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一生兼立德、立功、立言。他的社会和谐思想建立在其良知心学哲学基础之上,提出为政以德的和谐治国论,实现大同理想的社会和谐状态。王阳明的社会和谐思想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明代心学并非只有王阳明及阳明学派的一枝独秀,以陈献章为代表的江门学派与以湛若水为代表的甘泉学派同样是明代心学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些不同的思想派别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歧异之处。以湛若水辩难王阳明心学为例,他们虽同属心学阵营,但在心物关系、格物、良知、"勿忘勿助"等问题上却不无纷争,且难以调和。两人不同的思想倾向也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后学。正是有这些不同面向的存在,才使得明代心学发展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人"心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传统心学思想渊源,其基本内涵表现在立德树人、理论学习及实践锻炼层面。中国共产党人"心学"的践行可以从"学习真经""正心修身"和"知行合一"三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4.
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多年来,学界对其意识形态上"主观唯心主义"的定性却非常突出。本文尝试在环境和思想的互动上,分别从逻辑起点、实践品格和核心要义等维度,重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及"良知与致良知"三大核心命题,并在这基础上从人格精神的建构意义展开,从经世致用的政治向度切入,进一步探讨了阳明心学对当下"为民服务""实干兴邦"及"廉洁从政"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代心学并非只有王阳明及阳明学派的一枝独秀,以陈献章为代表的江门学派与以湛若水为代表的甘泉学派同样是明代心学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些不同的思想派别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歧异之处。以湛若水辩难王阳明心学为例,他们虽同属心学阵营,但在心物关系、格物、良知、“勿忘勿助”等问题上却不无纷争,且难以调和。两人不同的思想倾向也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后学。正是有这些不同面向的存在,才使得明代心学发展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6.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思想,通过对“良知”的背景、内涵及“致良知”的途径进行梳理,认为王阳明的“良知”是道德意识的主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研究王阳明的“良知”思想对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年王阳明的思想是复杂多元的,经历过数次转折,其中有出入佛老、慕道养生、演习兵事,最后笃定圣学。而这个过程恰恰是阳明圣学思想的形成历程。青年王阳明思想几经转折,不仅构成其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对其日后"圣学"事业和平定叛乱亦有重大影响。了解阳明青年时期的思想历程有助于认识其人其学。  相似文献   

8.
在王阳明的心学主张中,良知是一切的本源与目的,由于良知具有本体、至高和自由三个特点,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良知学说是王阳明的学术起点、核心与主线。通过引佛入儒、引道入儒,王阳明完成了跨越两千年的中华学术传承整合,从脉络上看,其良知的本体性源于道家,至高性源于儒家,自由性则源于佛家,所以我们可以说良知理论已经超越儒、佛、道成为一种全新的学说,这一学说又因其知行合一的实践主张,成为后来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王阳明心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今天的人们在立志、修身、读书等个人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一位有世界性影响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在贵阳居住生活过两年。这两年间,他创办龙场龙冈书院。讲学贵阳文明书院,始悟“格物致知”之道,始论“知行合一”之说,开创了贵州一代学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体系。弄清王阳明在贵阳的踪迹,对于我们了解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变化,探索他对贵州哲学、教育的影响,完善他一生的行历,  相似文献   

