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习近平分配正义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国分配正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阐释分配正义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促进分配正义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使命遵循。这一重要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意蕴,彰显了持续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确立了积极遵循三大公平的基本原则,设定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相适应的阶段目标。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分配正义的实践逻辑,即要夯实分配正义的物质基础,完善分配正义的制度建构,增进分配正义的民生福祉,凝聚分配正义的社会共识,规范分配正义的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2.
公平正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更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公正的分配体系,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基础上着眼废除私有制的实践运动中做出了深刻分析。当下,我国分配问题和矛盾凸显,"分配不正义"还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以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的分配正义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公正、公平、平等、正当、合法诸辞源意义上使用“正义”的概念。 分配的结果正义由事物的因果关系决定,它主要是一种内容正义、道德正义、特殊正义和具体正义,它的着眼点在于社会利益或价值(权力、权利、财富、地位、荣誉、责任等)在一定范围之内由谁来分、分给谁和分多少的问题。因为每个社会不同的阶层、集团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和主张,故而在利益分配的完成状态上难以达到公认的最佳。纯粹追求分配的结果正义,往往导致先要在社会成员内部寻求一个特殊的、超越所有利益之上的力量来主持分配,其他社会成员则把自己的分配决定权转让给这个超然的力量,分配的最终状态是否令人满意就取决于这个超然力量的道德能力。而事实证明超然于所有利益之上的力量——人或机构——从来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把正义分为普遍的正义与特殊的正义,特殊的正义包括三种: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和互惠的正义,而分配正义思想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制度建设中论述的核心思想,也是论述最多最为详细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关于分配正义的两种形式的划分,即按算数平等分配和按比例平等分配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实现分配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公共行政中强调社会正义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话语,由于中国近现代以前的政府行政过程中社会正义的色彩甚为淡漠,因此,具有普适性的社会正义观念对于中国公共行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目前,社会正义在中国公共行政中难以通过制度性的规定体现在公共政策之中,其原因在于公共行政中的党政不分.在法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党政主要负责人个人的意愿很容易替代公众的愿望.此外,政府通常是依据"红头文件"来实施公共行政,在缺少不同意见时,如何体现社会正义是中国公共行政实施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是马恩在批判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接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义思想:制度正义和德性正义是正义的实现路向,分配正义、参与正义、承认正义和环境正义是正义的四维内涵,和谐世界则是国内正义的拓展与国际正义的呈现,并由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的立体型内容。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正义理论和实践往往过于强调经济领域中的分配正义,但正义并不等同于分配正义。在概念层面上,正义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关系,其中每个人的内在价值都得到他人的肯定。正义的维度是相互承认关系在特定社会互动领域中的具体体现。相互承认关系在分配领域、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中分别体现为分配正义、文化正义和政治正义三个维度。在经验层面上,正义的三个维度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分配的正义并不决定其他两个维度的正义。分配正义与其他两个维度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分配的正义(不正义)会支持(强化)文化和政治的正义(不正义),反之亦然。要全面而有效地建设一个正义的社会不能只关注分配正义一个维度,而应当联动地建设三个维度的正义。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20,(6):93-100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呼唤制度伦理建设。依据制度在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结构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领域,制度伦理体系由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以及政治制度伦理、经济制度伦理和社会文化制度伦理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伦理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为制度正义、社会效率和社会秩序。制度正义是实现社会效率与构建社会秩序的制度基础与前提,社会效率是制度正义与良序社会的物质承担者,良序社会的构建是制度正义与社会效率的出发点与目标,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10)
<正>义补偿问题是资源正义分配问题。做好正义补偿要求既让受损者获得补偿又不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感情。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平等理论和以诺齐克为代表的自由至上主义在"为何社会应该进行补偿"问题上持不同观点,究其原因是二者在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义务的假定上存在根本区别。而自由主义平等理论的正义补偿方案在理论上无法满足真正做好正义补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正义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正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法权批判、社会批判和道德批判三维向度的统一。正义的法权批判向度在批判自然法和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揭示了正义的阶段属性,正义的社会批判向度指出了解决正义问题必须返回到现实的生产实践当中,正义的道德批判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从人性角度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的反思。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现实启示是:分配正义是保障社会正义的基础,社会正义的实现要防止个体需求满足异化为对拜物教的追逐,个体正义感的确立需要对个体人性的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1.
