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普 《瞭望》1992,(40)
4、总前委刘、陈、邓 小淮海战役变为大淮海战役,是中央军委11月9日确定的。那是刘伯承建议之后第六天,那天他还在豫西。那天毛泽东在给陈毅、邓小平和华野粟裕等人的电报中说: “徐州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布置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现在不是让敌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即现在举行之淮海战役)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即将来要举行的江淮战役)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淮海战役从此发展成战略大决战。毛泽东在这个电报中称之为“江淮战役”,不过后来再没有这样叫。  相似文献   

2.
王绩(585-644),是唐初开创一代新诗风的著名诗人.这个人喜欢酒,一辈子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传世的诗作中,留下了大量与酒有关的诗.可以说,在唐代再也找不到哪个诗人——包括李白,能像王绩那样放诞纵酒、嗜酒成性而一生执著不变.说他是泡在酒瓮里的诗人,毫不为过.  相似文献   

3.
徐有光 《团结》2008,(1):45-48
朱蕴山是我国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是不断追求进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者和爱国者。朱蕴山是一位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上千首诗作。他的人生也像一首诗,像诗一样壮丽,像诗一样豪迈,也有着诗一样的意境。他像一首史诗——他的人生足迹与历史的步伐步步相印;他像一首抒情诗——毕生都在抒发着对革命的钟情和对祖国的爱情!  相似文献   

4.
<正>五十年并不遥远——《冰河》自序如果一个人要写他半个世纪前的生活,你一定认为那生活已经像历史一样遥远与模糊,多半已经看不清了。不不不,你肯定没有那样的经历。那经历一直像"昨天"那样紧随着我,甩也甩不掉。是什么样的感受叫人无法把它推去、推远?是由于自己说过那句话——"没有答案的历史不会结束,没有答案的历史不能放下"吗?  相似文献   

5.
第四位诗人     
正四位诗人得到一瓶珍贵的陈年葡萄酒。他们拔出酒瓶塞,让那酒清醒过来,酒香溢出的时候,诗人们的内心开始骚动。第一位诗人说:"我用内在的眼睛,就能看见酒的芬芳在空中徘徊,像一群鸟飞入满是精灵的森林。"第二位诗人说:"我用内在的耳朵,就能听见酒的香气,像鸟的歌唱,又像蜜蜂飞入了白玫瑰的花瓣。"第三位诗人闭上了眼睛,高举一只手,说:"我用手就可以摸到这酒的芳香,我感觉到香  相似文献   

6.
崔鹤同 《侨园》2013,(5):43-43
<正>季羡林曾在德国留学10年,但他"土性难改",不沾染一点洋味。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一双圆口布鞋配着颜色朴素的裤子,出门时提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头戴线织浅褐色瓜皮样小帽。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绝不会感到紧张局促。初次和季羡林接触的人,从他身着的中山装,往往会得出他又像一个农民的印象。季羡林也曾多次说过,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土包子"。一次,北大一个新生误认为他是老校工,让他代为照看行李,一看就是两个多小时。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永久烙上了一个人的名字——希特勒。人们只要一看到作为纳粹党标志的"卐"字旗,就不由得想起纳粹分子种种令人发指的恶行,不寒而  相似文献   

8.
<正>徐海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大将之一,我军卓越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在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笔下,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神秘的人物。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他驰骋疆场,组织指挥了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军的无数次战役和战斗,打败了数倍于我之敌,威震敌胆,被誉为虎将。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邓小平称赞他"对党是一颗红心";江泽民为他的纪念文集题词:"大公无私,光明  相似文献   

9.
马敬福 《党政论坛》2010,(18):30-30
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童趣的奇言妙语。其中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一些话语穿耳而过。  相似文献   

10.
人们看人论事时,常有一个标准和参照物,从而得出“不像什么”或“像什么”的结论比如说古时的官,其“标准像”是“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而相当长的时期内,共产党的干部则不像个官。抗战时期,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在延安第一次见到朱德时,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位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的人,便是叱咤风云、威震敌胆的八路军总司令。惊叹之余,他写下一首诗:“敌后撑持不世功,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 “甘为民仆耻为官”,我们党的优秀分子正是以此为行为准则。他们身居高位,依然是普通一兵本色,虽手握重权,但从不用来谋取私利。在群众眼里,他们都“不像官”。焦裕禄、孔繁森他们外表虽然平凡,却体现着共产党人最精华的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与此相异的是,有些人一走上领导岗位,就惟恐别人不知道他是一个官,说活办事总想摆出一副官架子。昨天还骑自行车上班,今日就没小车接不出门;昨日直呼其名还笑容可掬,今日不叫“×  相似文献   

11.
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童趣的奇言妙语。其中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一些话语穿耳而过。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你原本不愿听到不想知道的话儿,可它还是让我们听到了。  相似文献   

