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绝对化的经济理性导致对自然环境的损害经济理性是近代经济学鼻祖英国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斯密凭着自己对人性的观察,认为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经济人",都有理性的利己之心,主观上的利己心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展开竞争,客  相似文献   

2.
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经济活动可以“无为可治”,政府不应干预经济活动,原因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动精细地调节着经济活动。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神奇的市场调节力量。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当·斯密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比喻指导人类行为的人性本能.人类的行动受到"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得到来自合理目标的激励引导,进而建立在本能基础上的人类活动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延伸和误用,斯密 "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已被淡化和曲解.人们普遍误以为斯密无条件地认可自由市场和自私的个人主义.在分析研究原著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作者在本文中对"看不见的手"这一斯密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理论阐释和观点厘清,对"看不见的手"从经济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对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假设,并成为西方经济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基础.这个假设自18世纪末期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说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说,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围绕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说而展开的.对"经济人"思想的探析,证明斯密无愧为经济科学的伟大奠基者.  相似文献   

5.
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的经典理论验证了所有西方工业化国家市场经济的成功,可见"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价值毋庸质疑.尽管如此,中国的市场经济的转型使我们花去了太多的时间,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还要花多少时间和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很好地理解"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6.
据9月21日的《文摘报》报道:温家宝总理曾五次推荐亚当.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他说:"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  相似文献   

7.
过去,多数人只重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第一种调节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第二种调节。殊不知,在经济生活中还有第三种调节:道德调节。在漫长的没有市场、没有政府的人类社会中,人类靠什么去调节经济行为?靠的是道德力量的调节。即或在现在,当市场力量鞭长莫及、政府力量有限时,当地人类(人群)也进行经济活动,生存下来,这也是靠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周世竹 《求实》2004,(8):43-45
协调经济合理性与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是经济伦理研究的核心问题 ,它暗示着现代人类经济生活与道德生活之间的内在博弈 ,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深刻悖论。本文将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利己动机作为既定的前提 ,分析市场经济中经济人“利己动机”与道德人“成德基础”的现实 ,探讨经济主体利己动机的道德正当性限度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无形的手”的思想为代表的自由主义 (特别是经济自由主义 )似乎成为一种时尚。然而 ,究竟何为“无形的手” ?“无形的手”又有什么具体的内涵和作用 ?“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又有何种关系 ?不少人对此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 ,本文拟对此作一解答。众所周知 ,“无形的手”(aninvisiblehand) ,即“一只看不见的手” ,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名论断。其实 ,斯密以前的思想家就提及了“无形的手”。重农主义者提出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自然秩序的力量”、“自然的社会力量” ;重商主义则…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光靠市场自身不行,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用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存在政府失灵.在转轨时期的经济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几乎是一个伴生的现象.同时还存在严重的契约失灵.要解决那些市场和政府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必须在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之外,建立和完善社会协调"第三只手"即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公共道德协调机制.只有当社会协调与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同时并用、相互配合、各司其责并充分发挥作用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会健康、高效、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使政府不再成为对经济活动实行调节的唯一力量,作为“第二种力量”主体的市场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功能得到肯定,其调节范围正日益扩大,作用不断加强。在政府与市场这两种调节力量开始相互配合、日趋成熟地发挥着调节功能时,我们必须重视“第三种力量”——道德力量对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特有价值。一方面,无论是政府力量,还是市场力量,都难以孤立地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往往需要同道德力量结合起来,使调节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另一方面,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些政府力量、市场力量…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济人"假设是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其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当前,要实现经济主体由纯粹"经济人"向"道德经济人"的转化和升华,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互利主义精神,还要进行包括制度和道德等方面的规则建设,更需要经济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3.
所谓现代"经济人"即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理性审视现代"经济人":对企业领导者和高层管理人员要建立制度化约束体系;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官员也要加以强力约束;要促进作为"经济人"企业家阶层的产生与发展;从现代"经济人"视角审视企业信用等.对"潜行私有化"的批判也应上升到科学理性的高度.中国经济学要繁荣,迫切需要理性批判之繁荣.  相似文献   

14.
实现"六城联动"发展格局态势,对长春市金融业改革创新提出了重大现实课题.长春市在推动金融行业与"六城联动"协调发展上应做到"一张一弛",既要用好"看得见的手",优化金融体制,强化供给侧改革;也要用好"看不见的手",为激发市场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奠定政策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二百多年前,亚当·斯密提出了利己的、理性的“经济人”假定基本思想,建立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半个世纪以后,约翰·穆勒概括出“经济人”概念,并丰富了它的内涵。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效用最大化”和“完全理性”发展了“经济人”假定,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从追求目标、理性、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运用等方面对“经济人”假定作了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发展,带来了经济学的繁荣。“经济人”假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局限性,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道德经济人”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是以“经济人”理性为基础。以道德理性为最终目标的“道德经济人”理性。“道德经济人”理性是道德理性的初级阶段。社会转型期.过分张扬“经济人”理性必会加剧道德危机,而过分主张道德理性却又曲高和寡,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条在“经济人”理性的基础上。将道德理性从应然转变为实然的途径,这条途径就是倡导“道德经济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变为公民内在自律、自觉的道德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詹国枢 《奋斗》2007,(9):58-58
“看不见的手”这个词儿.是由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市场经济?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完全放任自流的经济,就是国家和政府什么都不管,下面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一切听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由经济,这就步入了理论上的误区。其实,这是停留在半个多世纪前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上。在凯恩斯以前的西方经济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古典经济学,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认为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  相似文献   

19.
同情并非仅仅是对人们不幸的处境表达怜悯和关怀,其表达的是一种普遍性的情感反应。亚当·斯密认为自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但同情为自爱增添了人性的光辉,同情衍生出的正义是在尊重自爱本性的基础上,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道德准则。然而斯密以同情构筑的道德大厦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4,(1)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强调道德的约束作用,在"利己"的同时,要更多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才能保证市场合理有序地运行。同样,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学会合作很重要,合作才能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