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有其特定的实践和理论逻辑,体现了时代的诉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是:深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机制,不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方式,努力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的生成.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重大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准确完整地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进程.其次,要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征.最重要的是要系统扎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命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借鉴历史经验又要创新理念与方式。  相似文献   

4.
赵岩 《世纪桥》2010,(1):38-3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笔者认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明确和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二,为什么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三,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在厘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它反映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以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深化研究“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概念不能等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传播、接受层面的大众化,也包括创新、发展层面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干扰;要坚定不移地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的内在结构,还是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来看,机制均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进一步完善"上下联动"的宣传教育机制、适应大众的转化渗透机制和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张晓明  王家芬 《求实》2012,(5):20-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可分割的一个过程集合体;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方向来坚持,作为过程来建设,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建设;在整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成为一个大众词、流行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任务,而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政策与倡导作用,发挥专家学者的学科研究功能,唤起民众的主体参与精神,是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思想理论教育要起到积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内涵;二是重点突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教育;三是深入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坚持和巩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并内化为思想意识和转化为行动指南,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当代通俗文学以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大众特质,成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主客体双重意义,当今中国"大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工作,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众化";认清意识形态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定位;逐步实现从命令型、权威型向感召型、濡化型的转换;要从"大众"的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从单向型、灌输型向循环型、参与型的转变;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逐步渗透到大众的生活方式中去,并保持其主旋律不变。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重大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大众化的途径,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通过文本路径、组织路径、宣传路化径前、群进众。路径、机制路径和实践路径来实现。这6种路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前进。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化大众”与“大众化”相统一的双向互动过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低水平化,也不是庸俗化,更不是要经院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基、归宿和落脚点。因此,如果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也就失去了其意义。而要实现其大众化,就要努力创新引导方式、转变社会关注点、创新话语方式、创新传播方式和宣传模式,以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其核心价值理念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民主法治、科学文明、和谐共生六个范畴.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众化,其基本路径选择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着力调节利益关系,保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这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众化的重心与中轴;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并且严格地贯彻与执行,这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众化的关键与保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破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这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众化的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多角度研究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研究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防止的一系列片面性,还指出了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系列路径.但研究还有待于深化.  相似文献   

17.
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定位就是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一个在政治生活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变为一个在社会生活其他各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其理论功能就是要在充分发扬马克思主叉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对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思潮展开理论和实践批判,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解释力、说服力和凝聚力,从而更能有机地整合各种社会思想:其形成路径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现、总结中国实际问题,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过程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基本方法就是要具体地、有针对性地根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层次性和人们自身差异性的特点,采取灌输和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时代使命,从传播学和语言学的交叉视角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而语言作为传播的基本载体,便成为其重要路径。包括红色语言、传统语言、外来语言和流行语言在内的大众语言形式均有助于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理论在本质上服务于大众。是其大众化的根本前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致力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基本路径上,体现为由政治认可向社会实现逐步推进和深入;在具体状态上,既体现为接受层面的大众化,又体现为创造层面的大众化;其基础和保证,则在于不断地以改革发展成效惠及全民和以强有力的思维逻辑说服人.三重视角的透视,对于科学把握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