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行政审判担负着对行政职权依法监督的职责,如何有效地发挥行政审判对行政职权的监督职能作用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通过行政审判对行政职权进行"柔性"监督与"刚性"监督,才能有效地促进政府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执法为民。  相似文献   

2.
行政审判上的"无漏洞"之权利保护缘于德国,是"行政诉讼的基本规范",保障人民尽可能享有"无漏洞"之权利保护。实践中,因行政审判体制效仿民事审判体制设计,存在地方化、行政化等诸多缺失,运行欠佳。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又缩小了对公民公民权利的司法救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的大视野下,为公民在行政诉讼中提供"无漏洞"司法救济,是行政审判体制改革努力的目标。本文以"无漏洞"司法救济为视角,剖析我国行政审判体制现状症结,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3.
行政裁量基准制度作为一种创新的"行政自制规范",在我国行政执法实践中日益发展,已引起了中国行政法学理论界和司法界的共同关注。然而,在行政审判实践中,作为具有"法源"和"对象"双重属性的行政裁量基准,人民法院能否对其作为"审查对象"进行司法审查以及如何进行司法审查,已经成为困扰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司法难题。从行政审判实践出发,采取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全面分析和探讨行政裁量基准司法审查问题,并以行政裁量基准司法审查的模式构建为视野,从行政裁量基准的审查原则、程度和层次要素等方面,提出构建行政裁量基准司法审查模式的具体设想和建议,以期在现有法律框架范围内,从审判实践方面构建行政裁量基准司法审查的一套规则和程序。  相似文献   

4.
高峰岭 《山东审判》2004,20(1):13-15
人民法院的行政管理,是指为满足审判工作的需 要,人民法院及其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及其他规章 制度,对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进行的管理。其中心任务 是保障审判工作的顺利完成和审判职能的充分发挥。 法院行政管理的内容面广量大,既有涉及法院自身的 内部性工作,又有涉及与其他人民法院之间、与外单位 之间的外部性工作;既有涉及人的工作,又有涉及财、 物的工作。同时,影响人民法院行政管理开展与发展的 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只有 深刻理解人民法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这些特点,并随着客 观形势、审判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行 政管理工作的方向及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人民法院的 行政管理水平,推动人民法院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房产纠纷行政与民事诉讼交叉案件的审判存在很大缺陷,不仅诉讼时间冗长,且难以正确处理二者之间关系,不能有效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应当在《物权法》立法精神和原则的指导下,以行政与民事程序"二审合一"审判模式一并审理解决行政与民事关联诉讼的难题,重构房产纠纷行政与民事交叉诉讼的审判对策。  相似文献   

6.
《山东审判》2013,(4):33-36
为深入研讨当前行政审判工作中的疑难法律问题,进一步提升行政审判法官的法律适用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推动我省行政审判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省法院行政庭于2013年6月6日在龙口市举办了"全省法院行政审判疑难法律问题论坛"。本次论坛选定了三个专题,即开发区管委会及其职能部门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问题、工商登记行政案件的合法性审查与裁判问题、行政强制案件审理中的疑难问题。参加论坛的法官积极讨论,开阔了思路,澄清了模糊认识,并针对部分问题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7.
在第五次全国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和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常务副院长曹建明对行政审判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五行"会议精神,会后本刊对最高人民法院主管行政审判工作的奚晓明副院长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8.
行政审判的个案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和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司法绩效的评价,如何准确运用人民法院行政审判的职能作用、以个案的公正高效来推动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进程,是人民法院面临的现实课题。审判实践中,沿河县人民法院结合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水平、公民的法律意识等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严防细查、审防并重,强化庭审功能,注重庭审质量,兼顾审判效率,确保案件质量"的工作思路,有效化解了大量的行政争议,促进了官民和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9.
行政审判中司法机关"参照"规章,一般被理解为行政审判中司法机关可以适用规章,也可以不适用规章.笔者认为"参照"应该理解为司法权选择适用规范性文件及条文这一司法权内在机理之外的二次选择,即需要从司法审查、行政法治、行政相对人权利保护等角度出发,再次对规章进行取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民意、媒体对司法审判和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的影响日益深刻,甚至被冠以"网络审判""媒体审判"之名。正常的司法、行政活动为何因民意、媒体而摇摆。本文从司法、行政活动的瑕疵、信息公开、司法独立与人民监督等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月22日,山西省在太原市召开了"全省探索化解行政争议新机制经验交流会",会议对15个全省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和26名全省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站在领奖台上,永济市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周继军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2.
一、现行行政审判方式的弊端行政审判的中心内容是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由于现行行政审判方式存在多种弊端,它已不适应行政审判的要求。脱胎于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现行行政审判方式,继承了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种种弊端,集中在一点,就是诉讼中原告、被告、  相似文献   

