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对民事诉讼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时必须公正、诚实、善意。这项原则在很多国家已被承认 ,但我国民事诉讼法上尚未将其确立为一项法律原则。学术界对于是否应该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该项原则 ,也有不同的意见。从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补充漏洞、完善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分析 ,我国应在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该原则。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企业破产法》中并没有就破产管理人的民事地位给出明晰的指引,继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中也没有就其诉讼地位表明态度,这导致社会公众、涉诉企业,甚至部分司法人员就以上问题产生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清算期间,债务人的法律人格的降格,会阻遏其在诉讼中充当诉讼主体.为了破产关系中多方主体利益的均衡实现,破产管理人并不能代表任意一方的利益.概括性的管理权及管理过程塑造了破产管理人在清算期间自身的诉的利益,此成为破产管理人是诉讼担当人的学理解释.破产管理人拥有诉讼实施权是诉讼担当制度的诉讼法基础.诉的利益与诉讼实施权的双重表述提示了破产管理人应然的诉讼主体地位——诉讼担当人.  相似文献   

3.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虽然不享有独立的实体权利,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而参加诉讼,以维护自己民事权益的人。本文拟对理论界和司法界存在争议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和参诉程序及保障机制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无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法》修改大家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肖建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感谢姚红主任、朱江院长、王亚新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邀请。我介绍一下三位嘉宾: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主任姚红,她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和负责了几乎所有民事实体法律和民事诉讼法律的起草工作,目前正在忙于民事诉讼法的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是实体法和诉讼法共同作用的"场"。民事诉讼法不仅具有保障民事实体法实现之功能,而且具有内在独立之价值。两者在举证责任、当事人等制度上存在着相互交融,民事实体法在法律拟制、诉前禁令上填补诉讼法的真空。对两者在合同案件管辖、个人合伙的诉讼地位等方面存在的冲突,应当根据法的效力等级以及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来处理。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关于个体工商户在民事活动中责任主体及责任财产范围确定的法律规范在具体的司法适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分歧,《民法总则》以及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个体工商户民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明晰司法实践中个体工商户民事责任承担的适用标准,更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帝王原则”有其必然性,因为它的内涵、价值取向与民法的本质要求完全契合。但是,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救济法、强制法的特点却排斥适用这一原则,因为作为诉讼法,它有自己独特的诉讼法理和判断真理的方法,在民事诉讼法中适用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有负面效应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诉讼法将共同诉讼分为必要共同诉讼与普通共同诉讼。在众多属于必要共同诉讼的案件中,共有财产涉讼最为典型。按照我国法律对必要共同诉讼的规定,共同诉讼人必须一同起诉或应诉,法院必须合并审理且作出合一判决。准此,如果不论何种情形,共有财产涉讼均为必要共同诉讼的话,共同诉讼人必须共同起诉或应诉方才当事人适格,恐生起诉不能等问题。有鉴于此,宜按照民法规定,共有财产涉讼时区分共有权与持份权,前者需全体共有人同时起诉或应诉,而后者则许可共有人单独起诉或应诉。  相似文献   

9.
当事人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不能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这一基本原则,当事人的诉权应受到合理使用的限制。实践中因当事人的错误诉讼而使被诉人遭受财产、精神权益损害的案例时有发生,因而有必要在法律上设立一项针对滥用诉权致人损害的行为进行追究的民事错诉责任制度,以维护民事主体诉权与相对人民事权利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诉讼标的的理论也称旧实体法说,认为诉讼标的是原告在诉讼中所提出的具体实体法上的权利主张或法律关系;判断诉讼标的标准是原告在实体法上享有的请求权数.一个法律要件产生一个请求权,如果同一民事法律事实符合多个法律构成要件则形成多个请求权.诉讼标的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支柱,决定了民事诉讼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的设置.民事公...  相似文献   