11.
正年初以来,咸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在咸丰县委、县纪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部署,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工作。人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时刻警醒自己"信什么""做什么""爱什么""怕什么",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坚持制度、规矩和纪律"三个先行",防患于未然一是制度先行,确保有章可循。局党组研究制定了廉政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思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王阳明思想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并强调一个人的思想和信念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王阳明思想对于加强党外干部自身修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夏朝进入文明阶段或者说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深受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文化影响,尤其是当时主流统治思想的影响,监察权的规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特点、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历史上"神治""礼治""德治""法治""宪治"和"党治"等思想在中国监察权规制中都扮演过重要角色。这些思想既表现出相互融合的特征,又依次发挥过主导作用,具有自身的演进逻辑,为我国监察权规制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仁"与"孝"皆是儒家强调的重要德目,对二者关系有不同解读。王阳明继承了宋儒以"体""用"解释"仁孝"关系的做法,认为"孝"是"仁"体之用,而体认万物一体之"仁"需从对父母尽孝开始,然后扩而充之,延伸到国家天下乃至宇宙万物。因此,王阳明又强调要超越家庭伦理之爱,在行孝尽孝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己爱的对象,直至达到体恤万物的"仁"之境,体现了对待"仁""孝"关系的既入世又超越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良知"思想的新向度诠释是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价值观念资源之一,道德、价值与信仰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王阳明良知图式的三重向度,三者各有侧重地分别呈现于学术、政治和生活话语语境中而又相互关联,构成了当代文化以阳明学为视阈的内在认知结构.道德向度的良知作为一种道德理性是理想之善和现实之善的统一,也是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其中内含着价值确认;良知的价值属性以道德属性为基础,表现为道德向度的"善""恶"向价值向度的"好""坏"与"是(对)""非(错)"的转化;良知的信仰向度基于对人之德性与价值的肯定,追求超越层面的自我实现,并在"幸福感"上找到道德满足与价值关怀、个体追求与社会认同的交汇点.当代文化语境中良知意蕴的新阐释,是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有助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仁"与"孝"皆是儒家强调的重要德目,对二者关系有不同解读。王阳明继承了宋儒以"体""用"解释"仁孝"关系的做法,认为"孝"是"仁"体之用,而体认万物一体之"仁"需从对父母尽孝开始,然后扩而充之,延伸到国家天下乃至宇宙万物。因此,王阳明又强调要超越家庭伦理之爱,在行孝尽孝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己爱的对象,直至达到体恤万物的"仁"之境,体现了对待"仁""孝"关系的既入世又超越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之学以“心”为本体,工夫论也是他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在不同的具体言说情境下,又有轻重缓急之别。他的为学之工夫也无不体现出这一点。为学工夫主要体现在本原与认识的渐进性,告诫我们为学不可急于求成;“知行合一”的为学工夫论是王阳明针对朱熹“知先行后”和“行重知轻”的命题提出来的。他主张为学中“知”和“行”相辅相成,合一并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海外留学人员是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群体。报国信念作为海外中国留学生学成报国的内生动力,是树立"念国恩、回国志、报国情"爱国体系的决定因素。从儒家智慧的认知观、情感论及意志决策中寻求思想支援,以"格物""致知""诚意"为层面培育海外中国留学生的科学认知,以"安情""治情""美情"为方式培育理性情感,以"立志""正心""养气"为举措培育道德意志,推动留学报国事业和海外统战工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陆永胜教授的《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着重于以蒋信为代表的修文/贵阳王学、以李渭为代表的思南王学、以孙应鳌为代表的清平王学、以邹元标为代表的都匀王学的学派建构与思想探析,把区块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全面拓展了贵州五大王学重镇研究,弥补了黔中王学整体研究的缺漏。该著从"心""学""政"三个具有内在辩证关系的维度论述了黔中王学思想的内涵与特质,揭示了黔中王学为挽救时代危机由心学向朱学的转向,辨析了黔中王学在学与政之间的合一与紧张关系,提出了许多洞见,是当今学界全面认识与研究黔中王学的佳作。  相似文献   

20.
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立足基本国情,提出了许多与时俱进的外交思想,如"和平崛起""和平发展道路""包容性增长"及"和谐世界"思想,其中"和谐世界"观是胡锦涛外交思想中最具代表性、前瞻性也是影响最大的外交理念。以"和谐世界"为立足点来,透视和剖析其提出的依据、内在特征及时代意义,以系统地理解当前我国外交思想核心理念的深刻内涵,使中国外交工作的开展得以有的放矢以服务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