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便与我的生母分道扬镳。几年后,父亲与我的继母组建了新家庭,有我、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有一个是继母从她哥哥家过继来的女儿。尽管家庭成员复杂,但继母治家有方,在与她共同生活的30年里,我们得到了超越亲生母亲给予的人间大爱。继母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用言传身教诠释了"相亲相爱"和"正直做人"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都听说过“鞭打芦花”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姓闵的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就失去了母亲,继母受偏私亲生心理的支配,做出了不少错事。某年岁尾,十岁的他和九岁的弟弟闵华随父亲坐车去赶年会卖粮,父亲想教他学赶车,他冻得浑身颤抖,拿不住鞭子。父亲认为他装冷偷懒没志气,对他猛打一鞭,只见芦花从棉衣破绽处冒飞出来。父亲见状,盛怒不已,勒马倒车,欲回家找妻算账。见此情景,他以十岁幼童少有的睿智,哭着跪地替继母求情。他的纯真至孝最终把继母感动得泪流满面,跪地认错,发誓终生善待他。故事中那聪明的孩子,就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孔…  相似文献   

3.
正30公斤的父亲,却有一个高大英俊的儿子。小时候,儿子非常喜欢父亲,父亲是那般滑稽可笑,也许他不过是将父亲当成一个别人没有的会动、会笑的"毛毛熊玩具"而已。然而他很快懂事了,七八岁时,再与父亲说话,父亲需仰头才能与他对视。正是那时,他理解了"侏儒"的含义,也知道有一个侏儒父亲对他意味着什么。当然他仍然喜欢父亲,尊敬父亲,可是他会尽量避开与父亲同处,无论是在街上,还是在家里。  相似文献   

4.
孙广 《前线》1985,(10)
白乙化,辽宁辽阳县人,生于1912年。他幼年丧母,父亲与继母远出谋生,白乙化依靠亲友资助念完中学,于1929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预科,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白乙化毅然  相似文献   

5.
一 我与杨尚昆叔叔接触不多,但短短的几次见面,使我终身难忘。第一次见他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继母张越霞依靠组织,把我们几个流落在各地的孩子找了回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团圆了,但没有了父母,全靠继母照顾。她在“四八”烈士祭奠大会上致悼词时曾对父亲承诺说,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母在假日常带我们到与她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走。到她的难友家去得较多,还去在延安一起工作过的人家中。一天,她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望杨尚昆叔叔。我和吉玛未见过杨叔叔,但他见到我们来很高兴,问我们多大了,上学了没有。当时,我刚从老家来到北京,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6.
50%的亲情     
清香木 《党课》2012,(10):81-82
父亲去世后,照顾继母的责任落在了我和哥哥身上。母亲去世两年后,原本是父亲下属的她嫁了过来,不过因为担心我和哥哥受委屈,她一直没有要孩子。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6,(8)
正从小我最怕的人是父亲,但最爱的人也是父亲。怕他,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很严苛;爱他,因为他给予周围人润物细无声般的温暖。父亲致力于金融服务工作已经33年了,"忙"是我对父亲工作状态的唯一感受。记得上小学时,每天早上父亲骑着"大二八"送我上学,充满欢声笑语的十分钟路程成了我们父子二人每天最长的独处时间。再  相似文献   

8.
父亲爱说一句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的战友中,有开店、炒房赚得盆满钵满的,有和他一样领着退休工资的,也有在乡间守着几块薄田辛劳度日的。单位分的房子一住二十年了,卧室兼书房的小屋里,挤得满当当的书是他不菲的财富。看书、散步、练字是父亲的几个爱好,他平和地描绘着属于他的"夕阳红",心宽体健。若有人问父亲日子过得怎样,他准会哈哈笑道:"还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者常乐,父亲是快乐的。  相似文献   

9.
深情告慰父亲这封沉甸甸的遗书中,王德三首先深情地表达了对父亲养育之恩的谢意。从21岁离家外出求学,此后辗转南北参加革命,王德三就再也没有回到过样云老家,他渴望见父亲一面。但深知"恐难与父亲见到最后一面!"写到这里,身在狱中的他心里是怎样的难受?父亲心里又是怎样的难受?他只好劝慰父亲:"儿己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的儿子又有什么脸活在人世上?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  相似文献   

10.
《党建》2016,(12)
正关于党章的记忆,最早是上小学时,我在父亲的书架上看到的那本看不懂的红皮书。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那本红皮书是在他入党的时候,党支部书记送给他的。老书记在煤矿工作了一辈子,退休的时候,推荐父亲任党支部书记。父亲说,他接过的不仅仅是一本党章,还有老书记对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荣使命的传承。记忆中,父亲很忙,每天除了吃饭的时候在家,基本上都在矿上值班。他常说:"井下有工人在采煤,不看着他们升井,我心里不踏实。老书记在的时候,也是这么守着我们升井的。"  相似文献   

