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人在自己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彼此间必然要有一定的联系和交往,结成一定的团体和组织,建立一定的关系。这种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团体或组织之间的交往关系,就叫人际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际关系具有不同的状况和特点。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状况怎样呢?一方面,由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关系,人际关系实现了根本变革,逐步建立了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在经济利益上还存在各种差  相似文献   

2.
慕毅飞 《求贤》2007,(1):45-45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协调好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欢畅、愉悦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论公共管理中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社会中,只要是在有着两个以上的人存在的地方,就可能看到责任和义务关系的存在。在制度化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都有可能还原为人的责任和义务。如个人对集体、人与事和个人对个人的关系等等,都可以归结为人的责任和义务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责任和义务本身就是社会关系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渗透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整个过程和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责任和义务的研究与落实。对于任何一种社会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开始发生了潜在的变化,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下促进人们幸福指数上升有利于社会和谐、社会稳定。本文从个人心理、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四个方面来探讨对幸福感的影响,提倡建立积极乐观的人格特征,树立方向正确的人生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来促进幸福感的积极培养。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调适是使个体保持自身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个体自身和谐的心理调适、人与人和谐的心理调适和人与群体和谐的心理调适等方面讨论心理调适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4种形式。紧迫性、前瞻性和远景性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3种形态。因此,促进社会和谐,应从解决那些已经和正在危及社会和谐的问题,解决和消除那些可能危及社会和谐的隐患以及构建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3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任何个人的一生都不光要和别人打交道,而且要和群体打交道。所谓群体,就是持续地进行相互作用与共同活动的许多个人结合而成的有机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就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从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进而发展为有成就的人;群体也只有借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共产党员价值观?既然,人的价值问题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索取的关系问题,那么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就是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索取的关系。我们党历来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党的十四大通过的新党章对共产党员在新时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从价值观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求党员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自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9.
关系,是表示事物之间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也表示人与 人、人与物之间的某种联系。人际 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生 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吸引或 者排斥,融洽或者对立,信任或者 戒备等心理关系的表现。上下级关 系,是人际关系中主要的一种关 系,这种关系协调了、和谐了,有 利于领导活动的成功,有利于领导 集体的团结,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
崔杰 《新长征》2006,(10):23-24
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健康和谐。实践表明,在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多因素中,思想道德建设占据重要位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调节和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民团结的强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物质的支撑,更离不开精神的力量。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是否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  相似文献   

12.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校园体现在它的内和外顺、和衷共济、协调发展上。那么要建设好和谐校园,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好班子成员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和谐相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这也是学校党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保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当前,我们的社会仍存在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弘扬古今中外的传统美德,用爱性维系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大厦,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丁祥艳 《世纪桥》2012,(3):72-73
社会和人的发展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功能表现为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认同、社会共识的形成,渗透生态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等方面实现其"和谐"功能。  相似文献   

15.
吴海燕 《求实》2005,(10):27-29
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概括来讲是两大关系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人)关系的和谐,而实现这两大和谐,实质就是要求我们解决好这两对矛盾。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此,我们就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要达到人与社会(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就要协调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要协调富裕群体和困难群体之间,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矛盾,在协调矛盾的过程中求得和谐统一。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矛盾双方达到和谐统一,这就是解决矛盾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谐校院是促进校院协调发展、实现校院安定有序、增强校院创造活力的需要。建设和谐校院要着眼于:实现个人自身的和谐,实现领导之间、干群之间、职工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实现校院内部环境的和谐和校院外部环境的和谐,等等。建设和谐校院是创建有特色、高水平省级校院的基本条件和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毛公宁 《实践》2007,(8):20-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当然也包括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和谐,既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少数民族相互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和谐。和谐民族关系的核心是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与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又称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中的社会资源,它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并以通过人际之间的合作达到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义务和期望、信息、信任、互惠规范和社会组织等。这是一种由血缘、亲缘、地缘、党派、团体等关系构成的特殊的人际关系,体现一种信任态度、互惠原则、合作精神,有利于公民参与、团结及协作。它对于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志。1992年联合国巴西大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06,(5):25-26
核心: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眼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眼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内涵应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我国现阶段强弱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失衡现象日益凸现,部分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已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各级政府必须把社会公平度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千方百计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他们的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