政府既是分配正义的责任主体也是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分配正义的实现离不开廉政建设,而廉政建设的取向是实现包含分配正义的公平正义,廉政建设与分配正义相互促进。而“应为”与“应得”既是分配正义的理论限度又是廉政建设的本质要求,承担“应为”之责,保障“应得”权益,构成了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从分配正义视角考察廉政建设,厘清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次分配过程中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实现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分配正义,马克思并没有立足于市民社会对其进行实证考察,而是立足于人类社会对其进行批判性地考察,从而在感性活动的意义上构建了分配正义的感性基础,进而将分配正义纳入了更为宽广的人类学视野。这对于更加具体而真实地探讨分配正义问题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罗尔斯整个公平正义理论体系中,核心是他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及其优先性,但沃尔泽在其《正义诸领域》中,对此进行了批判,他通过与自由主义不同的方式,对正义的分配做了平等主义的、广泛的与多元主义的阐述。沃尔泽提出的多元分配正义理论是为了消除局部领域的简单平等,来达到整个领域的复合平等。他与罗尔斯正义论分歧的实质是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之争,但沃尔泽的多元正义理论却带有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深刻批判了拉萨尔主义者所主张的劳动所有权理论和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在分配问题上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要想真正解决分配问题,不能仅仅囿于正义、公平等政治哲学范畴,而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5.
民众正义观念是普通民众内心中所持有的、用来衡量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是否合理的"标尺"。如果以社会成员结合形式的不同为划分标准,民众正义观念可以分为社群正义和社会正义两种类型,两者在主体、客体、原则,以及比较对象选择等维度上具有明显差异,分别对应着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社会的现代化必然会要求社群正义向社会正义观念的转型,而只有系统比较当前的正义观念与传统社群正义观念之间的差别,才能全面了解正义观念的现代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系统"还原"传统社群正义观念的主要特征、阐释其社会根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测量当前的民众正义观念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究竟走了多远的前提,也是正义观念现代转型问题研究的"原点"。  相似文献   

16.
分配正义的历史规定性是指"历史"对于"分配正义"的"规定性"﹑"生成性"﹑"决定性"意义。既包含着对"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认识对于"分配正义"认识的"规定性"意义,也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方法论对于"分配正义"认识的"规定性"意义,且对"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认识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因此要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去论证"历史"对于"分配正义"的"规定性"。唯有此,才能在"分配正义"的认识上,避免"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才能驳斥马克思与正义关系上的"拒斥"论,才能真正认识"分配正义"在马克思理论里面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7.
分配正义问题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主要线索,但是马克思的批判又并非局限于分配正义。在其早期,马克思没有将批判的视野局限于抽象的哲学思考,而是转向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从政治经济学领域入手去探索问题发生的历史轨迹。在其晚期,马克思非常清晰地看到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局限性,今天我们需要理清马克思以正义问题为核心批判资本主义思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观为指导思想,立足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正义实践,使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经济正义的追求从空想走向了科学。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正义中主要关注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两个维度,并在坚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观以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其基本思想与方法原则对我国当代经济正义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正义理论面临着三个有内在关联的难题:首先是正义原则缺乏充分辩护,其次是正义理论很难被实现导致正义有某种乌托邦倾向,最后正义在处理分配问题时有它自身固有的局限。引入共同体的观念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共同体的观念能为正义的原则提供有力的辩护,共同体的观念与实践有助于正义在现实中的实现及弥补正义的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19,(1):93-100
环境正义在本质上是关于环境利益与环境责任的公平分配问题。它在种际、国际、代际以及区域间、群体间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环境正义事关人与自然的和谐、事关社会秩序的稳定、事关人类的永续发展。可持续性公共治理是区别于运动式治理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典范。通过可持续性公共治理来实现和维护环境正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超越、多元环境治理主体的整合、环境利益的分配与协调、环境责任的划分与追究、环境信息的公开与共享、环境决策的开放与规范、环境事务的参与和监督、环境政策的伦理审查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