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分挖掘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当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非常必要。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第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进步之灯。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崛起之基。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促进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其形成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都呈现出鲜明的二元结构特征。一方面,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质与主干;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更加耀眼夺目。这种二元文化构成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同体,既是同一文化不同展现的结晶,又是不同文化相互结合的硕果。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4,(5):7-8
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高对中华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振兴中华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研究阐发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享誉世界。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教育思想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也必须同时学习、弘扬优良的传统教育思想,因为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伟大的:一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形成早;二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代以来从不间断,且代代有名家,并出现了孔子这一位享誉世界的学圣;三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体系完备、内容丰富、论说精湛、魅力无限、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因而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它的民族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兼容并包的结构特质、与时俱进的发展特质、相反相成的思维特质、自强不息的生命特质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群众性、非意识形态性,可以跨越文化传播过程中因异质文化特性造成的阻碍和鸿沟,从而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价值、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传承与传播龙狮项目的历史和成功做法等,提出要通过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方式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承与传播路径,即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介质,发挥海外侨校及华侨华人的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搭建渗透式的传统文化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4,(20):4-5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0.
仲呈祥 《前线》2017,(2):39-42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就是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充满自信,就是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自信。本文论及的主要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充满自信,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时代背景下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军 《世纪桥》2013,(11):91-92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巩固和扩大红色文化旅游阵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寻回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开拓创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同时,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生态盲目性、掠夺式的开发,走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误区。对于传承红色文化、保护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10):17-17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护持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命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人说,今天的中华文化已然是中西方文化浑然一体的产物,已难分彼此了。在一定意义上诚然可以这样说,但从根本上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未间断的发展中,创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民族精神、价值系统以及天地人相接相处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力量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融合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这关系到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也反映出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孟母三迁、陶母退鱼,子罕的以廉为宝、陶渊明的宁静致远、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包拯的清正廉明、于谦的两袖清风……这些先哲廉洁自律的故事,为后人做出了表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廉洁文化与学校教育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廉洁文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6.
张涛 《理论学刊》2023,(6):159-169
古往今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二者始终双向互动、相融会通、相得益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历史根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深度挖掘、正确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先进文化 ,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 ,就必须不断对其加以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李琳 《学习月刊》2011,(12):43-44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党历来的文化主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20.
张伟  程建军  王锡伟 《唯实》2004,(8):53-5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就必须不断对其加以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