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齐瑞霞 《青年论坛》2002,(2):108-1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产生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孔子仁学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道德自觉 ,一种自我规范。它实际上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 ,是一种人格理想。由《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结合孔子本人的思想行为追求 ,可见“仁”就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儒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仁被纳入了礼的约束之中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下只称后两字 )。仁是本质 ,而礼则是一种表现形式 ,即“克己复礼” ,而“礼之用 ,和为贵”。所以“礼”无论是作为社会 ,还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孔子思想的精华作了探索性的研究。作者认为: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仁”的实质是“爱人”,它是被统治阶级要求人与人平等的观念,也是孔子的新人类观。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据是尧舜之世“原始社会的民主自由”和西周社会“裕国强民的治理形式”。孔子提倡的“礼”是为“仁”服务的,是要“寓仁的教化于礼”。“仁”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要为大众谋幸福”,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施行教育,培养“为仁一以贯之的政治家”。孔子作为教育家是“一代哲人”,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都具有普遍的真理性。作者认为,以往一些儒家正宗学派对孔子思想多所歪曲,对后人影响很大,现在应该重新思考,恢复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3.
<正>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是承天道、顺人心,是先验性的内在规范,是理论基础和意识形态,"礼"是"仁"的外在表达方式,二者互为表里,担负着规范行为的"法"的作用。孔子认为人的内心是"仁"的,表现就符合"礼"的要求,这种连接沟通是必然的,也是不可割断的。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本末倒置,任由"礼"脱离"仁"的约束,自由生长,将"仁"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4.
赵大鹏  孔兆政 《求索》2007,(12):49-51
古代中国是以礼为治的社会,调节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核心规范体系是礼,而不是法。中国古代是在刑罚的意义上理解“法”,传统的法只是儒家伦理精神制约下的辅助之物,缺少自己的独立品格。我国现代社会治理需要确立法的形式正当性理念。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与民主制度在本质上并不矛盾。维护他人的权利是儒家本有的"仁"之思想应有之义,而民权即是仁道之政治实现,也是仁道之最大化。儒家"仁"之思想中的恕道以及以仁为基础的"天命"、"民意"思想可以发展为对民权的维护。礼所要求的"谦德"可以视为一种积极的平等思想。"礼"在尊贤意义上的差异性是儒学现实主义的表现,是对政治哲学独特之贡献。儒家思想资源可以给现代民主制度提供更加坚实的道德与伦理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式民主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甘英  王建军 《人民论坛》2014,(1):199-201
“克己复礼”是孔子试图恢复周朝稳定社会秩序的核心主张,其使之成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规范,在古代统一时期发挥了显著作用.礼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的礼的根基,即宗亲关系,使我们能够借鉴“克己复礼”,发挥其粘合剂作用,为解决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建构,及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7.
“恕道”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对“恕”进行语义学上的解释 ,阐述“恕”与“忠”、“仁”、“礼”的关系 ,通过对恕道内涵的分析和把握 ,从中引申出修身求仁、和谐社会与致达中和等方面的现代诠释 ,为建设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四、儒家学说中的“民本”价值观对中国民商法经济法的影响。首先是儒学的“民本”价值取向对统治者道德行为的规范。民本思想的形成,可以上朔到商周。人们从桀、纣之亡国的教训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促进了民本思想的发展,到先秦春秋战国,民本思想已很丰富。就民的个体而言,处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宝塔式建筑的最底层,“礼不下庶人”,因此民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而是“治于人”的客体c相对的贵族阶级成员即“治人者”,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并且“刑不上大夫”。不下,确定了“礼”调整的不限;不上,确定了施“刑”的上限。换言之,…  相似文献   

