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敏 《党政论坛》2006,(10):38-40
中国古先贤老子,其代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故“道德经”。“道经”讲的是宇宙观,“德经”讲的是道德观。老子认为“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为官从政的领导者要顺乎天道,要修养道德,特别要有“上善若水”的境界。上善即最善,指最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2.
自古谓千金易得,人才难求。识别并求得自己所希冀的人才,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而言,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群书治要》一书的得人之道可以概括为以善感人、以礼敬人、以富安人、以公待人、以诚动人、以德教人、以道成人等七个方面。这为我们在得人方面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方法和原则,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3.
于洋 《学理论》2009,(8):17-18
老子之“德”是法自然之“道”的具体体现,是以律己、谦恭和贵柔为主要内容的。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过度追求物欲的满足,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内心冲突不断加剧,人们的精神家园匮乏。所以,重新审视老子“德”的当代价值,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化解人们的精神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蕴涵 《学理论》2008,(17):87-87
读书养德:一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怡情益德。古言道:“不读圣人书,难有圣人德。”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使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读蕴藏着先进思想、优秀品质、浩然正气的先进人物传记,激励着我,充实自己的人生;读书使我心地思善、为善,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3)
诚是周敦颐《通书》中的核心观念。从天道层面讲,诚是天道本质、圣人本有。从人道层面讲,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天道之赋予人而成为人道之德性。周子认为,只要一日而决,果敢决断于外,坚守深藏于内,就能贯通天道与人道。周敦颐通过对"诚"这一观念分天道与人道进行阐发和论证,贯通了天道和人道,使天道落实到了人道的心性本体之上,同时也使人道有了天道这一本体论的依归。周子以诚为中心建立了他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为儒学在宋明时期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全 面贯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是依法治“官”。干部道德失范是堕落腐败的前奏。被人称之为“道德的沙尘暴”的某些干部道德失范的问题 ,已到了非抓不可的程度。我们不仅要在依法治“官”方面花大力气 ,还应该在以德治“官”方面下大工夫 ,唯有双管其下 ,才能取得成效。一道德是内在的“自律” ,法律是外在的“他律”。对于制约干部的行为来讲 ,道德主“内” ,法律主“外” ;对于抑制干部的犯罪来说 ,道德治“本” ,法律治“标” ;道德“扬善抑恶” ,法律“惩恶扬善”。加强干部队伍道德建设最可靠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行…  相似文献   

7.
当前 ,在实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中 ,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治党”。“以德治党”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是对执政党的客观要求 ,是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打造信用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造信用企业,这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以德取胜”、“诚信为本”,企业应把道德建设放在办好企业的第一位。以德兴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诚”与“信”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凡事以人为本,人又以什么为本呢?我认为,为人、立业、处世,都要“以善为本”。唯有此,方得和谐发展。鉴于这样的认识,建桥以“感恩、回报、爱心、责任”为自己的企业文化。一、建桥文化融入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建桥学院、建桥集团建立至今仅有六年,应该说刚处于成长初期,如果说它有一个健康开局的话,首先应该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上海的大好环境;其次,则是发挥了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还有,就是建桥始终坚持了以善为本、和谐发展的立业宗旨与“感恩、回报、爱心、责任”的核心理念。建桥事业自诞生第一天起,就深深打上“桥”文化的烙印。这种充满中国传统人文气息的文化血液,时时滋养着建桥事业焕发出青春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航)自1992年组建以来,就将“创建一种文化”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之一,企业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职工教育的重要内容。几年来,海航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加快了企业发展的步伐,成为中国骨干航空公司之一。海航文化的主要内涵包括: 企业宗旨:追求事业成功,为达到“至诚、至善、至精、至美”而努力奋斗。至诚:对人对事以诚相待,反映出员工一流的作风,以“诚”成就万德,实际上也是为人之道,做人做事的风格;至善:好的出发点和正确的做…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生态伦理学必须和应当“以人为本”而不能“以自然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象性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所谓“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上是指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其基本精神不可超越。  相似文献   

12.
白利军 《学理论》2010,(19):267-268
苏格拉底和王阳明都持“知行合一”的观点。苏格拉底的理论出发点是“没有人愿意有意做恶”,王阳明理论的出发点是人先天具有良知。苏格拉底理论强调“知善”的重要性,王阳明理论强调“行善”的重要性。苏格拉底的理论归宿是善,王阳明的理论归宿是“致良知”。他们的理论启发思政工作者对教育对象尊重且信任、重知又重行。  相似文献   

13.
按 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推进“以德治国”进程 ,关键在加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重中之重在于为官之德。而以德立身、以德励志、以德谋政、以德律行 ,就是一个领导干部躬身力行江总书记“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以德立身 ,不断增强人格魅力国无德不强 ,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讲人品 ,为官得有官德。不论为官还是做人 ,都应以德立身 ,诚实守信 ,不搞双重标准 ,切实做到“三个一样” ,人品与官德才能熔为一炉 ,成为人格力量 ,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一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就旗…  相似文献   

14.
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强调应遵循“人是目的”的伦理要求,将自我对功利的追求与他人对功利的追求相统一,反对以个人的功利作为道德的基础。其二,指出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至善的人生是道德与幸福统一的人生。其三,为了实现“人是目的”的伦理要求,提出要履行职责,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提出并论证灵魂不休、上帝存在的假设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四端之性内具于人。他认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需进行自我内省,让人的"善的萌芽"自内而发,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尽心"、"养性"、"思诚"的功夫,反求诸己,终成善人。荀子主性恶,否定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主张通过教化,化性起伪,积伪成善,以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孟荀在向善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论人性的目的,都是想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6.
杨云鹏 《学理论》2010,(27):51-52
儒学的价值取向是道德追求,儒家所追求的道德是禀受"天命"而立于"人性"的善德,这种禀于天而立于人的善德统一了天和人,奠定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要以德服人     
常言道:要以理服人,笔者以为,更要“以德服人”,这并非对以理服人的否定或取代,只是想让“服人”的人多讲点德,多有点德,不要空讲理,蛮讲理罢了。德,指德行、品质和德政;理,便是大道理。一个人,尤其是“公仆”者,无德硬讲理,理也黯然失色,人们心不服,口也不服。只有德正,人们才口服心服。如今.“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还真不少。有些人尤其是些“公仆”们,公开场合,小道理大道理该怎么讲怎么讲,讲得头头是道;私下场合,五事缺德事贪赃枉法的事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干得触目惊心。古人曰:“德,国家之基也”,“德惟…  相似文献   

18.
周勇 《行政论坛》2005,(2):52-54
道德是可以教的,社会教化是可能的,道德因素式微不等于道德教育无力。道德教育是培养善的人格和追求善的治理的重要途径。对于把伦理学界定为一门制度设计的科学、把公共管理制度建设及其目标即“德”制作为获得治理秩序(伦理秩序)的阿基米德点的想法,要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周文清 《学理论》2009,(5):82-82
德是为人之道,立身之本,是一个干部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原则和重要标尺。如何发现领导干部德的情况,考察领导干部德的情况,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对“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内涵进行剖析,有助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工作理念的认识深化和具体落实。本文认为,“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包含“以学生的需求为本、以学生的素质为本、以学生的能力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四个方面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发挥服务、引导、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