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城市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智慧交通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车联网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实例化,因而也遵循物联网架构,其应用系统包含前端的感知层,中间传输层及到后端应用层。车联网应用城市交通建设也带动地方信息服务、设备制造、核心芯片技术产业的长足发展,可以通过试点、标准化和规模推广的路子推动车联网技术的产业化。物联网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将各核心交通元素"联"通,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以及各交通  相似文献   

2.
于锋杰 《刑警与科技》2013,(Z1):110-113
<正>智能交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政府、安防厂家的共同努力。智能交通与车联网概念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到2011年物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国内安防行业也跟随这全球的技术旋风经历着影响深远的变革。作为安防行业最重要的分支,智能交通系统在物联网背景下,新概念层出不穷,车联网是目前吵得最火热的名词。安防交通圈里不同的厂家,对车联网的理解是不一样的:RFID生产厂家认为车联网就是为每一  相似文献   

3.
贺小花 《刑警与科技》2013,(Z1):104-109
<正>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汽车领域的一个细分应用,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向业务实质和纵深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未来信息通信、环保、节能、安全等发展的融合性技术,是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4.
订阅表     
正《中国公共安全》杂志创刊于1993年,国家一级科技月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安防行业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媒体,国内刊号CN44-1499/N、国际刊号ISSN 1672-2396。《中国公共安全》运用跨媒体优势平台,以专业视角深入剖析安防/智能交通市场发展趋势,深度挖掘安防/智能交通企业综合价值,通过清晰的推广导向引领技术发展。2016年,重点关注智慧城市、智能高清监控、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安防、民用安防、智能交通、车联网,我们始终走在市场前沿。经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中国公共安  相似文献   

5.
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中国智能建筑和智慧城市建设都将获得长足发展。信息惠民、智慧交通、平安社区都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欣欣向荣,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深度与广度。车联网正在从蓝图变成现实,而作为车联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智慧停车场将突显其更高的价值。更方便、更人性化、更高价值互联网以及IOT(物联网技术)为安防行业带来  相似文献   

6.
正简单地讲,车联网等于智慧交通加上物联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网络,必须靠技术推动其逐步形成。2016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来车联网技术又有哪些进展?技术自身发展的惯性,加上政策和投资的推动,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从通信标准到辅助驾驶,再到智慧门锁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前不久,深圳市沃达孚科技有限公司斩获"2018第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建设推荐品牌",该评选是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指导,中国公共安全杂志社、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主办的。物联网兴起的大趋势下,以车联网为标志的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的关键部分,其中位置服务又是车联网的基础。沃达孚作为一站式位置服务提供商,致力于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在互联网+带动下,车联网快速来到我们身边。真正的车联网应该是多个信息系统一体化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信息是互通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联网。它是是将汽车作为信息网络中的节点,通过无线通信等手段实现人、车、路及环境的协同交互,实现智能交通。以此,记者最先接触的车联网产品OBD,就在市场校验中,逐渐淘汰,淡出我们的视线。几家欢乐几家愁,车联网在2016年将彻底爆发。因为之前困扰车联网的三大问题主导缺失、技术  相似文献   

9.
依据国家交通建设总体发展战略部署,通过系统研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技术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深入应用,科学制定互联网+背景下智慧交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框架体系,全面把握未来我国智慧交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对于提升我国智慧交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借助无线通信和GPS卫星导航技术,通过车载设备、呼叫中心、手机客户端、PC客户端等多种服务界面给车辆驾乘人员、车辆运营企业、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导航、安全、信息、娱乐、监控等多种服务,而实现更智能、安全的驾驶。车联网的核心技术包括物理感知,网络互联和智能处理,通过各类传感器技术收集自身状态和环境信息,然后通过通信技术将信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联网产业链不断扩展和延伸。车联网与无人驾驶技术交互发展,互为促进。车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新纪元——无人驾驶时代。这个看似高大上的产业,其实充满了机会,无论是车联网还是无人驾驶,中小企业都大有作为。互联网改变了世界、随着以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各种先进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年联网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交通路况、地理位置、汽车行驶等各种年辆交通信息整合在一张电子地图上,在这张功能强大电子地图的指引下,驾驶和出行变得越来越快捷、安全和轻松。尽  相似文献   

