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莫翔 《探索》2011,(2):159-164
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不能突破的制度边界,制度边界的确立,既确定了中国改革的方向,也形成了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原体制资源的保护线;通过在中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中国经济改革建立了社会稳定与安全的防线;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说取得了成就,其实质在于作为个人、家庭和企业的"经济人"有了最基本的经济自由;迟滞的政治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难题所在;在社会全面转型趋势中的中国改革,却面临着改革的选择——"改革"与"变革"。  相似文献   

2.
梳理四十年来的安徽农村改革,安徽农村改革遵循以下逻辑的和历史的演进路径:一是"大包干"创建了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巩固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三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四是农村"三变"改革完善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最后,依据安徽农村改革逻辑的和历史的演进路径,提出下一步安徽农村改革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3.
个性话     
《当代贵州》2010,(20):8-8
<正>过去30年,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勇于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率先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有勇气、有智慧地推进改革事业,在全市进一步形成"人人思改革、人人参与改革、人人拥护改革"的良好氛围,努力为全国的改革闯"盲区"、破"难区"、趟"雷区"。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一总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为什么要改革"、"当今我国改革有什么新的历史特点"、"改革什么"、"怎样改革"、"改革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即:改革开放的统领地位和作用以及改革就是解决问题的本质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深水攻坚涉险滩是今天我国改革最大的历史特点;改革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发展和稳定问题,要破除影响发展和稳定的障碍,集中解决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问题;要通过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确定改革的科学方法论,明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举措来全面深化改革;最终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上述这些重大问题,在理论上具有重大创新,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聚焦点。  相似文献   

5.
规范与改革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是我国新阶段反腐倡廉的一项长期任务.在"共克时艰"的非常时期,领导干部职务消费问题再一次凸显出来.法律权威和法治精神不足,体制性突破和创新不足,综合性、配套性和联动性不足,动力和压力不足等,是以往在规范与改革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规范和改革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要努力做到规范与改革并行,重在改革;将规范与改革置于推进和深化我国政治改革大环境;将防止职务消费的腐败问题明确纳入整个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之中;将规范和改革职务消费、惩治职务消费腐败和犯罪纳入法治的轨道;将纪委牵头的党政部门自主式规范与改革,转变到纪委牵头促进人大来担当规范与改革的主角;适时总结经验,推动自上而下的更大范围、更大力度的改革;取消"实物化",将"货币化"、"薪酬化"作为改革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社会上形成了一些认识误区。为了打赢改革的"攻坚战",必须坚持改革信心不动摇,消除改革失效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消除改革"补课"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消除改革主体政府论、精英论;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不动摇,消除改革重点偏移论;坚持改革为了人民利益,消除改革唯经济发展论。  相似文献   

