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及公民意识是现代宪政运动的产物,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与现代公民意识可以说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家凝聚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国民,即公民对待国家或政府的态度。国家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是人民与政府之间公信力与向心力的互动关系,而向心力又体现为人民对国家或政府的信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整个国家,包括政府官员都是由国家的公民组成,所以,公民的基本素质即公民意识在国家状况和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公民意识与国家凝聚力呈现正相关系:公民意识的强弱决定国家的文明程度高低;公民意识的状况决定国家公职人员的素质;公民意识的强弱程度制约着国家法治建设的状况;公民意识的强弱影响着政府官员的廉洁状况。可以说公民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国家凝聚力的状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如果没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成功培育,一个民主法治的现代国家,一个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和政府国家都是无法相像的。  相似文献   

2.
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本文认为,从二者的构成要素上看,国家凝聚力的外延比民族凝聚力要多;从作用方式上看,国家凝聚力主要是政治认同,民族凝聚力则主要是文化认同;从相互关系上看,民族凝聚力是基础,国家凝聚力是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动互促。  相似文献   

3.
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出,这是有关社会凝聚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一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进而产生民族凝聚力。从民族凝聚力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升,这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发展的过程,国家凝聚力是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要增强国家凝聚力,其路径、方法方式必须从多方面去探索,而且要长期不懈的进行这种探索。在当前,从提高政治认同度入手,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努力,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农业民族爱国爱家的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宗法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坚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方向,坚持兼收并蓄一切外来先进文化。坚持对先进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将永远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各成员结成统一整体的内在力量,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民族向心力和社会整合力。民族心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自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灵魂。汉民族先进文化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认同优秀文化的民族传统和共同主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尺度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中国国家统一、发展中国制度文化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不仅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大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从深层看,就是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产生和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成员所认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也不断发展,从而推进民族认同的变化,并制约着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民族认同的程度、民族凝聚力的状况。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对民族领导核心的认同程度。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拉开了建设民主、自由、富强的现代中国的序幕;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改变了中华民族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当前,我国社会有两个“认同点”(或“凝聚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民生问题,二是腐败问题。只有坚持全面的改革开放,才能推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民族团结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凝聚力源于文化传承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即中华民族整体的高层次的认同和单一民族的低层次的认同,由此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也有"内聚力"和"互聚力"之分,其间存在于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系中,认识并处理好这个关系,是我们理解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在今天,引导民族内聚力向互聚力转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工程就是涵养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民族本质上是文化的认同,文化上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着眼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引发文化多元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不良影响,分析了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进而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关于公民国家认同的研究,公民意识是不可忽略的向度。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在概念内涵上有着密切相关性,公民意识的国家认同功能可从为国家认同提供内驱力、价值判断基础以及伦理支撑三方面窥见一二。在此基础上,面对国家认同所面临的挑战,本文试图对公民意识国家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精神的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民族精神出现了“认同危机”与“失范危机”交织并发的现象。前者表现为文化认同危机,社会认同危机,国家认同危机,政府权威认同危机和政治信仰认同危机。后者表现为公民意识的缺失,民族文化主权的部分丧失,社会诚信资源严重匮乏和道德失范。这些危机会侵蚀公民对国家、社会、民族和政府前途的信心,败坏民族的基本素质,消解中华民族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努力。中国要冲破民族精神危机的藩篱,就要在树立“文化主权”意识的基础上,重新谋划文化安全战略和整合民族文化,建立文化创新体系和公民诚信体系,培育公民意识和新道德规范,重构富有竞争力的中华民族精神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