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塔斯的音乐开创了俄罗斯音乐的新纪元。他的音乐融合古典与流行,吸取了俄罗斯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精髓。在俄罗斯走红四年之后,维塔斯火速蹿红中国,并进军中国影坛。更令人惊异的,他还是服装设计师。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中国与俄罗斯在经济领域都进行了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改革,但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它完全继承了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衣钵;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选择了渐进方式,而俄罗斯的改革采取了"休克疗法".  相似文献   

3.
二、穆索尔斯基穆索尔斯基是一位退伍军人,为了参加俄罗斯著名的"强力集团"的活动而毅然退役,自因母亲去世而第一次酗酒之后,终生酗酒成性,在音乐家中,大概只有西贝柳斯能够和他相比。只是虽然一样是喝酒,但西贝柳斯活到了九十二岁,而他只活到四十二岁。然而,穆索尔斯基是"强力集团"中的一个例外的天才,据说在他五六岁还根本不懂得钢琴的黑白键是怎么回事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侨园》2003,(4)
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在俄罗斯的留学生数量增长了近10倍。据俄罗斯驻华使馆提供的统计资料,去年度,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已经突破1万人,大大超过了前苏联时期的中国留学生数量。 2000年卸任的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前教育参赞陈华生介绍说,中国政府近10年来每年公派到俄罗斯的留学生从最初的250人下降到100人以内,而同时从1991年开始的自费留学却经历了一个迅猛增长的过程,现在自费生数量已经是公费生数量的30倍。自费留俄学生的生源从中国北方城市扩大到中国大部分地区,而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分布的  相似文献   

5.
提起蔡桂茹,莫斯科的华商习惯地称她蔡司长。这位昔日的中国内贸部综合计划司副司长,如今的身份是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蔡桂茹到俄罗斯已经11年了。可以说她推动中俄贸易往来的个人经历,折射出了中国与周边市场互利共赢的艰辛和希望。1997年3月,蔡桂茹随内贸部代表团访俄。由于懂俄语、能力强,她被任命为开拓俄罗斯市场办公室主任,负责筹建俄罗斯中国友谊商城。位于莫斯科繁华地段的这座大型百货商场,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价值数千万美元。当时,这是中国在俄最大的投资项目。但实际上,蔡桂茹接到的是份苦差事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6,(9)
正《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一部爱情名著,而我在俄罗斯采风期间,让我印象更深的却是俄国人餐桌上的"红与黑"。我无论走进哪一家食品店,或是到大大小小的餐厅、食堂甚至小吃部去就餐,都会闻到一股又甜又膻的奶油味夹杂着浓烈的酸咸味扑面而来,让我这个吃惯了煎炒烹炸的"中国帅哥"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那就是俄罗斯人每餐必用的红菜汤的味道。俄罗斯朋友告诉我:这道红色的热菜汤,是以约2500克牛骨头  相似文献   

7.
正周小燕,1917年8月17日出生于武汉,毕业于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先后荣获了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代表作品有《长城谣》《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蚌壳》。2016年3月4日,周小燕因病去世,享年99岁。97岁时,周小燕一天还要带15个学生。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场球赛,她觉得自己刚刚踢完了上半场。她有时和爱徒张建一聊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7,(Z1)
正音乐治疗在美国已是成熟的学科,全美有近80所大学设有音乐治疗专业。中国近几年才引入这种新鲜疗法,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治疗本科专业。神奇的"音乐疗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海归女孩江一楠又是怎样在美国边打工边"取经",回国后成为用音乐"下药"的金领音疗师的?出国求学丢了爱情长相清纯甜美的江一楠是郑州女孩,2012年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声乐系毕业后,她的理想是当歌手。但后来她却改变了人生走向。  相似文献   

9.
同中国相类似,每年7月的高考也牵动着无数俄罗斯人的心。眼下,俄罗斯100多万志在上大学的中学毕业生正在高考战场上拼杀角逐,到7月底将结束战斗。和中国相类似,每年的高考也牵动着无数俄罗斯人的心,也使得记者把目光转向了正处于转型期的俄罗斯教育。不难发现,俄罗斯拥有一个合理的、激发人才的教育体系,一些经验值得借鉴;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祛除的顽疾。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以后,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数量明显增加,但群众支持率较为低下。21世纪以来,俄罗斯社会民主主义力量和社会主义力量开始联合。自公正俄罗斯党成立以后,俄罗斯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开始慢慢崛起。未来,公正俄罗斯党将成为俄罗斯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领头羊",但公正俄罗斯党依旧无法动摇统一俄罗斯党"一党独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陈文龙 《学理论》2015,(8):86-87
东北地区铁路沿线遗留数量不多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人们习惯称其为"喇嘛台"。这个名称的由来与俄罗斯文化怎样传入中国有关系。当年北京传教团把东正教教士称为"喇嘛",教堂称为"喇嘛庙"。清末,俄罗斯文化随同中东铁路来到中国。经中国人口口相传,"喇嘛台"成为中东铁路沿线东正教教堂的俗称。  相似文献   

