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文武百官向皇帝“上书言事”。历来喜欢读史的毛泽东,对占代“上书”的作用及特点很感兴趣。早在秦汉时代,“上书”中便出现了许多奇文,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治安策》等,此后历朝历代皆有佳作。在毛泽东看来,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读古代好的“上书”,从中可汲取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达到资政育人、古为今用的目的。在读《旧唐书》、《新唐书》的过程中,毛泽东对其中儿篇有代表性的“上书”,如马周上唐太宗书、朱敬则上武则天书、姚崇上唐玄宗书等反复阅读,在浓圈密画中留下了不少评点文字,很值得我们回味一番。  相似文献   

2.
梓夫 《支部生活》2008,(9):27-28
一 楚雄彝族自治州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这里因为发掘出土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而且恐龙化石种类多、分布密集而被誉为“世界恐龙之乡”;由于发现从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被誉为“东方人类故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产生了闻名于世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彝族叙事史诗《梅葛》及《阿鲁举热》、《查姆》等叙事长诗,以及丰富的彝族古籍和灿烂多彩的彝族风情。  相似文献   

3.
今年下半年以来,一本由余习广主编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化大革命”上书集》风行全国,首版印数达41610份,见者无不爱不释手,先读为快。何以一本严肃的政治读物会在长期困滞的书市上如此走俏,这与历史是从昨天走来,编者所辑入的篇目都是大家所关心的,在刚逝去不久的“文化大革命”狂潮中,一批富于思考精神,敢于向中国社会传统命运挑战的志士们,其倡大义,平天下,拯救江山与黎民苍生的上书原件及相应资料所分不开的。《上书集》呈现了这些志士不惧权力或勇诛祸国殃民的奸臣后党,力谏“文化大革命”误国误民之失;或献治国安邦的复兴良策,呈富民强国建设现代化新中国的宏图  相似文献   

4.
子舒 《党史纵横》2002,(4):9-13
《刘志丹》是一部描写刘志丹革命生平的长篇小说。关于小说的内容,阎红彦提出异议,认为小说涉及了“许多原则性问题”,上书中央和康生等人。康生还没看小说,就为其定了性:“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文艺的写作问题,看来是带有政治倾向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人的郑振铎似乎对“文人”这一特殊的职业特别敏感,先后发表了许多精辟的意见和看法。本文试就他的文人观作些分析。一、郑振铎认真地科学地考察了文人的诞生史及其地位和作用。“文人”一词最早是指具有文德的人。迄汉代之后,遂指擅长文章的人。王充《论衡·超奇》:“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什么是文人?郑振铎说:“所谓文人也者,原是人们自己就性之所近所选择的职业之一种”,“是人类社会里的一小部分的人,以其写作的技巧,被认识为专门的‘作者’或诗人或小说家的,…  相似文献   

6.
宗寒 《求是》1994,(10)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同上书,第111页)“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同上书,第149页)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是如何“阐述和发挥”的呢? 一、毛泽东阐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9页)。 第一,毛泽东指出事物为什么运动和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并把它和“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分别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得出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上书,第301、302页)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8.
明镜篇     
《湘潮》1987,(4)
“活到老,学到老”,是毛泽东常常称道并躬行不移的一条准则。毛泽东认真看书学习是有名的。到了晚年,他身体衰老了,视力减退了,但读书学习追求知识的精神丝毫未减。1975年后,他还重读了“二十四史”和鲁迅的一些杂文,还看过《考古学报》、《历史研究》等杂志,并且提出给他印大字本《化石》杂志和《动物学杂志》。到1976  相似文献   

9.
廉洁出威信     
《湘潮》1991,(5)
干部要有威信。因此,令才能行,禁才能止。干部的威信从何而来?古人云:“廉生威,洁生信。”也就是说,威信来自廉洁。北宋的包拯,为官不贪,执法如山,百姓视其为父母,呼为“包青天”;明朝的于谦,洁身自好,“两袖清风”,调任时黎民“伏阙上书”,“长跪相留”;宋代的苏轼,“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生前人们为他立生祠,死后人们长哭于市。  相似文献   

10.
民初孔教会及孔教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 有为的孔教思想在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前后 ,逐步产生并确立。1891年在《答朱蓉生书》里已称“孔子为创教之圣”。(1)1895年 ,他上书建议“立道学一科” ,具体内容是 :令乡落淫祠悉改为孔子庙 ,各善堂会馆俱令独祀孔子 ,由大儒、举人、诸生分别担任国子之官(或学政)、州县教官、乡村讲学生 ,负责讲明孔子之道 ;派遣高才硕学去外国传布孔子之道(2)。这实际上就是建议设立孔教。因此在戊戌期间 ,“保教”成了与“保国”、“保种”并列的口号。1897年康有为在广西组织的圣学会 ,更是后来孔教会的雏形。(3)康有…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5年年末,突如其来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是对自这年2月开始的“全面整顿”的否定,使当时的政治局势转入严峻,结果造成了“文革”后期又一场全国性的劫难。拉开“反击右倾翻案风”序幕的是刘冰等人两次上书毛泽东,揭发“文革”中祸乱清华大学的迟群、谢静宜的丑行,及其随后发生的对上书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刘枫 《求是》1995,(11)
一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同上书,第111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即墨市档案馆馆藏的《即墨县志》和《即墨人物志》以及有关档案资料,都记载着当地农村基层干部杜世询向党中央、毛主席三次直言上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传说唐明皇在一个八月十五之夜梦中游历了月宫,见月官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幅牌匾.上书“广寒清虚之府”6个大字,月宫中数百名仙女伴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梦醒后唐明皇念念不忘梦中的一切,根据记忆,命令宫女排练了一套模仿月宫仙女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曲。  相似文献   

15.
他和孙中山是好友,参加了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他曾设计并监制了有袁世凯头像的一元银币(俗称“袁大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又撰写了《改进人民币制度办法五则》,上书建议改革币制,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他还设计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二版人民币。他就是湖北襄樊人陶德琨。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被后人高度称道,以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的确,像《秦始皇本纪》等名篇,正是太史公充分采集沛公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之际,富有政治远见的萧何仓猝从咸阳宫里抢救出来的珍贵先秦史料和秦朝档案而作的.《秦始皇本纪》中三次记载了方士徐市其人其事:首次是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之后,“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  相似文献   

17.
李庆霖上书毛泽东距今整整30年了。当今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李庆霖是何许人也,但当时,他却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上书“告御状”,在“文化大革命”中可谓是举国上下、老幼皆知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导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转变,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高潮走向终点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8.
实话与公心     
王一化 《奋斗》2000,(4):55-56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最受民众欢迎的节目除了《焦点访谈》,就是《实话实说》了。《焦点访谈》民众誉为“焦青天”,而人们喜爱《实话实说》,也在于它“实话实说”。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即位初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史记》中这样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也就是说,东方朔给汉武帝的上书,竟然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汉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经历过“文革”的人们,心中都会留下种种不堪回首的记忆。然而,真理是扑不灭的。在当时的如磐岁月里,不仅有张志新那样的普通党员、一般群众在前赴后继,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抗争,而且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犯颜直谏,秉笔直书,为了国家社稷,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文革”的混乱时刻,胡愈之、周世钊、杨东莼3位老先生上书毛泽东的壮举,至今受到人们的崇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