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谢伟清 《世纪桥》2009,(21):75-77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是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资助力度逐年增加的前提下,如何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本文在合理安排、加强领导、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完善助学工作体系、创造助学氛围、提高育人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谢伟清 《世纪桥》2009,(23):75-77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是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资助力度逐年增加的前提下,如何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本文在合理安排、加强领导、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完善助学工作体系、创造助学氛围、提高育人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指导思想.本文阐述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分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河北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110年办学历史的百年老校,历来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建立健全了"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学校秉承精细管理、优化服务、育人为先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在着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成效显著。2011年学校获"河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5.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认定是实现高校资助育人公平的重要基础。当前社会中的"熟人关系"问题、政策解读和认定操作过程的不规范等因素使贫困生认定工作应具有的公平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深入调研贫困生资助现状、积极建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认定操作模式、加强政策宣传及精准解读等是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公平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年增多,政府和高校的资助工作也逐年扩大,然而高校资助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阐述了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现状,分析了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和优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资助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处于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时期。为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各高校在实施资助的过程中应紧紧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加强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二是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将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注重资助产品开发,突破资助的时间、空间局限。  相似文献   

8.
资助育人精准化包括精准认定育人对象、积极创新育人手段方法、丰富育人内容、加强育人成效考量等方面,重在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素质,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经济资助全覆盖的基础上,立足精准识别,结合思想引领、学业成长、素质提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分类识别、分类施策、分类帮扶,坚持发展化资助、个性化资助、适时化资助,探索精准资助和精准育人相结合的发展型资助工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国家和社会一直以来都高度关注。目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面临着资助工作队伍不足、资助育人举措不够丰富、对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跟进不及时等方面的困境。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于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心理、学业、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的关键点、解决思路与举措、经验启示,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学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是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勤工助学也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扶贫工作中,有利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精神脱贫和能力拓展,形成"他助—自助—助他"的理念。高校要将红色文化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中,打造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高校资助育人品牌项目,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扶贫的有效途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逐步形成多样化,各种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资助理念和资助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确实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本文基于工作实践,针对我国高校当前存在的各种学生资助模式,提出构建"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育人型资助模式,以经济扶助为基本,以意志磨砺为支撑,以能力增强为核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立体式"资助,做到生活上扶困、精神上励志、实践中强能、效果上育人的目的,多维度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使扶困、励志、强能三者有机结合,发挥1+1+1>3的效应。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抓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受助学生的教育中,希望能为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逐步形成多样化,各种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资助理念和资助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确实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本文基于工作实践,针对我国高校当前存在的各种学生资助模式,提出构建“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育人型资助模式,以经济扶助为基本,以意志磨砺为支撑,以能力增强为核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立体式”资助,做到生活上扶困、精神上励志、实践中强能、效果上育人的目的,多维度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使扶困、励志、强能三者有机结合,发挥1+1+1〉3的效应。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抓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受助学生的教育中,希望能为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许连杰 《党史博采》2008,(2):38-38,41
在高等学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是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勤工助学也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立和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与建设和谐校园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中资金来源、资助对象的确定、诚信程度和贷款手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16.
建立和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与建设和谐校园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中资金来源、资助对象的确定、诚信程度和贷款手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17.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彰显人道主义、保障受教育权和教育公平实现的要求,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扶贫先扶志,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贫困界定与发展性资助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黄冈师范学院地处鄂东大别山革命老区,是黄冈市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1481人,其生源大部分来自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许多学生家庭经济非常困难。近年来,院党委和行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确保不让一个经济困难学生失学。我们在开展“阳光助学行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困难群体的现状,切实加强对资助工作的领导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中家庭困难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当前,我…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不断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学校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心理契约"。文章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切入,聚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从资金分配到对象选择、从目标优化到机制改进、从物质补助到精神培育的全过程,分析指出高校与学生个体之间在贫困认定、组织分配、效用目标等三个方面的矛盾是造成"心理契约"难以履行的原因,并提出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的建议,即实现从心理"无偿"到"有偿"、从心理"缺失"到"富有"、从"理论"到"行动"三个转变,从而实现物质帮助与精神帮助协调一致,实现资助育人的高校资助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20.
8月10日上午,省政府在成都召开了全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会议明确宣布,从今年秋季起,将在全省全面实施新的资助政策,中央、省各级财政将加大投入,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