因果关系仅在责任范围阶段起作用且易混淆法律的真正意图而否认法律上因果关系价值的观点并不妥当。相当因果关系说、可预见性说和风险标准说对于法律上因果关系的认定虽有一定的启发,但均有瑕疵,修正的风险标准说应是相对妥当的选择。只要损害处于法律欲保护的风险范围内,法律上因果关系即成立。  相似文献   

16.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在处理交通事故过程中依照事实和技术划分责任或推定责任的行为。它是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过程中的—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以  相似文献   

17.
高可  张悦 《法制与社会》2013,(24):119-120
环境污染侵权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权,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过程中也就不能照搬一般的分配原则。原告应承担对损害行为、损害后果已经对两者之间存在一般的因果关系承担证明责任,被告应对因果关系以及免责事由承担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18.
论人体生物医学研究活动中的侵权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生物医学研究活动中的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这种侵权行为的主要形式包括告知义务履行瑕疵、研究方案瑕疵、招募受试者瑕疵和违反法定研究程序等。人体生物医学研究活动中的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应为过错推定原则。对于侵权责任中过错的认定,应当采用"法定行为标准说"。对于侵权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应当采用"盖然性因果关系说"。  相似文献   

19.
原因力的因果关系理论基础及其具体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杨立新  梁清 《法学家》2006,7(6):101-110
原因力的确定与比较,对于侵权行为的归责、确定责任范围及分配责任都颇具影响,而在复合因果关系形态下,其对确定责任范围及分配责任的意义更为彰显.有别于以往研究的是,本文试图从各种因果关系学说中梳理出原因力理论,厘清原因力的概念、性质,并在区分事实原因力与法律原因力的前提下探讨其作用.对于复合因果关系形态的侵权行为,应坚持过错比较为主、法律原因力比较为辅的综合说来确定责任范围及分配责任.  相似文献   

20.
吴国喆 《法学家》2020,(2):88-102,193,194
事实因果关系不明的侵权,意味着被告行为是否是原告特定损害的事实上原因,无法得到符合标准要求的证明,因此具体因果关系的认定非常困难。比例因果关系用以确定致害因素与特定损害结果之间的可能性联系及其比值,具有推定性和评价性特点,是解决这类侵权责任承担问题的技术工具和关键因素。比例因果关系的确定需经过一般因果关系的确定和与个案具体情况的比对这两个步骤,其"比例"数额的确定是在综合考虑各种事实因素和酌定因素的基础上,参考有关数据进行的综合评价,用于恰当分配被告的责任。比例因果关系是法律思维从确定化向灵活性转变的产物,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