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榕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台湾的民间信仰主要是从福建传播过去的,在台湾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源于福州的民间神祗主要有临水夫人、张圣君、王审知、水部尚书、天都元帅、五帝等。榕台民间信仰有许多共同特征。加强两地民间信仰的交流和互动,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福建出现了造神高潮。作为现存最早的福建方志之一,淳熙《三山志》对唐宋民间信仰现象有所记录。通过分析梳理有关记载,可以看出唐宋福建民间信仰的四个特点:外地神明传入、本地神明产生、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官方的毁禁淫祠。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是民间信仰最为兴盛发达的地方,引导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当前客观存在的一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首先需要明晰民间信仰存在哪些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不相适应的因素,适应性问题上分清实质与形式,正确看待福建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相适应这一问题,然后积极引导福建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使其发挥积极功能,减少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隍信仰是福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平潭县一城坐拥三座城隍庙这一较为奇特的民间信仰现象进行了考察,归纳出平潭城隍信仰的诸多特点,并倡导以平潭、台湾两地共同的城隍信仰为媒介。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5.
"潘公"信仰作为一种俗神崇拜,在福建部分不发达村落中传衍多年,如中国众多民间信仰一样,是乡村民众重要的精神支柱,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却逐渐走向没落甚至泯灭。本文试图揭示区域性民间信仰走向没落的内在原因,并对重构民众信仰世界重视农村基层宗教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民间信仰有着同根同源、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闽台民间信仰受到一些人为的阻隔,交流过程中出现过中断,也有过繁荣时期。闽台民间信仰形成不易,有着其独特的复杂的传统、地理、经济等要素,这些造就了闽台间民间信仰种类丰富、互动频繁,使得闽台民间信仰既具备神秘性和功利性等共性,又具备闽台民间信仰间独特的杂糅性、海洋性、放任性、外向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报告》将文化作为"软实力"提出。福建闽北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弘扬闽北文化,特别是通过弘扬"朱子文化"和"闽北茶文化"来促进闽北经济、文化发展,这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福建都城隍庙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其形成的文化影响广泛,闽台城隍信仰文化同根共脉。福建都城隍庙文化所承栽文化功能很有价值,要重视发挥其功能作用,特别要进一步发挥城隍信仰在闽台交流中的作用,加强城对城,民对民的民间交流,为推进闽台文化交流合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们就我市民间信仰以及与之有着密切关系的宗亲社团的海外联谊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对民间信仰及宗亲社团加以引导,趋利抑弊,使之为我所用,在海外联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一)我市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宫庙数量、分布及历史沿革。我市民间信仰宫庙1128座,大部分集中于岛外县区和岛内城乡结合部,其中同安823座,集美135座,湖里77座,开元40座,杏林27座,思明25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国古代立法权、司法权的行政化趋势,探究法律对民间信仰的态度.通过考察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缘起和规范作用的一致性,以及二者的形式冲突与实质冲突,论述法律对民间信仰宽容与钳制的两面态度.通过区分民间知识阶层与普通民众的信仰,揭示法律对前者宽猛并用,对后者推崇兼贬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巫罗俊是闽西客家巫氏的先祖,在巫氏族人祠堂中,他比较罕见地以塑像的形式为后人祀奉;而他带领当地民众开基立业的壮举,更使得其由"祖"而"神",升格为宁化县的土地神。清中叶闽(粤)客家巫氏族人大量移民台湾,他们数典不忘祖,皆铭记巫罗俊为始祖,并慎终追远,直至今日仍坚持定期到宁化巫氏公祠赡拜祖先,表现出血缘关系的承传和延续。在迁台过程中,巫罗俊崇拜在台湾也由"人"升格为"神",演变为王爷信仰这一颇具地方色彩的神明角色,它提醒我们要注意福建民间信仰在台湾自然、人文环境下所产生的调适与衍变,只有正视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好地为我们论证闽台文化同一性树立科学论说。  相似文献   

12.
关帝信仰在台湾的兴盛使台湾产生了大量的关帝庙,也产生了不同的信仰圈和祭典方式。台湾的关公信仰,主要由福建闽南的移民将家乡的关帝庙香火带到台湾,并在各台湾宫庙繁衍了许多有关关公灵迹的传说。台湾许多关帝庙不仅是当地群众信仰中心,大量吸纳信众的资金,也注意对社会的奉献。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中的信仰迷失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迷失是转型时期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它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现实生活变革和价值观念变化的必然结果;只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质量,重视和加强公民的信仰教育,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信仰迷失问题。  相似文献   

14.
妈祖信仰是闽台地区深厚文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应包含闽江上游的南平、三明二市这片土地上近千年来的妈祖信仰,更何况南平、三明二市的妈祖信仰还与台湾有着较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因此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领域。作者历经近三年的田野调查,在文章中陈述此地的妈祖信仰情况,研究分析其基本特点,有益于闽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研究。  相似文献   

15.
信仰危机是指信仰主体对其之前坚守的价值追求丧失信心、产生怀疑,甚至动摇和放弃。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成长和定型的关键时期,容易在信仰选择过程中受到多元化思想的影响,造成信仰危机。文章从三个层次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表现,反思和探索消除信仰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民间传统文化得以复兴且不断发展。洛川县灯棚会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是地方乡土民俗的一种特殊形式。灯棚会中相关信仰活动、灯会组织原则及村落互动现象,都是分析民间仪式活动复兴的原因及其产生影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信仰再度出现繁荣复兴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信仰空间的扩大与构建。这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民间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民间信仰不可绕过的核心问题,在对由信仰而产生的权力关系、行动实践与结构机制等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信仰空间再造这一“传统复兴”的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呈现出互相妥协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