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具有政治性、民族性和地缘性等多元复合特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地缘政治的变迁,边疆多民族地区出现了政治文化失谐的现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角力、民族文化与公民文化的歧异、极端宗教主义与政治认同建构的背反、政治过程的无序化与民族事务的法治化的矛盾等等,构成了边疆政治文化失谐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妨害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影响因素。边疆和谐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在推动边疆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强化国家认同|重塑政府,实现民族事务法治化,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推动民族政治协商,建设公民文化,为和谐政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的陆地边疆治理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陆地边疆地区面对着经济发展和经济分配、政治民主和政治参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问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恢复和发展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地边疆治理的政策措施,实现了我国陆地边疆地区的改革、开放和建设。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陆地边疆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适时地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的陆地边疆治理政策及其实践进行梳理总结,以推进我国陆地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韩娜 《人民论坛》2013,(7):252-254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国家的边疆稳定与区域安全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迫切需要重新审视以民族国家为前提的地缘政治、历史认识、族群社会文化研究。文章试图把国家政治框架与地方社会生活衔接,结合历史与现实分析中越边界的形成与演变,阐释中越边民跨境交易产生的影响,从生活脉络中探讨国家边界的意义与边境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4.
韩娜 《人民论坛》2013,(20):252-254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国家的边疆稳定与区域安全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迫切需要重新审视以民族国家为前提的地缘政治、历史认识、族群社会文化研究。文章试图把国家政治框架与地方社会生活衔接,结合历史与现实分析中越边界的形成与演变,阐释中越边民跨境交易产生的影响,从生活脉络中探讨国家边界的意义与边境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祖国的边疆地区,边疆安全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边疆安,则国家安。边疆地区对国家安全来说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国防价值。要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首当其冲的是要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安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是边疆地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的基石,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和主权完整以及国家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安全观指导下,科学定位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在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繁荣、国家安全中的目标,探索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政权组织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凝聚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精神纽带。本文基于目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现状分析指出,加强海峡两岸的民间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以及加强对台民众的文化宣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对消解台湾政局中潜在的民族和国家分裂风险,促进其民众的政治认同朝着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志红  柳青 《思想战线》2012,38(4):38-41
21世纪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受新一轮国际政治、经济和气候变化的冲击甚大。面对国际动荡、冲突和不确定因素,正确认识和分析边疆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对于安定边疆和建构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十分重要。多年的田野调查资料证明,大量具有神话性质的历史记忆、国家对边疆的治理和佤族抗英抗日经历,再现了阿佤山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这两大不同层次的认同与民族历史记忆、资源和国家建构过程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6,(12)
受边境国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的蓄意误导,西南边疆一些民众对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产生怀疑。因此,加强西南边疆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强化西南边疆民众的国家认同,使他们始终与党中央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家疆域的地理空间、共同利益的价值空间、历史文化的情感空间、制度结构的规范空间,体现着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空间的多维属性。在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阶段,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空间的构设,呈现为文化主义与族际主义、国家整合主义与区域主义的价值取向与行动逻辑。当代中国由国家主导,边疆社会、内地社会、民族自治机关、民族精英及域外力量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下的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空间构设,深受传统疆域观的制约与影响。各构设主体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合作、博弈、冲突等模式,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国家认同问题。在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社会管理的完善、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以“合”为取向的中华历史叙事与文化建设、以“法”为中心的边疆治理体系革新,当是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多维空间构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边疆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中央决定实施全面的对外开放战略,提出要扩大沿边开发开放、培育沿边开放新支点、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广大边疆地区,尤其是内陆边疆地区,开始由之前的主要被动承接开放向现在的主动对外开放转变。许多内陆和沿海边疆省区,都根据国家全面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本省区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这奠定了中国边疆地区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在国家全面对外开放战略下,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未来中国边疆治理需要处理好边疆开放与边疆安全、边疆开放与内地开放衔接、边疆开放与周边国家关系这三对重大关系,这不仅关乎未来中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两岸政治互信与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互信,就是双方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才是影响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因素.台湾社会绝大多数民众认同"台湾化的中华民国".在相互对立的政治体系之上重构新的政治认同对象,是巩固两岸政治互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边疆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独特鲜明的历史脉络。在晚清以来构建现代国家的艰难尝试中,边疆的空间形态与边疆族群的政治认同逐渐发生转型,并以此揭开了边疆现代化的序幕。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构建和传播既强调“一体”又肯定“多元”的中华民族话语,促使边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完成现代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边疆地区渐次推行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真正开启了边疆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边疆经济进一步融入国家整体战略,并在随后的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中迅速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边疆的形态功能与发展路径再一次跃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进入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快车道,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鲜活案例。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拥有漫长边界线和广阔边疆地区的国家,现代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持续经营治理的结果。历史经验表明,中原王朝开拓边疆的最有效手段是进行制度移植和文化传播,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边疆地区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国家认同,最终形成共同的国家意识,从而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地处岭南边疆的广西早在秦代就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但是原有土著民族的  相似文献   

14.
云莉 《前沿》2012,(7):31-33,43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在中、蒙、俄三国中又共同存在着跨界而居的蒙古族,这使得内蒙古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周边地缘政治、跨界民族问题和外部势力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的边疆安全能否取得保障,直接关系着中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关系的稳定。因此,中国应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切实维护跨界民族的民族利益;努力完善各种影响民族关系的防范机制,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宁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5.
国家认同是构建现代国家合法性的前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台湾民众中国认同的弱化。从文化和政治属性两个面向来对既有的民调数据进行梳理与诠释,发现两岸长期分隔的历史导致多数台湾民众虽然认同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但又以所谓的“台湾人”自居。两岸制度差异影响了台湾民众统“独”立场。台湾社会有关国家认同的民意充满内部分歧和变数。鉴于中华文化对岛内的持续影响力,台湾经济发展对大陆的依赖性以及岛内多数民众偏好维持现状,大陆方面在台湾地区重构国家认同上存在积极作为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实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此以往的研究有些模糊.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政治认同,而民族(族群)认同的实质在于文化认同.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特性几方面可以论证.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价值方面存在关联性.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方面存在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将国民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建没包括政治认同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其中,文化认同建设是根本,稳固的文化认同可以消解政治认同危机时国家认同危机的程度."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必须及时同应国家一体化建构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互动态势.  相似文献   

18.
冷战的结束,地理空间的认同取代了意识形态的认同,地区合作成为各国谋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政策取向。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因素,南亚最大的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没有实现关系正常化,阻滞了地区合作的开展。通过建立稳定的印巴关系,进行互信建设,推进制度化建设,培育地区认同,南亚地区可以通过合作安全实现地区整合。合作安全是南亚地区合作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9.
谢海军 《前沿》2011,(7):29-33
在现代民主政治社会里,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衡量政治客体执政能力和绩效的根本符号,还是民众从物质利益矛盾走向现实政治冲突行为的连接链条。当代中国社会民众产生的政治认同路径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即不同民众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起点、路径并不相同。当代中国民众不同政治认同困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三个路径。同时,不同路径产生的政治认同困境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成为不同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共同冲突源,政治认同困境正在由政治心理层面向潜在的政治冲突行为转变。  相似文献   

20.
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说,跨界民族既是潜在的的解构性力量,也是现实的整合性力量。跨界民族的特殊性导致了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的特殊性,加强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对于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