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琳 《新民周刊》2016,(1):66-69
这些新词热词尽管在网络上大多只是"红极一时",但却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今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2015年,就这样"duang"地一声过去了。这一年中,数不胜数的新词热词、流行语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全面二孩""一带一路""互联网+""我妈是我妈""吓死宝宝了""城会玩""吃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些新词热词尽管在...  相似文献   

2.
王碧颖 《新民周刊》2015,(22):28-33
2015年的大银幕几乎要被各种机器人、机械装甲、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刷屏了。大片导演们好像说:好了,要来一场"未来风暴"——《复仇者联盟2》、《超能查派》、《机械姬》,还有《终结者》、《创:战纪》、《我,机器人》以及N部漫威系列作品正蓄势待发。人类和人工智能(AI)的关系,要么亲密如好基友,要么暴力如杀父仇,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另外一种方式的关系存在于人类和智能机器人之间呢?乐观的理性派认为人类终将和机器人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3.
千江月 《新民周刊》2015,(40):56-59
乾隆热衷于形象工程主要是在晚年,但自恋情结在他还是雍正朝的宝亲王时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乾隆帝的"朕就是这样任性",从前篇的《石渠宝笈》的编纂使用上可见一斑,但正如故宫珍宝绝不止于《石渠宝笈》所辑录,"十全老人"的骄奢如果用贬义词形容,"罄竹难书"绝不过分。但必须要承认的是,正是他的任性,才奠定了故宫真正成为博物院的物质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森鸥外译《即兴诗人》被誉为是"超过原作"的翻译。本研究通过与日本大畑末吉和中国刘季星两位译者的《即兴诗人》译本进行比较,找出了森鸥外的三大翻译策略,并通过实例,论证三大策略在森鸥外翻译中的作用及意义,指出"超过原作"翻译从表面上看是翻译策略的问题,根本上还是翻译观的问题,森鸥外对小说翻译应注重"艺术性"、"趣味性"的态度是其译作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他艺术性地、创造性地再现原作体现了一种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创意翻译"。  相似文献   

5.
阙政 《新民周刊》2015,(47):16-19
全国上下,演过"白毛女"的女演员可以说数不胜数。当年"白毛女风暴"席卷全国时,大到国有剧团,小到工宣队,歌剧、舞剧、地方戏,什么样的白毛女都有。那时候的《北风吹》,简直就像今天的《小苹果》一样,风靡大街小巷。  相似文献   

6.
张襦心 《新民周刊》2015,(47):70-71
我敢于把我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有些人他也有专业素养,熟悉这个领域,但是他不敢说出跟现行观念相抵触的观点来。 在"2015网易有态度人物盛典"起航之际,《新民周刊》特意约请了担任"名人评审"的李老师,来听听她的人间所爱与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阙政 《新民周刊》2015,(47):8-15
"白毛女"是现代中国最经典的文艺形象之一,她在中国的影响力几乎可以与"朱丽叶"在西方相提并论。但"白毛女"不是"朱丽叶",即使在凸显爱情线索的争议改编版里,喜儿与大春的爱情也不是《白毛女》这个剧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8.
手中这20分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5,(21):79-79
上海教育电视台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医学电视演讲节目《健康演说家》请我担任评委,我没多想就应承了,原因一是曾经和医学科普有缘:1986年至1994年我在医学科普杂志《康复》任职八年。二是好奇,听说参与演讲的是从全市医界遴选而出的十九名青年医生,代表上海医学界的未来和希望,平均年龄34.4岁,既有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又有90后"规培生",他们有专业、有激情、有个性、有态度,更具科学精神,有型更有腔调,我很想借此机会比较一下两代科普人,毕竟当年曾在《康复》杂志结识了许多著名的科普作家,杨秉辉、周小寒、汪宗俊、姚德鸿、姚克裘……编稿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交友的过程,后来甚至形成很深的交情。  相似文献   

9.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4):38-39
"毋庸置疑,保护母语和家乡话就像保护参天大树的树根一样,是对曾经哺育滋养我们这代人成长的城市最好的回馈。"上海人唱上海话,天经地义。"汏脚水么烧",王厂长王昊一张口,上海人就hold不住了,一个个手舞足蹈——听惯了粤语京腔,突然听到上海人搞笑《圣斗士星矢》,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心情乃为之大快。上海人唱上海话,非自王厂长...  相似文献   

10.
阙政 《新民周刊》2016,(1):62-65
一二线城市,看什么电影很重要;三线及以下城市,看电影这件事很重要。那么,一旦拉伙结伴、拖家带口了,你猜他们会去看《聂隐娘》还是《煎饼侠》呢?去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300亿"的期待,最终定格在"只差3亿"。今年,自打暑期档每天"你破亿来我也破亿"的节奏一起,400亿的呼声就不绝于耳——果然,12月6日,在距离2016年...  相似文献   

