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启林 《世纪桥》2020,(4):65-68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短板和弱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吹响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号角,也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勾画了清晰的“路线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视角,探析如何推动乡村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有助于2020年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有助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乡村的具体体现。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主体悬置、资源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其根源在于,未抓住集体产权治理这个“牛鼻子”,以实现集体产权有效治理,所以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实现治理有效,还得从集体产权治理着手。为此,需要通过明晰集体产权治理的核心地位、构建“自治+多元”集体产权治理权责体系、打造乡村集体产权善治基础、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措施,为乡村治理提供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度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上下功夫、出实招。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以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有机融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衡霞 《探索》2022,(3):132-142
乡村治理体系一体化是传统乡村治理体系、基层党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体系、自治法治德治体系融合的结果,核心在于能力和资源的集成整合。彭州市宝山村和兴文县自由村基于市场逻辑、政府逻辑和多重竞争性逻辑,通过组织同构与职能重组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并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推动横向与纵向治理体系相互嵌入,促使乡村治理组织的职能属性更加清晰、权责配置更加明确、资源统筹能力更强。两个村庄治理体系一体化的路径表明,整体性治理理念同样适用于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过程,而现代化的乡村治理能力是一体化实践的基本保障,只有具备上述两个关键条件,才能在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下有效解决乡村治理人才短缺与治理结构失衡以及多个治理体系间缺乏兼容所带来的治理效能低下等问题,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走"的总体目标。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根本遵循和路径。因此,要多措并举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乡村德治建设,以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在乡村治理语境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基于对烟台市党建示范区的案例分析发现,乡镇党委通过构建区域性党建的治理结构、发展政经合一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建立党群联结的社会治理网络三个方面的党组织建设创新,从治理理念的转型、治理主体的转变和治理结构的构建三个方面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路径在于,将党组织建设作为基层党政体制与村民自治中的一种治理机制,利用党组织建设的灵活性和党员身份的复合性,通过党组织建设创新,推动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治理主体的现代化转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其特殊的组织优势,能够实现乡镇政府和村庄社会的联结,成为后税费时期“悬浮型”政权落地和推动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邓小平南方谈话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的宣言书,其蕴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潜在性思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成熟、定型的制度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基点;共产党实现内部巩固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振兴中华民族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8.
乡村数字治理是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力引擎。基于河北省139份乡村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农民群体对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较为向往,并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党建、数字村务治理、数字公共服务、数字公共安全五个方面提出了新需求。政府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农民需求,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通过强化数字党建、配套保障、数字赋能、整体性治理等路径,完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9.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路径,其以具备“软治理”属性的德治为支撑、以“硬治理”属性的法治为保障、以“软硬兼施”属性的自治为根基。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造成了乡村自治效果不佳、法治运行不畅和德治作用式微的困境,阻碍着“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基于此,应深化村民自治以夯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根基,强化乡村法治以增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抓好乡村德治以筑牢“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支撑。不断推动自治、德治与法治密切配合、互为补充,最终实现“三治”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了解和认清现实基础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完善和创新制度体系为突破、以强化和提升制度执行力为重点,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执政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已形成的和正完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1.
后税费时期,在国家权力退场和乡村社会规则弱化的背景下,作为基层民主实践的富人治村带来了村庄政治排斥和村级治理公共性弱化的后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建设和规则供给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塑造了村级民主选举的规范化、村级权力运行的标准化、村级民主监督的制度化,重构了富人治村模式下村级治理的规范性和公共性,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增进了基层民主。在乡村社会分化和治理转型过程中,国家对基层民主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和规则供给能力的增强,制度建设和规则下乡为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保障,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袁浩 《奋斗》2020,(2):80-80
宪法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土地制度、农民财产和权利保障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为“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末,农业农村部与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共同开展了“宪法进农村”主题日活动,对于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推进乡村治理,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2019年,结合村"两委"班子成员适岗能力评估,通过扎实摸排,滨州市确定了410个乡村治理能力弱化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对象,占行政村数量的10%。  相似文献   

1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了解和认清现实基础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完善和创新制度体系为突破、以强化和提升制度执行力为重点,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执政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已形成的和正完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加快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有利于推动乡村科技化发展,又有助于扎实推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诸多挑战,其主要挑战集中表现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缺乏农民的实质性参与、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效能有待提升以及乡村治理制度体系亟待健全等方面。因此,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主要在于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以及增强农民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乡村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关系国家治理全局。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乡村治理的短板(一)组织短板乡村治理普遍存在组织短板。对上,是各个职能部门,对下,是广大老百姓。涉及的具体事务包括党建、统战、民政、农业、林业、水利、城建、招商、信访、综治、计生等方方面面。乡村往往疲于应对各项事务性工作,忽略了组织建设。且相较城市,乡村年轻党员数量偏少,党员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有部分乡村甚至几年没有发展新党员,党员队伍出现老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沿海农村展开了新一轮村级治理的行政化改革,其基本取向是在乡村一级建立公共行政体系。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深刻改变了沿海农村的社会基础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乡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与治理事务性质的变革。这既导致维系村民自治制度良性运转的基础条件趋于弱化,也为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新时期的村级行政体系具有突出的公共属性,通过村级权力规范、基层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行政构筑了更加制度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强化了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塑造了村级组织的公共服务者角色。在此过程中,国家意志的贯彻能力得到强化,并以公共服务为纽带与农民建立起更稳固的公共关联,在一定程度上使基层治理迈向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袁明宝 《求实》2023,(6):79-91+109-110
行政化导向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只是在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上的行政体系建设,带来了行政替代社会、行政悬浮空转和行政消解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现代化应把重点放在行政激活社会上,通过治理资源激活群众公共参与渠道、增加治理事务并使其与群众诉求相一致、实现治理主体的有效整合与动员以及推进治理规则公共性重建,从而实现行政嵌入社会。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资源协同提升治理能力、组织协同激发多元治理主体积极性、机制协同凝聚治理共识、发展与治理互促构建治理共同体,构成了行政激活社会的具体机制,也实现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协同推进。中西部农村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不应是单纯的行政化改革,而是要通过资源输入和民主协商,实现行政对社会的激活和动员,这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髙基层治理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宁夏基层治理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工作重点和具体举措。乡村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仇叶 《求实》2023,(2):40-54+110
公共行政理论需要服务于中国的行政化改革实践。当前,村级治理的行政化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兴起,这一改革以完善基层治理体制、塑造村级组织服务者角色为目标,并伴随大量公共资源的输入,具有在基层建构公共行政的基本性质。“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基本特征,目标、权力、组织则构成了公共行政体系运行的基本要素。公共行政以公共利益的提升为根本目标,在基层则表现为满足农民的治理服务需求,并通过行政权力与基层组织的常规运转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推进国家权力公共性与治理能力的提升。维持目标系统与权力系统的权责均衡、与组织系统的机制匹配,是保证行政公共性与有效性的基本前提。这既要求国家具有服务乡村的政治理念,又依赖特定的社会基础条件,为公共行政体系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与社会结构支持。乡村社会具有区域差异的典型特征,这就决定了不能盲目进行全国性的基层公共行政体系建设,而是需要审慎考虑特定乡村的社会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