9.
<正>据《周礼》记载,我国在周代就有了“以吏为师”的传统。师什么?师其德。“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指修身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历代为官之道,强调德行是治国的前提。为官从政只有注重修身立德,才有正确的方向,“治人”必先“修己”。因此,中国古代一向重视官德。一是“为政以德”,即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二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和感化百姓。《周礼?地官》列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道德经》列出三德:礼、义、仁。儒家列出五常:仁、义、礼、智、信。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大体如下: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是心之本体;四是仁是道德规范之总纲。本文旨在探讨“仁”范畴的结构与内涵,以加深对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理念真实意蕴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1.
由于价值观的的上述特征,所以,当我们谈到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时,只能着重分析那些历代相袭的、带有共性的和属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这主要有三个。 1、道德的价值我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很重视道德水准的高低和品德修养的好坏。认为人若具备很高的道德水准和很好的品德修养,将是十分有价值的。这种崇高道德、道德至上的价值观,最早是由先秦儒家学派系统阐述的。孔丘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里,义指道德原则,义的内容就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诚信”思想通行于社会之际,是人之道、社会之道。依人的本性、天的本性,向人、向社会与自然扩展出去,靠上下君臣子民的善行实践而彰显其价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历代思想家均极为重视人格中的诚信问题,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就是说“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生而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儒家对人的发展与人性的完善也极为关注,充分展示与确认人之为人的价值,即追求“成人”。儒家认  相似文献   

13.
程寒 《中国残疾人》2017,(10):47-49
残联工作要以德为先 记者(以下简称记):济宁是孔孟之乡,中华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和“义”,请问,您怎样看待这两个字和残疾人事业的关系? 张修占(以下简称张):“孔日成仁,孟日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我理解这句话中的 “义”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残疾人事业,而“仁”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把“义”做细、做深、做实,“仁”自然也就实现了.所以从我当济宁残联理事长的第一天起,就把这句话当作对济宁残疾人事业最好的诠释和最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传统伦理学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其考察对象,但人类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涵盖全人类的“人”的概念的。在汉语中,“人”的内涵和外延就经历过许多变化。在最早的用法中,“人”指的是贵族,而平民、奴隶只能称为“民”、“臣”之类。在人们的伦理思考中,更不是一开始就把全人类作为其关注的范围。先秦古籍中“礼不下庶人(按: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将从多古籍中的‘民’改为‘人’,后来‘人’、‘民’多有混淆。‘庶人’很可能原作‘庶民’),刑不上大夫”就说明当时的伦理规范(“礼”)主要是为贵族设的,而贵族与下层人民的关系更多地是由“刑…  相似文献   

15.
儒家是以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概念和范畴构成儒家思想外壳,并集中反映“人治”的思想和以礼治国的主张。改革开放以后,依法追求个人利益在观念上得到认可,一些经商者奉行着“无商不奸”的古老东方商业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世风日下,秩序混乱...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重义守诺的民族。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从树立信用赢得民众信任开始。所谓“民无信不立”,“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仁、义、礼、智、信”的“信”,就是信用。中国人世代奉行“一言重九鼎,泰山反为轻”的准则。“得  相似文献   

17.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袁秀珍 《求索》2010,(8):137-139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孔子的整个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这个时代大变迁的历史反映。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之主张,强调礼制建设,提出以"仁义"作为"礼"之文化基础,力求设计出让社会各利益群体普遍满意的制度安排。在如何"制礼"上,孔子遵循"执两用中"之中庸原则,这是孔子经济学思想之总纲。孔子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去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利益关系的。并在他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儒家、考察孔子之经济思想,不仅应涵摄其意,更应领悟其时代之鉴。  相似文献   

19.
滕峰丽 《理论月刊》2006,(11):67-69
儒家思想的所体现的“仁”、“礼”、“和”的传统理念一直是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戴季陶深受儒家传统理念的影响,中年后他对三民主义的解释、处理与边疆、周边国家的关系和评论中日关系的态度、立场都打上了儒家传统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美玉 《黄埔》2013,(5):92-94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几干年来,礼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苟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儒家在对礼的执着追求中创作了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礼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