11.
早在法人制度形成以前 ,合伙是自然人在商品经济关系中唯一的联合形式。但长期以来 ,合伙一直被作为自然人或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即使合伙作为一种企业形态已被现实经济实践广泛接受并制定有专门的合伙企业法之后 ,合伙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民法认识上而未有突破。针对该种情况 ,笔者在认真考查国内外合伙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对合伙应根据不同情况 ,区别对待 :一些简易合伙不能成为民事主体 ;而对某些形式的合伙组织应赋予独立的法律人格 ,使之成为与自然人、法人并列的第三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将公益诉讼内容纳入诉讼法,填补了我国公益诉讼的立法空白,但这也仅是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一个小开端,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仍须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将讨论民事公益诉讼的启动程序,探析如何完善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启动程序。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即将修改的背景下,一个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是:民事诉讼法的法典体例如何安排如何架构?一部法律的体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在于:这一设计既要具有相当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又要切实反映立法法的一般规律与本部门法自身的特质。以此衡量,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法典体例存在重大缺陷。对此重构的基本思路是:民事诉讼法由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构成,对总则中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分则的布局重新设计、同时涉外部分不再独立作为一篇而是将其融入国内民事诉讼相关部分。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的民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它对于保证民事、行政案件的合法审判,纠正不适当的民事、行政裁判,保障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行政审判监督制度的规定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检察机关在开展这项工作时遇到不少困难.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行政审判活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是当前做好民事、行政审判活动监督的关键,也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内容之一.我国现行法律在规定检察机关监督民事、行政诉讼方面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法律规定与监督制度不配套.从立法方面来看,总则和分则相分离,原则规定和具体内容相脱节,此法与彼法不配套.具体说来民事诉讼法只原则性的规定了“人  相似文献   

15.
比较研究是民事诉讼法研究中一种重要、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有其方法论的问题。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应关注的关联因素包括诉讼制度与法系、诉讼制度密切关联和影响的外部环境、诉讼制度与理论构成的关系、诉讼制度相互之间的关联、诉讼制度与法治发展阶段的关联关系等。文章对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应关注的主要关联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的水平,推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洪湖水 ,浪打浪》著作权纠纷案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程序问题 ,如法律漏洞问题、诉讼标的对诉讼地位的影响、推定与自由裁量权的关系问题、处分权与法律规避问题等等 ,是中国民事诉讼法五十年历程中部分热点问题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法领域内的重要课题 ,所谓精神损害就是民事主体侵害在自然人、法人的民事权利 ,造成的自然人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动和自然人、法人维护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动的破坏 ,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本文从分析目前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趋势和特点出发 ,力求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违约责任中的扩张 ,诉讼程序、主体扩大、范围与标准的瓶颈和热点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法前沿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系问题是民事诉讼法修订中最重要的问题:在未来的民事诉讼法中是否需要保留证据制度、再审制度、执行制度、非讼程序等尚需进一步探讨;破产程序应从民事诉讼法中剔除;应当增加人事诉讼程序、法律审、小额诉讼、诉讼费用、第三人撤销诉讼、票据诉讼等规定.另外,起诉制度、一事不再理原则、证明责任、证明标准、民事检察监督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诉讼标的作为民事诉讼的对象或客体 ,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同时 ,诉讼标的又是一项具有着极其深奥的法律底蕴的理论 ,许多学者难以真正认清它的内涵。更何况 ,中国大陆民事诉讼法学界目前对诉讼标的理论的研究和讨论还远远没有展开 ,远远没有深入。这一切不仅使得诉讼标的在司法实践中遭到忽视 ,而且在学理上也产生了一系列理论误区。这些误区涉及诉讼标的理论之根本 ,如不尽快纠正将会导致诉讼标的理论进入“死胡同”。  相似文献   

20.
关于修改和完善支持起诉原则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持起诉不应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只能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具体的法律制度;应明确界定支持起诉的现有主体的资格,应将公民个人纳入支持起诉者的范围,对支持起诉者的诉讼地位应细化;适用支持起诉制度应有案件范围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