11.
2013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建院95周年,也是父亲张启仁诞辰100周年,美院举办了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父亲逝世30年了,他越走越远,与他同时代的那些革命者大都离我们而去,知道父亲的人越来越少,了解父亲的人就更少了。我写文章回忆父亲,是为了纪念他们那一代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战士。父亲生前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了整整20年,他两次被任命为副院长,第一次是在1963年,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央美院,有父亲青年学生时代的老师王森然大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出生于淮安城驸马巷7号,自幼就耳濡目染了淮剧艺术。不幸的是,他9岁生母去逝,10岁过继母又去世,11岁时,他的堂房三伯父周贻廉将他带去东北铁岭,与父亲周贻能团聚,从此离开了故乡,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再次欣赏到淮剧艺术。据淮剧老艺人回忆,在担任政务院、国务院总理的26年间,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周恩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看过13次淮剧,淮剧是他看得最多的地方戏之一。  相似文献   

13.
马拉 《红岩春秋》2014,(5):41-45
正李德益大儿子李方荣,正在家里书房的桌上,用父亲传给他的那种漂亮字体,给朋友写一幅"老来不生气"之类的书帖。李方荣今年65岁,父亲当年因病逝世时,正是他这个岁数。他说:"1986年我碰到苏葆桢,他说他认识我父亲;老书法家徐文彬,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在重庆,认识和晓得我父亲李德益的人,实  相似文献   

14.
<正>鲁伯特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每逢假期,都会回到家乡澳大利亚,在父亲的公司里实习。在鲁伯特眼里,父亲是一个极其严厉的人,不仅对下属员工要求严格,对他也是一样,甚至要求更多更严。每次实习,父亲都要求他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从没给过他一丁点儿"特殊待遇"。大三的那年暑假,鲁伯特刚刚在父亲公司里工作了一周,就感到苦不堪言。"分配给我的工作量太大  相似文献   

15.
正每天早上起床,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早市卖花。他把卖花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至于卖不卖得出去,他看得很淡:卖了,当然好;没卖成,也无所谓。我真替父亲高兴,母亲"走"后,他仍然把个人生活打理得井然有序。"花盆"全是父亲平时攒下的瓶瓶罐罐,甚至是用过的快餐盒。他把这些器皿洗干净、培上土、栽上花,待花开后,便小心翼翼地将其挪到他的"百花箱"里,一手拎上一箱出门了。节俭了一辈子的父亲对吃从不挑剔,粗茶淡饭,仅此而已。对于穿,父  相似文献   

16.
为人继母     
读罢梁晓声《心灵的花园》,已是子夜时分了,我深深被他描述的友情、亲情、爱情所打动,回忆起自己为人继母8年来所走过的路,禁不住掩卷而泣。 当年,我与峰儿初次见面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他才9岁,穿着白衫蓝裤子,圆圆的脸上一双大眼睛怯生生地望着我。顿时,一种怜爱之情涌上我的心头,我暗暗发誓,一定要用母爱抹去他失去母亲的哀伤。一天,他父亲为特意制造一个机会让我与峰儿相处,外出了。我兴奋地来到他家,但按了多次门铃,也不见峰儿来开门。他是在家里的呀。我感到委屈极了,哭着乘车而归。他父亲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  相似文献   

17.
《党的建设》2012,(11):49-49
闵予骞(前536-前487),鲁国人。根据《史记》记载,闵子骞幼年丧母,遭后母虐待。冬天,后母给闵子骞穿芦花棉袄,而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棉絮棉袄。  相似文献   

18.
为了一个情妇,可以一掷百万;对拉扯自己成人的继母,却孝道丧失。2003年10月14日,贪官李玉书被执行死刑。然而,李玉书和他的继母杨素清的关系却鲜为人知人们可以从中探得贪官的龌龊心灵——  相似文献   

19.
正父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我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他老人家的思念。每每回忆起与父亲有关的点点滴滴,我们从来都不曾感到与他分离过。他的目光、他的笑容、他的声音总在眼前闪现,他对我们的严格让人终生难忘。做好人,读好书"做好人,读好书",这是父亲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对我们最朴实的要求和愿望,虽然只有短短六个字,却浸透了父亲对儿女们最深沉的爱。  相似文献   

20.
父亲原是一名监狱警察,已退休多年.今年6月28日,当我将那枚落款为"中共中央"、代表无上荣光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交到父亲手中时,一辈子铁骨铮铮的父亲流下了热泪. 父亲激动地抚摸着勋章,眼里闪耀着光芒.他特意换了一身新衣服,连袜子都是新的.戴上纪念章,他颤颤巍巍地拿出一个红色布包,第一次向我展示了他的4件宝贝:第一件是1964年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司令部颁发给父亲的"神枪手"荣誉证;第二件是1992年人民警察首次授予警衔时,由时任司法部部长蔡诚签名的"授予警衔命令";第三件是2007年7月,由甘肃省司法厅党委颁发给父亲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40年(以上)"红色荣誉证书;第四件是2008年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开具的父亲向汶川地震灾区交纳"特殊党费"的收据,编号是0623709.展示过后,父亲对我说:"党中央今天发给我的这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最为珍贵,是我的第五件宝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