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香港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80年代以来 ,香港学校为适应香港社会变革回归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力推行德育改革 ,特别是在德育途径和方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香港学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心理辅导、校风建设等多种途径实施德育 ,并在方法上积极吸纳西方现代德育方法 ,注重德育的渗透性和多样性 ,从而使该地区学校的德育效果明显提高。这无疑为内地学校补充、完善德育途径和方法带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一、坚持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由于应试教育中作为教育手段的考试已被异化为目的,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如老师和家长片面重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价青少年往往重分数、轻育人。青少年学生因挣脱不了以成绩论好坏的枷锁,无心追求对道德的自我完善与提高,教师因没有卸掉升学压力的沉重负担,无暇顾及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培养。可见,坚持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是社会、学校及家庭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坚持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社会,学校及家庭要从两个基本方  相似文献   

3.
一、坚持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由于应试教育中作为教育手段的考试已被异化为目的,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如老师和家长片面重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价青少年往往重分数、轻育人.青少年学生因挣脱不了以成绩论好坏的枷锁,无心追求对道德的自我完善与提高,教师因没有卸掉升学压力的沉重负担,无暇顾及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培养.可见,坚持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是社会、学校及家庭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当前德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学校在师生交往、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目标上遵从工业主义意义的教育模式。其他社会力量如政府、企业、家庭等在德育方面也存在功能性误区或缺陷,使学校处于孤立状态,德育工作陷入困境。需要人们从指导思想上作出根本转变,引导个人、学校、社会三者关系和谐发展,最终建立一个民主化的德育制度。  相似文献   

5.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已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突出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两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加强和规范学校德育的目标管理,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拓  相似文献   

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以"道德"为基本思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德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重要资源,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养成学生的道德习惯、识别道德伦理等。本文即探讨以"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德育中的践行理念、方式与途径,以期两者在实践中更好的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心理实践出发,论述了心理咨询对学校德育的充实、补充作用,使德育在工作形式和内涵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询因其形式和方式的特殊性,提高了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事心理咨询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具有对学生、对工作深深的挚爱,更应该具有善于把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道德认识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同时又善于将二者区别开来对待处理的特殊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 一、加强德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需要 我们党一贯坚持把德育放在培养人才的首位。邓小平同志谈到学校工作时说:“……学生从入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江泽民同志也指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由网络衍生出来的网络文化,在体现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我国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也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应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程建设,完善校园网建设,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以利于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一些大众传媒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价值取向和内容选择上存在着篡改和妄言历史、一味沉溺娱乐、肆意渲染情色等等问题,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被污染。要改变这种状况,把青少年培养成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必须要优化社会养成环境、重视健康文化熏陶;重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优良公民品质;加强文化和道德建设的制度调控、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1.
建立有效社会德育机制 促进学校德育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教育独生子女的挑战、面临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外部环境的挑战、面临着信息社会思想道德和文化观念多元化的挑战,工作难度日益加大.要推动学校德育健康发展,必须明确学校、家庭、社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在德育工作中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在链接各主体方面的纽带作用,大力加强家庭道德和社会成年人道德的建设,改进社会道德风尚,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快社区道德机构建设步伐,从而建立有效的社会德育机制,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审计文化是对审计实践的高度凝练和总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文化具备价值引领、情感凝聚、规范约束、修正创新等功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能量。通过探究审计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历史基因、时代价值、理论依循和目标逻辑,提出将其融入高校德育的具体路径,为全面拓展和深化新时代高校德育的空间和领域提供助力,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着家庭道德影响与学校德育抵触现象,在德育思想观念、家长教养方式、对德育手段的理解上都存在着种种抵触。对此,家长应自觉提高素质,改变成才观念,理解教育者意图;学校应重视学生德育内化,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变愿景教育为现实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自觉抵御不良干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思想品德、价值导向的重要方面,它向高校德育提出了信息化、开放性、交互性、隐蔽性等方面的挑战。高校德育只有实现教育渠道、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的创新,才能应对新形势,培养跨世纪人才。高校德育在网络时代进行创新还应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加强网络管理,用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6.
韩国重视礼仪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韩国德育注重学生礼仪教育的做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进礼仪教育的内容,通过学校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和社会礼仪教育的相互配合,礼仪教育从小抓起,重视对传统文明礼仪的汲取和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以培养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由于传统德育中陈旧观念的不良影响、社会现实发展的影响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造成了我国学校德育出现了"非人化"即"物化"的现象。实现人本化德育必须从学校入手,改进学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过程以及德育评价等各个环节,从而真正实现德育的"以人为本",使德育工作取得突出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德育的重要意义并没有被全体教师所重视,德育的职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没有成为全体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教师在德育方面没有象业务工作那样有压力、有责任感,德育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这也许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误区,是德育工作者感到德育工作不好搞的重要原因。因此,德育工作也要改革,使德育工作成为全体教师的职能,使学生在进行业务素质的训练的同时,得到正确有效的德育熏陶,养成良好的德育素质。 一、德、智、体“三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必须同时实施  相似文献   

19.
面对当前学校德育存在德育定位偏离现实生活、德育实践的模式化问题严重 ,个性不鲜明 ,创造性不足、德育过程的科学化程度不高 ,德育实效尚未从根本上提高以及无限的提升导致德育丧失生活的基础的主要问题 ,21世纪学校德育应注重生活化、个性化、科学化、合理化 ,以实现德育成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的管理者,既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经济人,又必须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因而具有社会人的特点。高等学校的管理是通过社会价值、教师价值和学生价值的创造、传递及分享的整合机制来实现三类价值的互动和平衡,从而实现教育管理者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整和,形成基于价值整合的新型高校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