13.
一!免去李国光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职务"二!免去祝铭山的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职务"三!免去黄松有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职务"四!免去江必新的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职务"五!免去刘会生!张章#女$!岳志强的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六!任命王秀红#女$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行政审判庭庭长"七!任命孙华璞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八!任命杜万华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九!任命刘新魁!杨世伟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名单…  相似文献   

14.
高海瑞  郭峥 《法制与社会》2012,(11):139-140
本文尝试从政治学视角出发,在对当前行政审判"白皮书"的政治沟通功能的理论基础及政治沟通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分析基础上,结合政治沟通机制的特点和"机制"的概念,从机制的理念要素、制度要素和行为要素三个层面提出构建行政审判"白皮书"政治沟通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北方法学》2019,(1):140-149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行政审判机构,北洋政府平政院在制度设计上既移植德、日行政审判体制,又遗存传统"民告官"救济途径。进一步以《平政院裁决录存》为基本素材考察民初行政审判实践,可以发现,平政院裁决书和原被告诉辩书中随处可见尊卑森严的行文用语;原告不服官署处分维护自身权益,需要经过逐级申控的诉愿程序;被告官署和平政院在处理纠纷之际,时常流露贱讼轻诉的诉讼心态;平政院为实现协和官民的治理目标,常常采用恩威并施的处理策略。这些方面构成了民初行政审判实践中的"民告官"底色,并与民初平政院制度设计上的"民告官"遗存一道,凸显了包括平政院法政人在内的民初法政精英整合治理资源、因应时代变革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现行经济体制的实际状况对行政审判的制约和影响。行政法治的现状对行政审判的制约和影响。立法理论准备不足及法律规范的不完善,操作难度较大等因素,对行政审判的制约和影响。法院整体审判机制不完善对行政审判的制约和影响。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现实心理障碍等因素对行政审判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当前的行政审判中普遍存在着预备庭。为数不少人民法院在正式庭审前采取开"预备庭"的方式来进行庭前准备工作。本文拟对预备庭进行分析研究,介绍其运行方式,探索其对行政审判的积极促进作用及存在的相应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7年3月27-28日,第五次全国行政审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总结2000年以来全国行政审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分析当前行政审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行政审判工作做出新部署,充分发挥行政审判的职能作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司法环境,是行政审判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2003年以来,江苏省各级法院抓住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机遇,在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工作中,摸索、总结出一套"不断拓展审判职能、积极服务法治建设、有效优化司法环境"的审判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江苏模式",在整体上实现了"拓展——服务——优化"的良性循环,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和谐江苏,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20.
考量行政诉讼级别管辖法律制度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是该制度是否有助于、至少是无损于与行政诉讼目的的实现;我国"行政审判公正"之行政诉讼目的是具有正当性的;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设置有碍于行政审判实体公正、有损于行政审判程序公正、无助于行政裁判的有效率性,无法达致正当性之行政诉讼目的;设计了利于正当性行政诉讼目的实现的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