12.
正车联网必然是要覆盖公交服务领域,在车联网与公交信息化融合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智能技术配套与运营服务管理、信息数据共享与工作协同体制、公交公益属性与市场商业模式等的创新发展,将成为未来三到五年智能交通产业的主要课题。车联网中的通信包括人、车、路以及交通指挥中心之间的通信。人车通信可以通过语音、视频、图像和文字等交互手段实现,是人与车联网之间的主要信息交互接口。  相似文献   

13.
<正>车联网的兴起,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车联网及其衍生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在我国发展车联网,前景非常广阔。据统计,交通安全、交通堵塞及环境污染是困扰当今交通领域的三大难题,尤其以交通安全问题最为严重。采用智能交通技术后,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可减少30%以上,并能提高交通工具的  相似文献   

14.
正车联网的实现将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变,同时也将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道路将不再拥堵、交通事故鲜有发生、城市空气质量提高,这些都将不再是梦。尽管目前已有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车联网发展的要求,国内外的业界和学界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使车联网的功能逐渐加强和完善。车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在车联网领域,中国起步较晚。国内车联网可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治理城市交通管理,运用高科技来发展交通运输系统;90年代,一些高校和交通  相似文献   

15.
正车联网与汽车、电子、多媒体、移动互联网、无线通讯、大数据、云计算、保险甚至金融都高度相关,是典型的跨界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无线通讯——围绕这三个关键词,车联网生态也可以变得简单。大道至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直达本质,考验的不只是对企业与行业的洞察力。大数据由汽车组成的数据互动网络构成了车联网。车联网生态是一个有机体,大数据筑成它的血与肉。让很多汽车接入一个开放的网络,并自由交换交通、天气、路况、行人、周边、停车、事故等信息,并提供实时的信息互动、支付、统筹……可以想象,车  相似文献   

16.
正纵观整个市场,即将到来的车联网时代势必给我们行业带来无数新的商业机会。作为物联网在汽车行业的重要应用,车联网逐渐成为汽车信息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用车的生产资料属性,决定了其使用者对信息和物流的要求很高。而车联网在商用车的远程管理和调配方面,具有提高使用效率、节约成本等优点,这使得车联网在商用车上的应用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车联网概念被企业爆炒,但真正具有车联  相似文献   

17.
<正>近两年,安防产业的发展与物联网紧密融合,加上大数据和云平台的推动,物联网安防更加走向智能化、民用化。本期栏目邀请到安防行业的资深专业人士,共同探讨物联网安防的发展变化。本期嘉宾:深圳市大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承富福建创高安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产品总监李晨深圳市佳信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强深圳市宏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车联网事业部COO祝曙光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无论是针对城市安全的智能安防,还是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已经成为实现产业领域以及智慧城市各个领域的全面感知、泛在互联与融合应用的最佳途径,这也表明人工智能与各个产业的融合需要以物联网为大数据来源基础。在经历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两次洗礼,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同样,生态在物联网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也一定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汽车电子标识、车联网、无人驾驶等技术发展迅猛,智能交通领域的"黑科技"令人目眩。无论是ETC、汽车电子标识还是车联网、无人驾驶,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交通管理和出行方式,从而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RFID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不断加速,融合与迭代速度也明显加快。在交通领域,近年有两项技术可谓并驾齐驱:一个是ETC,一个是汽车电子标识(俗称"电子车牌)。ETC相对发展较早,汽车电子标识相对要晚一  相似文献   

20.
自2009年以来,物联网、泛在网、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全球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以及几乎所有产业界和学术界极大的重视。在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转型、信息通信技术向各行业应用的纵深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联网技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调节资源配置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