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三高”青年女性所面临的婚姻问题是当前我国出现的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三高”青年女性的婚姻问题主要表现为婚前的择偶难和婚姻不稳定两个方面。导致“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们抽样调查了营职以下干部的婚恋状况。调查情况告诉我们,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基层干部婚恋问题不容忽视。 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青年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基层军官的婚恋也出现了诸多新情况。(1)城镇女青年爱情价值取向出现变化,基层军官择偶难度进一步加大。在城镇择偶仍是当前军队干部婚恋的主要趋向。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城镇女青年对军队干部“人品靠得住,工作不用愁,收入不算低,政治荣誉高”的观念日趋淡化,感到军队干部虽有“铁饭碗”,但经济上冒不了富,人品虽好但可敬不可亲,荣誉虽有但不能当饭吃。因而,不少女青年在择偶取向上不愿找军队干部当现代牛郎织女。现代女性越来越注重在家庭生活里能更多地得到丈夫的关怀和照顾,而军人因其职业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代的女性择偶比较注重政治和家庭地位,至八十年代初期,女性择偶则比较注重于经济地位,如今女性择偶的侧重点又转向于学历、注重个性等方面。我们通过杭州市婚姻介绍所、上城人民法院、湖滨街道等六家有关单位,对平均年龄二十五岁至三十岁这一层次中的女性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4.
当代台湾青年婚恋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近二十多年来,台湾地区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嬗变轨迹,分析了当代台湾青年择偶,婚姻、家庭、性爱等观念的新变化和新特征。  相似文献   

5.
农村青年择偶观从传统向现代的位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个时期的青年择偶理念 ,受制于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及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占居主导地位的婚姻观。有什么样的婚姻观 ,就有什么样的择偶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 ,占居主导地位的婚姻观是将婚姻的目的视为“传宗接代”。“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婚姻被看成是两个家族(或家庭 )之间的事。因此 ,在这种婚姻文化模式中 ,择偶理念不可能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以感情为重。正如尚会鹏先生在1997年第9期《青年研究》发表的《中原地区村落社会中青年择偶观及其变化》一文中所指出 ,“同注重个人感情因素的现代婚姻形式相比 ,传统村落社会中…  相似文献   

6.
农村光棍现象成为时下社会热点。调查发现,时间“可能性”和空间“关系性”成为农村光棍成因及其婚姻抉择的内在变量。在传统农村“通婚圈”逐渐融入全国性“婚姻市场”的时空背景下,性别失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引致的婚姻挤压效应,成为农村光棍形成的宏观原因;差异化的家庭条件和个体择偶能力、观念,成为农村光棍形成的微观原因。从追求年龄更小的婚配对象到被迫接纳离异女性甚至入赘,从传统“通婚圈”到地域边缘“婚姻市场”寻求婚配机会,农村光棍也在能动地调适自身的婚配策略,充分利用了时间的“可能性”和空间的“关系性”,以增加婚配的机会。但是经时空规训的婚配机制在结构层面已经决定农村光棍能够得到的婚配机会极其有限,且随着时间流逝,结构层面婚姻挤压程度的上升,个体层面择偶能力的下降,农村光棍也将从积极寻求姻缘转变为消极面对婚姻,直至沦为终身光棍。  相似文献   

7.
事业上的成功,地位上的升迁,观念上的嬗变,婚恋艺术上的失误,是“攀龙附凤”型家庭走向破裂的孪生儿──作者采访手记蜚声文坛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大多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今天作者向大家展示的是不幸家庭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破裂的“攀龙附凤”型家庭。一一位哲人说过:“两性之间的爱如果开始时就掺进了条件这个东西,是危险的。”遗憾的是,这位先哲的训诫在现实生活中,被许许多多的青年恋人遗忘了。他们的择偶标准不是志同道合、共度人生,而是将爱作为交易条件。家庭的建立不是以爱情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武汉市600名18-30岁青年的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的择偶观念与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类青年在择偶观念与行为方面的一致性远远多于相异性.其中在择偶模式、择偶标准等方面两类青年基本是一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的理想恋爱年龄早于非独生子女,以及独生子女在择偶时更看重父母意见.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西部农村的田野调查发现,与上一代农民工“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出现“夫妻共进退”的家计模式。研究发现,之所以形成“夫妻共进退”的家计模式,主要是由于农村青年男性面临的婚姻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出于保卫婚姻的考虑,选择夫妻捆绑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同时,随着教育观念与教育环境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带着孩子一起流动,最终实现“全家共进退”。新生代农民工的家计模式虽然实现了核心家庭的生活完整,但是由于劳动力的次优配置、家庭资源配置生活化,减弱了家庭资源积累,最终导致家庭发展能力弱化。新生代农民工家计模式转变的背后是青年农民婚姻性质的变化与核心家庭形成原因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广大农村男女青年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男女之间接触的范围也仅仅限于同村或邻村,由于这种局限,一地」或「她」很难找到和自己性情相投,志同道合的伴侣。因此,建议妇联、共青团以及民政部门联合在基层建*止「婚姻介绍所」,为农村男女青年选择配偶提供接触、了解的场所,使农村男女青年的择偶方式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这样做,对婚姻管理、计划生育和提高农村人q素质都有益处。农村也应建立“婚姻介绍所”@春敏@培武  相似文献   

