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邓卫红 《桂海论丛》2003,19(5):71-7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就历史性而言 ,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就时代性而言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必须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体现在民族成员的行动中 ,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要重在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的固有本性,勤劳勇敢——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精神。这五个方面的内涵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一个最一般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理想信念是中国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核心,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又是孕育共同理想的沃土,并为理想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且与民族基本精神相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民族理想信念的历史映照和时代强音,源自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90多年凝聚、形成的革命精神促进其理想信念日益弥坚。基于这种内在依存关系,可通过弘扬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来坚定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4.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推动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国际竞争的新挑战,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繁荣和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保持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过程中形成了有丰富内涵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不可代替的精神力量,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当今,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张棣 《岭南学刊》2006,4(6):66-69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以恢复中华民族精神为己任,自觉传承民族精神,增强了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  相似文献   

8.
陈辽 《群众》2002,(1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  相似文献   

9.
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铁路精神,不同时代的铁路精神,既反映了不同时代铁路人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一、铁路精神的历史变迁20世纪初,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带领建设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铺就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  相似文献   

10.
几个月来,中华民族又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考验。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中华民族没有退缩,而是挺起胸膛,迎难而上,表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奉献、科学求实、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一个民族成就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只有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敢于战胜艰难险阻、天灾人祸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才能培育出伟大的民族精神。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深入疫区,了解疫情,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及时做出抗击非典的一个又一个战略部署;白衣战…  相似文献   

11.
王高亮 《前沿》2012,(10):31-32
民族精神是维系和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的作用。毛泽东民族精神思想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相结合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整合,积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内隐形态的本质要素 ,从内和外、本质和现象、核心和核外的关系看 ,民族精神处于内在和核心的位置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联结、互相渗透 ,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总体说来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消长呈现一种正相关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中华民族精神的丧失 ,导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削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能振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削弱 ,则使中华民族精神沦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整合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4.
徐国华 《黄埔》2006,(1):26-28
黄埔精神,是中国国民党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在第—次国内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以“爱国、革命”为内核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时代民族精神和军事文化的集中体现。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里程碑。六年局部抗战,八年全面抗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缅怀近代中国这两种最为突出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是指在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中那些相对稳定,影响深远,对本民族具有重要作用的精神。它主要包括民族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主要论述近代爱国主义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燕以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一、自强不息与捍卫民族独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早在春秋《周易大传》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记载。其意思是说天体运行永恒不息,体现着天道的刚健本性,人也应该仿效它,奋发向上,永不停息。这…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沧桑而不解体,经过无数次危机灾难而能自己重新站立起来的精神支柱。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在前进的征途中将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阻力,特别是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弘扬和培植中华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刚健自强、崇尚道德、民胞物与、合和包容为主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历史和现实当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发挥来看,和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内核。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11,(7):15-15
井冈山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革命的民族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的、具有原创性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人文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沉淀和结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正>战争不仅仅是物质力量之间的比较,同时也是民族意志、民族精神之间的较量。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价值取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被充分激发出来,举国上下用血  相似文献   

20.
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精神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大无畏的气概、夺取胜利的决心、自信自强的能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