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刘清平先生认为,根据孟子所提倡的"一本"原则与爱有差等原则,孟子的恻隐说在儒家理论框架内是无法成立的。但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并不能成立,因为"一本"原则不是主张将特殊性的血缘亲情作为实现普遍仁爱的根本,而是主张将恻隐之心作为实现普遍仁爱的根本;承认恻隐之心也并不意味着就会否认爱有差等,恰恰相反,爱有差等正是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西周礼乐相依的“德政”,是一位非常注重“礼”的思想家,但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与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尖锐的冲突。本文从孔子与子路非同寻常的关系中探究了孔子晚年急于投身于现实政治的思想背景。孟子的“变置”理论是对孔子相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仁政”学说因为有性善论、自由论和民本思想作为基础,因而,在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问题上孟子就必然要提出何以面对“独夫民贼”的问题。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在孟子的理论中明显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一) “保守”、“倒退”、“复古”,这是在一些关于孟子的文章著述中常见到的扣在孟子头上的大帽子,其根据有两条:一是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二是孟子主张“法先王”。井田制其实也是先王之制,应当属于“法先王”的范畴,这样,根据便只有一条了。“法先王”,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一书,论及三代、先王的,就有三百五十多处。他说:“《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4.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 ,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 ,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孟子思想中核心的观念就是“仁” ,但他依据孔子的以“仁”释“礼”的思路 ,对“仁”进行了理论抽象 ,不仅把“仁”看作是礼的内涵 ,而且他进一步论证了礼乐制度所体现的仁义礼智 ,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理性 ,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5.
《孟子》散文的最主要特色,就是善于辩论。《孟子》说:“我知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说明孟子掌握了一套辩论技巧。正是由于“不得已”而“好辩”,才必须讲究辩论的艺术和效果,形成了孟子雄辩犀利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形成原因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6.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7.
检察官应当读点《孟子》──关于孟子的“浩然之气”说及其论辩经验张润今检察官不妨读几篇《孟子》,这对身的素质将是极有种益的。有人或许疑问:孟子的思想不尽是一些封建的"孔孟之道"吗?其实不然。在孟子的思想中,的确有一些片面迂腐的东西,有我们今人应该扬弃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小时候念《三字经》,一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后半段是孔子说的,但是,谁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呢?孔子没说,孟子也没说,荀子明白主张“性恶”,更不会说了。原来这是宋代哲学家的杰作。  相似文献   

9.
孟子不动心之道--读"知言养气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中的“知言养气章”是一著名篇章,它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不容低估,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朱熹以“恐惧疑惑”释“动心”,让人感觉不得其要,通读全文以“恐惧疑惑”作为“动心”的完整理解显然是狭隘的。告子也非“未为知道”,与孟子相比较只是工夫的入门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当前,正当防卫制度在相当大程度上陷入价值不彰、功能不显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对正当防卫制度的结构缺乏充分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适用。基于正当防卫的本质乃是一种权利行使制度这一认识,正当防卫应当构建“防卫前提→防卫行为”的宏观双层构造和防卫行为中“行为→结果”的微观双层构造,并在这种复双层结构中实行“防卫前提优先于防卫行为”“行为优先于结果”的顺次判断检验机制,如此方能充分释放认定正当防卫的规范判断的路径指引功能,并在司法实践中得以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11.
孔孟德性伦理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德性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建构了一个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德目系统。因为这个系统德目繁多,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古往今来被人们视为生活的行为准则、修身养性的理想目标。仁、义、礼、智、信是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德目,且以“仁”为核心。孔孟德性伦理思想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己及人、修身养性、经邦济世”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关于孟子政治思想的学术讲座整理稿。孟子继承孔子讲仁政,其性善论及其讲民本重民生的德治精神,丰富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理想的政治是尧舜传贤,并不从根本上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而是在道德上对专制君主提出了严要求,要圣明有德,孟子还肯定等级官僚制,实质是倡导开明专制。孔孟之道经过曲折的历史发展,其价值现重新被人看重,但王道政治并不是民主政治,民生取代不了民主,仁政也不能取代宪政,开明专制再开明也还是专制。民本仁政是道德理想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13.
进入十九世纪,西方译介《孟子》的主体从耶稣会士转移到了新教传教士身上.他们的译介活动,既有跟耶稣会士一脉相承的地方,亦有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特点.本文以新教传教士柯大卫、理雅各、花之安等人为例,考察十九世纪《孟子》在西方的译介与接受情况.本文将重点放在宗教思想史的考察方面,研究并“解码”西人的接受语境、问题意识,以及视域融合的具体表现,并尝试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4.
《维荣的妻子》作为太宰治的名篇,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虚无主义和颓废倾向,开创了战后以感情宣泄为特征的文学,是“无赖派”的代表作。其中展现的空虚感和孤独感,直击生命本身的脆弱,深刻反映了日本战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尤其女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反传统的行为,对“虚无主义”作了另类的诠释。以女性视角探究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挖掘作品中的虚无主义和颓废倾向,思考作品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自身,把握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5.
台湾社会的特殊历史发展轨迹造就了台湾人独特的心理性格之一——"悲情意识"。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原因台湾至今仍与祖国大陆分离,造成两岸之间隔海相望,民众缺乏交流,产生一定的隔阂,而音乐是时代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往往具有时代的烙印,闽南语歌曲作为台湾社会广为接受并传唱的流行音乐,透过不同时代的闽南语歌曲,从其悲凉伤感的曲调和字里行间透着哀怨凄美的歌词中深刻地感受台湾人心中所流露出的悲情意识,有助于祖国大陆民众增强对台湾同胞的了解与理解。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在谈说论辩实践中都特别重视推类思维方法的运用。他们对类和推类的认识体现了儒家的推类理论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与其他学派相比,儒家的推类主要是推"仁"、推"爱"的推理,是用来阐发其政治伦理思想和主张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是以儒道为主导的,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文学的世俗性特征第一就是伦理文学,以及由伦理延伸出来的政治文学;第二是在田园山水中寄托情思乃至消融自己的自然文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这种世俗性特征,即使到了所谓“全盘西化”的现代,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有“恒产”相一致;人是社会主体与“民为贵”同,目的和意义不同。有相一致的地方,如:人是生产主体与民相一致。也有不同之处,如:理论渊源不同,目的和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19.
从理想认知模型(ICM)和象似性原则看,"囧"的流行说明语言形式和所指意义之间是存在象似性的。正是理想认知模型的改变,使范畴成员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处于边缘地位的"囧"一跃而成为典型成员,即原型。同时,不论是"囧"的古义,还是其现代意义,都能很好地说明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象似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