12.
尝闻画坛大师朱屺瞻自称“瞎拓拓”。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谦词:“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朱屺老已生活了整一个世纪,今年农历5月17日是他的百岁生日。还是在去岁尾的上海画院迎春联欢  相似文献   

13.
寒冬时节,记者来到焦裕禄精神发源地——河南兰考。行至106国道和310国道交叉口,远远就能看到巍然吃立的焦裕禄铜像——身姿清癯、目光深情、意气风发,让人想起五十多年前他领着群众战风沙、斗贫穷的共产党人风采。与之相映成辉,在当下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河南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践行焦裕禄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把“三股劲”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一棵树     
一棵树,相对那些叽叽喳喳永 远也说不完的人来说,它的 确是一个哑巴。一年四季,你听到过一棵树说过一句话吗?人就不同了,在一生中,他会撒谎、献媚、溜须拍马,甚至戳事弄非、诽谤他人。当然,这并不表明不曾说过一句话的树永远放弃了对四季的表白。在春天,一棵树,它会用梦幻一般的花朵代替所有的抒情,自作聪明的人就是搬来所有美丽的词汇堆砌在一起,他也会自叹弗如——作为一个人,你能像一棵树那样用甜美而馨香的语言轻而易举地就让一个季节陶醉或让沉默了一冬的成群鸟儿叽叽喳喳唱个不休?我这样问自己时,竟觉得这是多么地可笑。有时…  相似文献   

15.
近日,从旧报刊上看到一则故事:解放初期,一位翻身农民特地进城,到书店买了一张毛主席像,又要求买一张共产党的像,营业员说:"只有主席像没有党像。"他就是不走,唠叨着:"哪能没有党像?"经旁人再三解释,他才带着迷惘的表情离去。在这位农民的心中,共产党与毛主席一样都是穷苦人的大恩人,有"主席像"就有"党像",而且"党像"应是与主席像一样高大、魁伟、英俊的。虽说这是一个故事情节,但它表现出的劳动人民对党的情感却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6.
雨鑫 《侨园》2013,(10):25-25
<正>我在美国遇见过这样一件事,我在大学的一个教授第一次到香港旅行,回来后他赞叹香港真是一个消费王国,但他和妻子在香港却只买了几件中式服装和一些很不起眼的小商品作为纪念。当时我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不买亚洲人非常喜欢的金银首饰。他看了看我笑着说:"对我来说,金银首饰没有任何价值;而对我妻子来说,只有结婚戒指的价值最高。"听了他的话,更让我确定了这就是美国人典型的消费观念——务实。  相似文献   

17.
正山海关的文化人李繁儒(遇之)与我虽相知多年,但我对他并无机会深层次了解,直到近日才知道他的坎坷经历和对文学初心不改的追求,这让我很感动。他所在的铁路系统是一个有着几十万人的国有大型企业。在企业里像他这样从骨子里热衷文学创作的凤毛麟角。而从山海关作家队伍来看,他起步较早,中间虽有断层,但他从退休之日起又厚积薄发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古城写将之一。"断层"自有客观缘故,而接续  相似文献   

18.
一月·外媒     
《侨园》2012,(9):7-7
为什么他们要离开中国?前不久,一位长期居住在中国,娶了中国太太,并在中国生意很成功的英国人Mark Kitto在英文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为什么我要离开我热爱的中国?》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在中国学习工作居住了十多年后,中国的变化让他最终决定要带全家离开中国。像他这样热爱中国却要离开的洋人不止一个。不光"永远无法成为中国人"的老外开始考虑离开中国,  相似文献   

19.
陈鹏 《瞭望》2006,(47)
我们的家长有钱没钱都要送孩子学钢琴、学英语,但是民族民间文化却无人理睬,远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最近在昆明举办的2006年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规模不算很大,却让人大开眼界——剪纸、土陶、年画、泥塑……数十种中国民间手工艺品精彩亮相,很多艺术品种此前见所未见,甚至没有机会“道听途说”。高密的氛围略好来自山东高密的民间艺人李金波只有26岁,年轻得很难让人将他和他那些精美的剪纸、年画联系起来。围住他的大多数观众甚至连“高密”都不知道在哪里,直到有人猛然想起著名作家莫言笔下的“我的高密东北乡”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红高粱》的产地啊!李金波带来高密三绝:剪纸、扑灰年画、泥塑,它们细密古朴、浑圆稚拙,但是观众无法分辨高密剪纸和河北、陕西、  相似文献   

20.
中秋节文化应以"圆"的理念为灵魂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唐朝初年,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似乎没有一个节日能像中秋节这样,牵动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与丰收的企盼以及那满怀的诗意。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记忆的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唤起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