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阔视野     
<正>60年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转变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曾经有过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转变: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变为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49年~1956年);第二次转变:从"以苏联为戒"转变为超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57年~1978年);第三次转变:从突破苏联模式到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9年~至今)。  相似文献   

2.
1968年,勃列日湼夫在宣布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这一概念。1977年通过的苏联新宪法首次把政治体制作为国家基本法调节的对象。社会政治体制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在苏联法律上得到了正式的肯定。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出版了大量研究苏联现阶段政治体制的论著,苏联政府机构改革也成为苏联理论界注意的问题之一。苏联学者不仅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而且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指实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其显著的标志是共产党执政。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社会主义国家主要通过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前者主要有东欧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后者有苏联、中国等。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的  相似文献   

4.
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苏联剧变的原因,有利于深化对苏联剧变问题的认识。对苏联来说,社会主义既是它的软实力,又是它的硬实力。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必须把它放到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苏联社会主义的特征并不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盲目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苏联关于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理论,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 1、斯大林时期。在这个时期坚持了整个共产主义形态形成过程三个阶段论,即过渡时期(1917—1936年),社会主义时期(1936年以后);共产主义时期。关于过渡时期。在苏联,这个时期用了大约二十年。这个时期的完成,已作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在1936年宪法中,在苏共第十七、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肯定下来。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国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一,在于忽视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所扬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考察和研究,忽视了对苏联共产党历史以及苏联历史的研究.而造成上述不足的根源在于我国学者往往习惯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而割裂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及苏联历史和苏联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只有加强对苏联历史的研究,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得更加透彻,也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随着苏联解体之后苏联时期的档案不断解密,苏联共产党历史和苏联历史中的很多疑问将会得到客观的阐释,而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程度,苏共中央自二十二大以来,在提法上步步后退。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制定的党纲,明确提出苏联将在二十年内建立共产主义。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建设发达社会主义上,并于1967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今后的任务是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比赫鲁晓夫后退了一步,他否定了赫鲁晓  相似文献   

8.
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它曾经取得过光辉成就,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反思苏联模式,是为了总结其"得"与"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9.
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对苏联社会主义进行了辩证分析和研究。回顾历史,肯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正视现实,分析了苏联东欧剧变后的社会主义形势;探索未来,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启示。在对苏联社会主义做出评价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前途进行了判断,指出当前社会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要正确吸取苏东剧变的教训,抓住对社会主义认识产生新飞跃的这个契机,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论传统公有制形成过程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传统公有制形成过程的特殊性丁笃本本文中所说的传统公有制,是指30年代最早在苏联确立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1936年通过的苏联宪法规定这两种公有制是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后来,全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照搬了苏联式的两种公有制形式。195...  相似文献   

11.
苏联将它目前的政治体制称为“发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从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苏联提出并逐渐扩大宣传苏联的社会政治体制。本文试图简要地作些介绍。一、苏联关于政治体制研究的简况 1967年11月3日,在庆祝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大会上,苏联第一次正式宣布: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此后,他们就开始重视政治体制问题的研究。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第一次使用这个概念,是1968年3月29日在莫斯科市第十九次党的代表会议上,他  相似文献   

12.
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已近十年 ,国内外对其原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 ,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在国内 ,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在于这一模式的弊端。不可否认 ,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一结论却解释不了何以在同一模式下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那么 ,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模式 ,如何认识它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关系呢 ?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 ,往往也被称…  相似文献   

13.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任以来,苏联的新领导者们除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外,还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在苏共纲领新修订本中,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自治作为苏联政治体制发展的战略方针。两年多来,苏联在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不少探讨与尝试。下面对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观点作一介评。  相似文献   

14.
苏联实行高度的生产资料国有化和实行高度集权,使苏联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无实际的民主权利,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鉴于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当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改革开放,高度警惕西方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15.
十几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实践者对苏东剧变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在苏东剧变中的作用作出了评价,对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和社会主义的命运进行了判断。尽管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看法不尽相同,但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则充满一致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苏东剧变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对苏联解体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苏联这个泱泱大国解体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僵化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戈氏叛徒葬送说、外部因素说等。科学地分析苏联模式以及苏联演变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何在?怎样正确评价苏联时期的历史人物?苏联解体后的自身状况和世界格局如何?本刊特邀国内苏东问题专家,剖析苏联模式兴衰成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国面临的执政形势,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苏联演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考之五马坚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苏联演变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失败,至少证明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从这个论断出发,他们得出以下结论:苏联的演变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苏联的演变是...  相似文献   

18.
苏维埃国家是苏联政治体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苏联称它目前的国家为“发达社会主义的国家”。从六十年代以来,在苏联党的文件、领导人讲话及理论界的著作中,对国家有不少论述。为了对当前苏联国家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本文简要介绍苏联国内对苏联的国家机构、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作用、以及社全主义国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论述,供研究苏联问题的同志参考。 (一) 国家机构: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1977年宪法第70条规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统  相似文献   

19.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列宁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开创者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 ,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赫鲁晓夫把超越阶段的做法推到历史的极致。勃列日涅夫时期和安德洛波夫时期也没有走出超越阶段的迷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全盘否定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随之而终结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苏联的解体并非由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相反,正是由于 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苏联才发生政治剧变。因此,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社会主义失败了。只要中国不倒,社 会主义在世界上将始终站得住。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主义必将最终代替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