12.
白庆祥 《侨园》2006,(5):14-15
暖日融融,在海滨城市大连,我们到十洲云水大酒店采访餐饮部经理瓦洛佳。中俄文化交融·混血儿今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么好,心儿多爽朗……伴着手风琴悠扬的旋律,一位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姑娘和一位中国小伙子在尽情地舞蹈着。人们用掌声由衷地祝贺着一对新人,大家尽情享受着这幸福的时光。篝火熊熊地燃烧着,美好的夜色,中天上一弯新月如钩,几朵白云如浪花簇拥着弯月,如歌如诉。这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俄罗斯边远小镇赤塔的一个夜晚的情境。这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是在中国山东潍坊援助中国建设的苏联专家,她在工作期间与中国的一位季姓小伙子产生了爱情。由于历史的原因,苏联专家撤回国内。但千山万水阻隔不了纯真的爱情,小伙子冲破当时严酷的阻碍,毅然决然地与俄罗斯姑娘一起到苏联,走进美满的婚姻。  相似文献   

13.
米军 《理论导刊》2001,(4):52-54
俄罗斯经济改革从叶利钦发布总统令起至今已有 9年的历史,中国经济改革从 1978年 起已有 20多年的历程。中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俄罗斯改革尽管效果不佳,但改 革前俄罗斯和中国的经济体制毕竟还有相似的一面,而且,俄罗斯目前同样也是一块由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试验田。因此,总结俄罗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经验教训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初始条件分析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在与俄罗斯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的。 1中国改革是在社会稳定和党 的领导下开始的。 80年代末,中国经济虽出现了严重的…  相似文献   

14.
正拉脱维亚共和国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它位于波罗的海东岸,毗邻爱沙尼亚、立陶宛、俄罗斯及白俄罗斯,领土面积6.45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拉脱维亚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西欧、北欧和俄罗斯的重要过境运输通道。拉脱维亚是最早参与"16+1合作"的国家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国。拉脱维亚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国家领导人不仅参加每一次"16+1"领导人会晤,而且在会议上都与中国领导人举  相似文献   

15.
正"黑脸"批美国防长2014年4月7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其履新后首访中国。但在访华前夕,他公开且高调地发表了诸如"欢迎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中国在岛屿问题上的野心同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一样""某些国家不能随意划分边界"等对华极不友好的言论,引发中国公众的不满。就在媒体纷纷猜测中国会如何反应时,范长龙的回应来得迅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俄罗斯,"向传统复兴"在充当俄罗斯社会价值标杆的同时,引领其哲学关注和研究"新欧亚主义"和"新俄罗斯思想"。向"传统复归"是俄罗斯哲学复兴的标志,但这种"复兴"不是回归原点而是注入了西方普世价值观。复兴中的俄罗斯哲学,以更多理性和更大包容显示了研究的多元:不同于社会对斯大林及其体制的激烈争论,而持相对客观和中性的立场;一改一度对列宁哲学的不闻不问,从多个层面做出了探讨;在深入更多文本,延伸更深层次的多学科综合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中国声乐""中国美声""中国民声"等唱法、提法和概念被业内人士反复提及。虽然在不同层面上存在诸多争议,但大家的初衷是一致的,就是如何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歌声作品更好地呈现在世界舞台上,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流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宝库中蕴含着无尽的音乐财富,没有人能否认中国数辈音乐家取得的艺术成就和精深造诣。然而,在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今非昔比的同  相似文献   

18.
正受西方制裁和油价暴跌影响,2015年俄罗斯GDP萎缩3.7%,居民实际收入下降4%。2015年12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成俄罗斯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明确信号。俄总理梅德韦杰夫于2016年2月13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明确称,俄罗斯与北约相互关系下滑到新"冷战"时期。俄罗斯几乎每日都被  相似文献   

19.
正"大同"思想是两千多年前儒家经典《礼记》中提出的。"聚合性"(соборность)思想是19世纪俄罗斯哲学家霍米亚科夫提出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哲学概念。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大同"和俄罗斯"聚合性"思想,旨在尊重中俄两国文化差异,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正谈铭记历史"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世长存。"俄罗斯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说过,"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2015年5月7日,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德国文学家莱辛说,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