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共十六大召开以来,以和外交理论体系和全方位外交实践为基本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逐渐成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坚持国家间外交的普遍原理,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中国大国风度、古国风貌、发展中国家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以和平共处为基础,以和平发展为道路,以和谐世界为追求,展现的是互利外交、和平外交、和谐外交,走出了一条温和而富于生命力的外交路线,实现了与历史上和现实中世界其他大国外交的本质区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适时进行外交理论创新,提出了和平发展道路理论和和谐世界理论,它们与此前的和平外交理论共同组成以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为关键词的和外交理论体系。和外交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反映了中国大国品格、古国底蕴、发展中国家诉求和社会主义国家属性,引领十六大以后的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在深入分析当今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并为构建和谐世界进行了不懈努力。构建和谐世界思想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理念和新的战略目标,这一思想无论是在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外交战略思想,还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外交战略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实施全方位外交,注重发展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建设性关系,推动多极化进程,增强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过去30年是中国阔步前进的30年,也是中国外交大发展的30年。在过去30年里,我在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外交一线,亲历了中国外交的大发展。回顾中国外交的30年,我想是否可以用3句话来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睦邻外交中软硬实力的构建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宏强 《前沿》2008,(4):19-21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将是中国政府长期不变的宗旨。而搞好睦邻外交,促进周边稳定则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应有之义,为此,一方面。中国仍需大力夯实“硬实力”;另一方面,还需全面构建“软实力”。本文试从中国的睦邻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国际格局的发展要求及营造有利于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东亚区域合作平台这三方面浅议了如何在21世纪前期搞好中国的睦邻外交。  相似文献   

7.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入体察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后提出的具有高度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国方案,其在价值关切、价值理念、价值导向上与奥林匹克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体育和体育外交与全球文明倡议存在密切的逻辑关联,体育外交是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独特场域,全球文明倡议为体育外交的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创造了更为宽广的行为领域。我国体育外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为国家外交大局作出了独特贡献,但也同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的制约。在以体育外交践行和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要在理念层面打造体育外交与全球文明倡议的互动体系;在规制层面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在实践层面全方位布局提升体育外交格局。  相似文献   

8.
任何外交都离不开话语实践,就如任何意识形态离不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一样。60年多年来,中国外交从和平话语到革命话语再到和平与发展话语、合作话语的变迁,真实记载着中国外交不断成长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外交中的和平观念、革命观念、发展观念与和谐观念对中国外交实践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辩护功能。  相似文献   

9.
刘红 《统一论坛》2011,(2):23-24
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以来,在取得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建立、两岸"三通"等一系列重大突破的同时,"涉台外交"也是一样,态势对中国外交大战略有利,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对巩固"一个中国格局"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国外交十分独特的一年。一方面,中国在和平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继续推行全方位外交,特别是去年以来,以首脑外交、峰会外交和世博外交为重点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展现出中国负责任、谋合作、共命运的良好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大大上升。  相似文献   

11.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对的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参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中国的多边外交受到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高飞 《人民论坛》2022,(22):48-51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外交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展开,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宗旨,致力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中国外交保持定力、守正创新,在斗争中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发展和安全主动权,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主场外交因对东道国具有主场优势而倍受各国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适时推出并大力推动中国主场外交。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举办了十多场重大主场外交。通过主场外交,中国充分阐释、有力践行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方案,创建、升级了某些对话机制,既展示了中国的形象和魅力,也积累了举办主场外交的经验和信心。今后,中国将举办更多主场外交,要在借鉴和保持既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握会议的整体性,分清主场外交的主次,同时要谨防第三方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中国外交观念的演进——基于话语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外交都离不开话语实践,就如任何意识形态离不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一样。60多年来,中国外交从和平话语到革命话语再到和平与发展话语、合作话语的变迁,真实记载着中国外交不断成长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外交中的和平观念、革命观念、发展观念与和谐观念对中国外交实践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辩护功能。  相似文献   

15.
当前,恐怖主义正以其复杂性和国际性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并成为主导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变量。恐怖主义活动与中国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使中国安全环境面临新的威胁。国际反恐合作使中国改善和充实了大国外交,调整和巩固了周边外交,改变了前期中国反恐的被动局面,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此外,中国在应对海外中国公民遭遇恐怖袭击问题时体现了中国“外交为民”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如火如荼的汉语热,精彩纷呈的国家年,稳定持续的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正以更加自信和积极的态度,通过公共外交的舞台,向世界展示和说明中国。总的来看,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有三大亮点。  相似文献   

17.
《同舟共进》2014,(6):2-F0002
2014年3月31日至4月2日,由清远市政协牵头组织、清远市公共外交协会承办的第四届世界清远联谊大会在清远召开,出席大会的嘉宾共300余人。大会以“中国梦,赤子心”为主题,把“联络乡谊”放在首位,成为了清远与海内外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强沟通、增进友谊、共谋发展的平台,也成为了清远市公共外交工作的新品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转变:由强调"斗争"到主张"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外交战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强调"一边倒"和"反帝反修"为主要内容的"斗争观",逐渐转变为当今主张的"国际合作"。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转变不仅是为了顺应当前和平、发展、合作时代潮流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实现我国和平发展和与各国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需要。如今,中国倡导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观,推动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开创了以多边合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2014年是中国人回顾历史、审视今天、展望未来的一年。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一战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格局。2014年也是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120周年。1861年到1894年在中国兴起的“洋务运动”,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甲午海战使这个势头戛然而止。2014年人们就甲午海战写了很多文章,都喜欢说“弱国无外交”,这句活一时间变得十分时髦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交进入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相反新常态是指改革不断深化、理念不断更新、战略不断升级的积极有为时期,因此把握好、利用好这一新常态对于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有效缩短与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实力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