7.
<正>安阳市在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围绕行政审批改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专题大力开展改革宣传,既保证了群众对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又促进了政府权力阳光运行,使便民惠民举措家喻户晓,赢得了社会各界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一、围绕"是什么"开展宣传,让群众了解改革让群众知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什么,是引起群众关注改革,进而理解和支持改革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说,过去的基层改革允许"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的改革更多带着"导航勘探"的特点。改革者要保持"闯"的劲儿,但也要尽量避免妄动。盘根错节的关系、错综复杂的利益,持续变化的外部环境、不断提高的内在要求,给基层改革者带来不小压力。如果说,过去的改革带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烙印,也会有"率先试点"的政策优势,那么今天的改革更像是"配备导航的勘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围绕"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改革思想。2003年以来,关于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关于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想体系的构成、具体内容、特点、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以及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比较研究。研究工作的不足体现为:笼统研究过多,具体研究较少;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成果少;基础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的成果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改革思想发展史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对邓小平改革战略思维的研究;进一步提炼"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论的当代价值;进一步阐发邓小平"杀开一条血路"的改革创新思想;进一步探讨邓小平人格风范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和弘扬邓小平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的春天,是改革的春天。改革,是今年春天的一大"热词":"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改革、聚焦改革,全党、全民思考改革、推动改革、实践改革……改革,已经成为全社会上上下下的广泛共识,已是人心所向、民意所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的改革步子迈得怎样,对起好步、开好局意义重大。要在开局之年大有作为,全省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与深刻内涵,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积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把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公车必须改革,这是全社会上上下下多年来的共识。但笔者以为,公车改革既是一个"经济命题",也是一个"制度和价值命题"。改革的意义不仅要讲"小道理",算经济账;而且要讲"大道理",算政治账,要从反特权腐败、树立公仆形象、凝聚民心的政治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12.
"改革"内涵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互动中演进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改革"和"开放"整合为"改革开放",在党和国家政策与制度层面得到确认。随着实践的发展,"改革"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相继经历了从"全面改革"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演进过程。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是以"改革"概念变革为先导;另一方面,社会变革也必然引起"改革"概念本身的巨大变化。"改革"内涵的演进既是对社会历史现实语言的反映,可以充当认知社会结构变化的"指示器",也参与了对社会的建构和影响,成为历史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3.
钟君 《前线》2014,(8):14-16
<正>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的"内轮差"效应凸显。当前,唯有不断深化改革,加大社会建设投入,推进社保就业、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均等化,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和要求相适应,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改革"内轮差"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好地防范社会风险。改革"内轮差"效应"内轮差"是指车辆转弯时内前轮转弯半径与内后轮转弯半径之差。由于"内轮差"的存在,车辆转弯时,前、后车轮的运动轨迹不重合。在行车中如果只注意前轮能够通过而忘记内轮差,就可能造成后内轮驶出路面或与其他物体碰撞的事故。所谓改革的"内轮差"就是指经济改革与社会改革不同步,社会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关于"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思想,确定了时代的两大主题改革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这对构建法治意识形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如果在"于法有据"之法问题上,或者说改革的合法性问题上出现错误的理解,也会对正在推进的法治与改革事业造成伤害。由于"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是涉及改革方向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从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观背景中理解深化改革的合法性,而不能把改革"于法有据"之法简单地理解为制定法;要准确理解改革的法之依据,首先要求我们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到根据法律进行思考,应该把法之范围确定为法律渊源系统;在构成法律的法源形式中去寻找发现可能用于改革的法律;同时还需要根据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律方法进行充分的论证;最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法治与改革关系之中运用法治方式来确定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之法。  相似文献   

15.
<正>一年消耗4000亿元,三分之二被私用,"车轮上的腐败"备受诟病。取消公车,公务交通货币化,让公务车真正姓"公"……各地各部门在争议中试水公车改革。如何破解公车改革的阻力,走出公车改革、受挫,再改革、再受挫的怪圈,这已经成为公车  相似文献   

16.
<正>从"取消公车"的呼声,"特权赎买"的追问,到"变相补贴"的质疑,再到GPS定位的监控,部分省份的部分县市先后试水公车改革,重拳整治公车腐败,但透过各省改革成效可以看出,我国公车改革仍有空间。广东"科技盯梢"还需"群众盯梢"广州利用科技手段,给全市党政机关8491台公车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和用车人  相似文献   

17.
改革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关涉改革方向和人们对改革的信念的重大问题。改革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制度完善"和"生产力解放"行为,而是二者之间的历史的辩证互动;不是历史观意义上的创造新制度的社会革命,而是针对体制问题的社会改良;不是向自由资本和福利资本的"演变",而是有大历史眼光的自觉的"以退为进"的战略策略。只有搞清这相互联系的三个问题,才能在改革本质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和昂扬斗志,而不为极端悲观主义和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思潮所蒙蔽。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7,(10)
<正>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改革,一直在路上。"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这12个字是对十八大以来改革进程的高度概括。推进: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履新总书记不到一个月,就前往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广东考察,明确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他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为指导,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新形式,但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理论准备的不足,各级政府在原有公共服务实践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的公共服务"创举",有的不仅未解决反而更加暴露出公共服务缺位、错位、越位问题,有的甚至因改革的曲折性,借"反思改革"的名义"穿新鞋走旧路",公共服务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反思的现象:公共服务等于"无限"服务;公共服务等于"免费"服务;公共服务等于"豪华"服务;公共服务等于"拔尖"服务;公共服务等于"政府"服务;公共服务等于"顾客"服务;公共服务等于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等于"下放"服务等等.本文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认识误区,以期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当代中国公共服务改革方向、策略、行动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十三五"规划指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维度,即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理论维度来讲,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里根经济学",而应该体现出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自主性;历史维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征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各次改革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现实维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了"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引领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