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团体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在同一国家内,有着不同的称谓,如“非营利组织”、“非政府公共部门”、“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第三部门”、“独立部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促进社会和谐,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表明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准确把握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与社会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信任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有限的个体信任,而成为普泛的社会信任,从而使制度性因素在信任关系建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制度不仅作为信任关系和信任活动得以展开的外部环境因素,保障着信任活动的顺利展开和发展,而且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功能与作用而成为信任关系中的信任对象,构成现代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功能出发,探讨现代制度对广泛社会信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旭颖 《学理论》2012,(22):92-93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心态对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心态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稳定,进而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必须正确认识社会心态的内涵及其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清醒认识目前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促进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是社会结构不断分化的时期,也是冲突的多发期.社会整合是化解社会冲突的主要途径,面对新型社会冲突的挑战,需要实现社会整合方式的转变,在利益整合的基础之上,全面调动、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在社会整合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通过多元化复合整合走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弱势群体、社会稳定与社会救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望舒 《理论导刊》2004,3(10):61-63
目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规模比较庞大,是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及时提供社会关怀和社会救助是解决该问题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人们的利益预期和诉求也普遍提高,中国社会已进入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面对这种情况,最近在党的文件中不断提到社会管理、社会工作和社会建设这样的概念,如"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还专门就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在中央党校省部班上做了重要讲话。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央文件精神,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社会管理、社会工作和社会建设的内涵和辩证关系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李春耕 《党政论坛》2012,(17):26-28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人们的利益预期和诉求也普遍提高,中国社会已进入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面对这种情况,最近在党的文件中不断提到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需要解决多主体参与问题。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社会企业属于增强市场主体社会责任的一方。从社会创新中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案,是社会企业跨界发展的动因,也使它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有力主体。而社会嵌入机制促使企业的传统生产要素与社会性要素相结合,发展出社会企业类型的组织。社会企业的出现,创新了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资源组合运作模式,其与众不同的核心造血功能,克服了营利企业不关注社会问题和非营利机构效率低下的痼疾。社会企业使企业社会责任升级为"社会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企业直接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方案;推动了公益项目创新、公益创业和社会影响力投资,具有推动公民参与,促进社会融合作用;改变了旧的慈善观,更有可能颠覆人们对传统企业的认知,引发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一、增进社会认同是社会管理的一项任务 社会管理是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观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社会管理本质上看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包括对人的内在的"心"的管理和对外在的"行"的管理,实现"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统一,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秩序的目标.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内在的"心"和外在的"行"的管理靠什么?特别是其中内在的"心",这是属于社会成员个人的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要根本转变政府统治的唯一权威,重视和发挥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的作用,在共同实施公共管理中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实现善治。"善治"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团体到团体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社会团体的称谓并不 统一,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非政府 组织这一称谓。按照《联合国宪章》 第71条的精神,非政府组织应是指 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 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慈善机 构、援助组织、青年团体、宗教组 织、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 等等。"非政府组织"大致可以分为 两类:一是互益型社会团体;二是 公益型社会团体。社会法以社会团 体为调整对象。社会法赋予社会团 体以组织、管理、协调、解决纠纷 的权力;以及社会团体派出代表与 其他团体交涉,参与国家法律、政 策的制定,发动社会运动的权利。 工会是典型的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的具体特征都由公有制这一基本特征决定的从属性特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早已是现实的存在而非远大理想。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产品极大丰富、经济的计划性等社会属性并非共产主义所独有,计划经济、消灭职业分工和三大差别、商品经济消失、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等设想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也不一定能实现,按需分配不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也难以实现。把这些非必要内容列入共产主义特征会使共产主义的可信性受到极大影响。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或根本特征,人的发展总会有限,不应拔高人的发展淡化公有制。按劳分配、民主管理和人与自然和谐是共产主义的重要必备特征。准确把握共产主义的内涵与特征,才能正确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初心。  相似文献   

14.
谭桔华 《求知》2012,(12):21-2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同属于政府职能的范畴。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社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服务是出发点,也是根本目的。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社会组织发展的不成熟、公民参与意识不强以及法规体系的不健全等,这一切都制约着社会管理的进一步完善。为此。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公民参与和健全法制体系四个方面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整个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周耀虹 《党政论坛》2014,(23):29-30
一、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然而,近年来,伴随改革发展的深入,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考验,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冲突频繁,社会稳定维护与社会治理成本日渐增高。  相似文献   

16.
潘嘉 《团结》2007,(6):42-44
社会组织是指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等。他们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互助性和自律性活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方面力量共建共享的社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的社会政策领域知名专家共同评出了2009年度中国社会政策十大创新事例。包括陕西神木首推全民免费医疗,廉租住房保障三  相似文献   

18.
一 实施直接登记是简政放权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的重要举措,但上海在实施直接登记后出现了一个悖论:2014年度社会组织净增数反而少于改革前的2013年度,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的实际成效尚未体现. 上海自2014年4月1日起,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实施直接登记.原先预计,2014年度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数量将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19.
李林川 《民主》2012,(1):23-26
现代社会已然是一个高风险社会 刚刚过去的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不妨来看看国际上的一些“大事件”。  相似文献   

20.
王勇 《党政论坛》2011,(9):33-34
一、认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关系的两个视角 1.从有关中央文献的表述看。“社会管理”在中央文献中并不是新概念。早在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就明确提出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但在表述上是将其与社会管理相并列的,即“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