11.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15,(47):27-29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日"芭蕾外交"的一段佳话。及至近年,当上海芭蕾舞团将《简·爱》搬上英国舞台,亦有媒体称之为"芭蕾外交"。时过境迁,就历史意义来说,"芭蕾外交"无出《白毛女》之右者。  相似文献   

12.
《罗兰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是法国文学史和法国语言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在文学史上,《罗兰之歌》是欧洲中古时代英雄史诗的一部代表作,是中世纪诗歌的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13.
保罗·克劳岱(Paul Claudel,1868-1955)的创作经常因其宗教面而被拿来与自然主义作对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象征主义萌芽之际,自然主义已发展至末期。的确,两个思潮之间存在着对立,但并不表示左拉(Emile Zola,1840-1902)未对后来的克劳岱产生影响。本文将支持此一假说,并以左拉的著作《土地》(La Terre,1887)和克劳岱的剧作《少女薇奥莲》(La Jeune fille Violaine,1892)为例,力图指出两个作品之间的共通点。  相似文献   

14.
七日谈     
《新民周刊》2015,(21):12-12
壹不到监狱,不知道这种零距离的震撼。湖北十堰70多名市直单位"一把手"偕配偶走进监狱体验半天"高墙铁窗"生活。《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让警示教育有更多切身感》。贰我与其他接待员和保安都受到过口头威胁。巴黎埃菲尔铁塔的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向法新社抱怨。由于扒手实在猖獗,5月22日一批工作人员离岗避险,造成临时关停。  相似文献   

15.
一场展览引发如山如海的观展者,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大家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对文物意义的理解,这是好事。"在"《石渠宝笈》特展"开展前,于大多数人而言,故宫大抵是:朱门金殿,雕栏玉砌,庭院深深几如许。在"《石渠宝笈》特展"开展后,许多人开始发现,故宫还可是:金石珠玉,书画典籍,琳琅满目无重数。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为我们所熟识的"恋爱"一词,其实是1870年日本在翻译西方的"love"时创造出来的。虽然在近代以前的东亚社会,爱情由来已久,但是"恋爱"一词,以及它所象征的浪漫爱情却未曾存在过。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韩两国《创造季刊》和《创造》中小说的比较分析,详细地考察了两国对"恋爱"的接受以及小说中"恋爱"的表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叶少飞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16-140,157,158
1697年《大越史记全书》的完稿与刻印,标志着中兴黎朝官方史学体系的确立,官员学者继而对其改编、评论,产生了一系列史学著作,其中黎贵惇作《国史续编》,阮俨作《越史备览》,阮辉删成《国史纂要》,供教学之用。吴时仕的《越史标案》发覆最多,对越南的国家起源、自主王朝的历史以及与中国的关系重做评论,体现了"我越"的文化主体性,对《大越史记全书》原有的史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之后吴时仕之子吴时任为西山阮朝国史总裁,以《大越史记全书》为叙史主干,以家藏《越史标案》为史论主体,又综合采纳黎文休、吴士连、阮俨的史论,于1800年编成并刻印《大越史记前编》,吴时仕和阮俨的私家史学遂得居官修史书之列。《大越史记前编》是继《大越史记全书》之后,以官方力量整合既有的越史著作,重塑越南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在越南史学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1802年阮朝建立之后,鉴于黎末郑氏主政以及西山阮朝篡逆的情况,对这两个时代的史书进行清理。在前代史书基础上修成的《大越史记前编》被弃,但其部分思想观点被阮朝国史馆新修的《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所继承。关于《大越史记全书》的评论和改编,体现了越南古代史学发展的路径与思想,是越南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小说《对经唱谱》(1969)具有神话、传说、梦幻而又十分现实的斑驳色彩,引起了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广泛兴趣。它是加拿大法语作家于贝尔·阿坎继《下回分解》、《记忆中的空缺》两部长篇小说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2月16日,新华网刊文《习总书记首谈"四个全面"意味着什么》;12月17日,人民网刊文《习近平首提"四个全面"吹响治国理政"集结号"》。作为中央级新闻网站最重要的两家,新华网与人民网这前后的一问一答,已将"四个全面"上升到了治国理念当中,丰富了执政话语。与此同时,也进一步诠释了外界对习近平这一"新设计师"的...  相似文献   

20.
似是故人来     
林奕华 《新民周刊》2015,(47):76-76
《山河故人》改对了名字,它不是一部电影,是一个老朋友。这个老朋友,又不是自己选择结交的那种,比较像是"世交"。"他"存在了很久,也听闻了很多"他"的故事,然后,自己好像经过了认识"他"的人走过的道路,就看见"他"站在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