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印象记     
周佳 《创造》2011,(4):82-83
目睹媒体所报道日本地震、海啸灾害及引发次生灾害核电站核物质泄露所造成的损失,在深为日本民众痛楚的同时,去年造访日本的所见所闻不禁涌到心头,觉得应当将那些能够给人予有益启发的印象述之于笔端。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个千岛之国,发生地震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是,1995年1月17日出现的7.2级阪神(大阪、神户)大地震实属罕见,是日本首次发生在现代化大城市的直下型地震,具有极大的破坏力,造成的灾害在日本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一年之后的4月中旬,当人民日报访日代表团访问神户,同当地官员、居民谈起震灾时,他们似乎都有一种难以表述的心有余悸之感。据神户市政府官员介绍,去年大地震给神户市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全市约有4500多人死亡,1.4万多人受伤,有12万多栋建筑物遭到破坏和半破坏,停水、停电、停煤气,使居民生活线路断绝。高速公路被震塌,高速铁路被  相似文献   

3.
丁宇 《两岸关系》2011,(4):56-57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等强烈次生灾害。福岛县核电站受地震破坏严重,造成的核泄漏等危害至今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神经。虽然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经过了多次地震的试炼,但这次严重的地震仍然日本给人民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痛。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改善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在中国,民众缺少灾害风险意识是造成自然灾害损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自然灾害风险图成为政府进行灾害管理,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工具。日本政府已经绘制了一套完善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风险图,旨在让政府决策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大众了解所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生命财产安全损失。笔者在日本担任访问学者期间,  相似文献   

5.
董泽宇 《中国减灾》2014,(10):48-50
在上世纪木和本世纪初,日本曾发生过两次类似的强烈地震:第一次是在1995年发生的7.3级阪神大地震,造成6432人死亡,大量人员受伤,被称作是除原子弹袭击以外,20世纪日本遭遇的最大灾难;第二次是在2004年发生的6.8级新澙地震,造成38人死亡,伤亡人数不及前者的1%。虽然两者发生时间相隔不到十年,日本建筑物抗震性能与地震预警系统整体上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且两次地震对地表与建筑物的破坏力基本相当,但造成的后果相差极大。深究其中原因,主要在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实施了“成功的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  相似文献   

6.
悲情日本     
2011年3月11日,随着大地的一声怒吼,日本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震重创。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事故,令全球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已造成12468人遇难,仍有15091人下落不明。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亲人生离死别,面对灾难,日本民众和全世界都在经受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改善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在中国,民众缺少灾害风险意识是造成自然灾害损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自然灾害风险图成为政府进行灾害管理,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工具。日本政府已经绘制了一套完善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风险图,旨在让政府决策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大众了解所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生命财产安全损失。  相似文献   

8.
卞吉 《中国减灾》2008,(9):36-36
自“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救助和民间捐助.而保险理赔作用甚微且主要集中在人身意外险.如何在中国实施住宅地震保险?已逐渐引发保险业、媒体、购房者等各方的讨论,目前.全球涉及地震住宅险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日本、新西兰、土耳其、墨西哥等地,许多国家在地震保险方面有不少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9.
论新型救灾资金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其中,干旱、洪涝和地震等灾害危害最为严重。灾害每年造成全国4000多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受灾人口约3.5亿,因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左右。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影响巨大。为了帮助灾民渡过难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救灾资金进行救助。  相似文献   

10.
东日本大地震已过去一个多月,由于核危机的不确定性,让最美丽的樱花季节成为了日本最为苦痛的艰难时节。记得地震和海啸发生之初,日本民众处变不惊,秩序井然,大灾面前逃难的民众拥挤在街道人行路上鱼贯而行,自动让开汽车行道。灾变发生以后,行商坐贾也不趁机抬高物价,民众也不抢购食盐……日本国民的镇静和秩序曾经震撼和感动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城市灾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吉顺 《中国减灾》2001,11(4):56-57
城市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城市功能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事件。城市由于其人口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各类生产、生活设施的现代化及广大民众对公共设施的依赖,使城市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更为突出。一旦遭受重大灾害,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7.8级地震,顷刻之间使这座具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毁坏殆尽,死亡24.2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地震灾害频发,其中不乏多个巨灾,像中国的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等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如何准确及时地进行地震灾害早期预警、建设完备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日本政府采用的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利用电磁波与地震波、地震纵波与横波的速度差来实现地震发生后的及时预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04,(9):26-27
地震是人类凶恶的敌人,它的来临无法预知,惊天动地,给人类造成的灾难难以估量。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诠释。随着社会的进步,用科学的眼光来认知、分析、预防这种自然灾害。已成为现代人的科学武器。用地震仪测出的地震,每年全球约5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10万次,造成破坏的1000次,而7级以上,足以造成巨大灾害的有十几次,中国境内也不在少数,伴随着云南昭通地震的余音。本刊对地震灾害进行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翔 《今日浙江》2008,(3):54-55
美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高发性的国家,其所遭受的灾害主要包括江河洪水、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与强风、膨胀土、滑坡等等。由于经济的发达导致物质财富的高度集中,每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美国的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创设了一套完备的灾害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并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悲情日本     
《中国减灾》2011,(4):F0002-F0002
2011年3月11日,随着大地的一声怒吼,日本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震重创。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事故,令全球广泛关注。截止目前,已造成12468人遇难,仍有15091人下落不明。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台风、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火灾、爆炸、生产事故等意外事件每年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对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并且经常发生。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关东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前所未有,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惨痛教训,对日本防灾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防震减灾措施,使灾害影口向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8.
正1978年以来,中国重特大灾害发生频繁,灾害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发生在中国的重特大灾害足有40次以上,平均每年1—2次甚至更多;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仅国家层面启动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就有5次之多,这些灾害所具备的致灾因子超强、发生概率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严重、灾害影响范围大、灾害影响时间长等特征十分明显。对比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四川芦山地震和云南  相似文献   

19.
李忠东 《中国减灾》2010,(12):43-44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多有地震、火山和台风等灾害发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培养和增强了日本人的防灾意识。一方面注重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安全保障措施非常得力。无论对地震还是火灾,日本人都常备不懈,坚持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20.
2010年6月10日晚上的一次暴雨,让美国民众再次感受到了山洪的威力。这次灾害发生在美国阿肯色州西部沃希托国家森林公园艾伯特派克休闲区,暴雨引发的洪水袭击了公园内300多人的宿营地,导致20人死亡,多人受伤。这次局部暴雨引发的灾害,以及由其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再次警示美国洪涝灾害管理不能麻痹大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