11.
包括择偶、婚姻在内的家庭生活对于青年来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生活领域。改革时代的青年在这一敏感领域里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一、择偶愈来愈重视个人素质,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驱动的云相亲平台已成为新时代青年婚恋交友的重要渠道,热衷娱乐社交的适婚小镇青年正成为云相亲平台下沉市场主力军,积极参与线上平台的自我表述和远程互动中。云相亲平台广泛地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不仅为小镇青年寻找匹配的对象提供技术支持,更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形塑着他们的择偶观念。文章基于云相亲平台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并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展开分析,发现算法下沉的云相亲平台有助于小镇青年突破通婚圏层的内卷困境,具有对离异女性的社会接纳度增强,意愿通婚圏更少受地域、文化和年龄限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择偶标准中并存等特点;平台提供的自我表述机会成为小镇青年择偶观念社会学习的支持空间,女性在交友心声中表达出依靠型诉求、坦诚型诉求和困境型诉求,男性则表达出照顾型诉求、情感型诉求和忧虑型诉求,呈现出从经济伙伴到精神共识的择偶焦点转移、从强调工具性到追求平等和长期和谐的真诚择偶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山东省四地市210个有效样本,从政治观、价值观、婚姻观三个层面分析了青年农民工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发现部分青年农民工政治理论素养不高,但对国家的发展持乐观态度;热爱祖国,但对“爱国主义”有所质疑;信仰多元化,部分人信仰缺失;追求物质利益同时看重家庭;为人处世能够考虑他人感受,以道德良心为行为准则;择偶时看重对方的人品、性格、才华等内在条件;大龄青年的性观念比较传统,低龄青年农民工性观念比较开放;对待离婚的态度比较宽容。  相似文献   

14.
陈慰 《青年探索》2010,(1):58-62
婚恋问题是每个年轻人都会面临的人生重大问题。建国以来各个时期青年的择偶标准、婚恋风俗、家庭形式等又都各不相同。总体来说,我国青年的爱情观念经历了一个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变、从一元取向到多元取向转变的过程,反映了中国新时期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逐步实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转型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是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除积极的转变之外,当代青年也在婚恋观念与行为上萌生了不少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婚恋动机、责任意识、科学知识等方面对青年进行积极谨慎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广州青年知识分子婚恋价值观呈现出时代特性。在择偶过程中注重精神追求与感官享受,对物质性因素考虑较少;婚恋行为趋于多元化,对婚姻的责任意识较强;性观念比较开放,但受传统性道德约束作用的影响,观念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对婚姻缺乏安全感,家庭中两性信任度较低。我们应从学校教育、社会倡导、媒体宣传、社交平台建设等方面引导青年知识分子形成正确合理的婚恋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过家人"是豫西南D县农村青年以建立、维系和发展父系家庭为核心的生活理想,包括"成个家""过日子""成为一家人"三个基本维度。通过择偶成家、婚姻维持、理解认同三个层面的考察发现,"过家人难"背后的婚姻风险化产生于乡村社会的转型。既有的传统婚姻策略失效,个人被释放的利益和情感追求因缺乏社会支持条件而变成新的风险源。婚姻不稳定的风险情境推动了婚姻策略的个体化倾向,但强调个体化的利益保护策略并不能成功实现"过家人"。从择偶、持家到维系,"过家人难"不仅体现在确定可靠人生道路的消解,也体现在对个体资源、智识和能力的高度依赖,还体现了女性身陷多元角色矛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六、交友及感情生活有新的变化当代台湾青年的交友心理及交友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曾经流行的“不要同情我,我自寻快乐”的观念已为“广结交、择良友”所代替。多数青年重视在同龄人中交朋友,看重朋友对自己的帮助。现在的青年学生遇到困难时,求助于朋友的人数远比求助于教师的多。同时,家庭  相似文献   

18.
白领相亲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弱关系”的运用实践挑战了中国社会网络研究普遍认同的“强关系”理论假设,反映出当前青年择偶条件与机制的深刻变迁。在描述与分析白领相亲的择偶条件目标定位精准化、择偶对象多元化、择偶空间加大等现代社会基础后,提出白领相亲中“强关系”无效,转而运用“弱关系”的实质,从而提出白领相亲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都市“剩女”现象日益显著,引发女性婚配困境凸显的社会事实。本文基于“剩女”婚配危机的形成,从结构主义框架中探寻女性目标与手段的内外兼顾,在反思现代性视野中思考客观女性与主观女性的进退兼容,在社会交换范式中注重女性诉求的义利兼备,在社会网络视野中强调女性择偶方式的软硬兼施,在社会流动视阈中注重女性职业复出与婚姻回归的风雨兼程,以求有效的行为路径变更传统性别模式对女性婚配的现代禁锢。  相似文献   

20.
1978年以来我国青年择偶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雷 《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00-108
1978年以来我国学者对青年择偶的研究是相当丰富的,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发表在《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社会》、《妇女研究论丛》等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本文以这些文章为依据,对青年择偶的认识及研究视角、对青年择偶标准观念的论述、对青年择偶方式的论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梳理,并进一步归纳分析了现有研究在理论、对象、范围、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