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7 毫秒
1.
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驱动经济平稳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占GDP比重偏低。需要从改善消费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坚持惠及民生的政策改革,完善社保体系;顺应消费习惯变化,增强消费领域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2.
曾燕南 《青年论坛》2010,(6):114-116
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增强,是拉动哈尔滨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哈尔滨市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制约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居民收入因就业制度变迁而充满变数,致使其增加预防性储蓄;现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居民个人付费比重增加,使其预期性消费增加;不完全的市场供给制度也使城市居民消费成本增加;受金融危机因子影响,造成哈尔滨市内需不畅。上述因素致使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降低。要改善上述现状,优化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增强消费者预期;需要培育城市居民消费热点,挖掘他的消费潜力;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城市居民消费预期之忧;需要加快建立有效的消费信贷制度;需要提高市场调控能力,降低消费成本。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提高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扩大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作为居民消费重要影响因素的收入分配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从需求方面基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分离视角实证检验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初次分配方面,近年来的劳动报酬率持续下降极大限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但客观上却推动经济增长;再分配方面,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政策调整能有效地扩大居民消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初次分配领域提升劳动报酬扩张居民消费的同时应注重再分配领域的调整,税收财政等政策杠杆应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颖 《群众》2011,(10):81-82
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到调整与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居民消费倾向或是储蓄倾向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社会保障机制的整合性,居民社会保障预期偏低的直接效应首先是消费需要增长的信心不足。依据消费理论与社会保障的有机关联,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社会保障财政预算支出,改善居民心理预期,对于拉动居民消费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和出口发展受限,扩大内需仍是共识。消费环境在收入转化为消费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金融政策环境、社会保障政策等环境变量的改善,对消费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改善我国当前的消费环境,能够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赵廷兰 《人民论坛》2010,(9):118-119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是阻碍扩大消费的主要因素。要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居民需求。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在党的文献中经过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为主体的“小体系”;十四届三中全会发展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的“大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中体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将这一体系的发展目标确定为“覆盖城乡居民”。党‘的十七大明确将“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概括为三项基础制度、三项重点制度和两项补充制度.这是对于“社会保障体系”内涵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提振发展信心最重要的是健全经济治理体系,提振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这就需要完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建设,推进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经济决策,加强保障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制度建设,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在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提振各经济主体信心,推动我国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通过理论模型与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异质性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与挤出效应。在理论模型部分,跨期替代模型与无穷期动态模型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政府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利用2003-2014年全国各省及直辖市的宏观数据,考察了异质性政府支出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除文化传媒类支出对消费的弹性非显著的小于0之外,教育类、社会保障类与医疗保障支出对人均消费的弹性,均是显著的大于0。  相似文献   

10.
白亚鹏 《创造》2001,(5):15-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暴露出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社会化程度低,企业负担过重;管理分散,政出多门,缺乏完整的立法和统一的管理等诸多问题,因而迫切要求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体系。   一、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及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地说,可以分为城镇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两方面。…  相似文献   

11.
立案调解制度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索并实施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在我国审判制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立案调解,促进诉讼调解与社会矛盾纠纷的大调解机制相结合,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谐司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目前民事调解制度的运行现状并不乐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完善立案调解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立案调解工作的重视,建立立案调解的激励机制,并且创新立案庭机构模式,进一步深化立案调解认识,主动站位,能动调解,深入推进大调解工作,为和谐社会构建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归纳了目前理论界和实践工作中对民事执行权性质的不同观点,分析了民事执行权的性质问题,以求理顺执行体制,重新构建我国的民事执行机构。  相似文献   

13.
利益多元决定了体现利益评价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以权利作为保护和实现利益的惟一手段存在很大的弊端。民事利益体系中的很多利益不能通过权利的手段得到保护。利益的保护层次应该是多元的,法益也是保护利益的手段,对于其研究存在必要。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中“以人为本”就是民事诉讼要以民事当事人为中心,从人性出发,考虑当事人的特点或实际需要,尊重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把当事人作为实质的主体,尽量减少法院的干预和异化。简单的说就是以民事当事人为第一位,法官(法院)为第二位,弱化法官职权、增强当事人诉讼权利,切实使“纸面上的法”转化为“行动中的法”,保障公民的权利义务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民事公益诉讼已经在民事诉讼法第55条中确立,但是从法律条文的规定来看,其在我国的适用空间依然是非常有限的。立法者审慎的态度不断地告诉我们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依然是目前理论上和立法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通过研究发现,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需要从原告主体资格、诉讼费用、举证责任等很多问题上作出与现有规定不一致的变革。除此以外,立法者仍然需要认真对待诉权滥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私有财产的分析和批判、异化劳动理论的建构和扬弃、分工概念的使用和深化,都标志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理解的逐步深入。基于新的历史观,马克思具体区分了广义与狭义市民社会,历史地分析了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从而实现市民社会理论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17.
证人证言已成为现代各国民事诉讼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我国现行的民事证人制度,由于司法传统、诉讼模式、价值取向的选择原因, 导致证人立法内容疏漏或缺陷,造成诉讼中法官职权主义居主导地位,证人权利义务被极度忽视,从而严重制约了证人作证制度效果的发挥。一方面要对证人不履行作证义务予以法律规制,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关证人权利方面的相关立法,以完善证人权利、义务统一性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在民事责任的归属与承担方面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本准则。归责原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的,它经历了结果原则阶段、过错责任原则阶段和无过错责任原则阶段。根据不同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可以分为三类: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不履行其它民事义务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应对困扰司法界的"执行难"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要求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于2011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地方开展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山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民事执行活动监督试点工作,这既是为形成有效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打基础,做铺垫,也显示了两高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20.
检察机关民事审判监督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实践中这一方面的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检察机关民事审判监督作为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起作用。写作此文的目的,就是引起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检察机关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关注,以求不断改进和加强此项工作.推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