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影响老区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实现的因素主是:小农经济意识强、农村家庭生产经营成本上涨、农户分散经营、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等。促进农民实现收入倍增目标,应摆脱小农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完善工农业产品价格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强化农民创收增收本领。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报》刊登彭广荣的文章说,回顾总结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用"解放思想无止境"的观点,有这样几种情况值得重视:第一,已经解放过的"思想",有些解放得还"不够"。很多地方都把克服小农经济意识,作为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意识中解放出  相似文献   

3.
一、目前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1、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意识是人们心理层面的东西。政治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通过左右政治主体的行为,来影响社会的政治面貌,促进和制约政治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持续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国家,始终维持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以及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靖州县委学习中心组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落实“先导工程”和“先锋工程”,促进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头等大事来抓。其主要做法是:1、把理论学习的着眼点放在破除“山沟”意识上,塑造开放的靖州形象。长期以来,靖州处于一种半封闭发展的状态,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针对这一问题,县委中心组把理论学习的着眼点放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一是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领导班子头脑摆在首位,在掌握破除“山沟”意识的理论武器上下功夫。二是走出家门学,跳出靖州看靖州,增强根除“山…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我国小农经济不可逆转的基本国情出发,就建国以来小农经济的整合对土地集中规模经营过度依赖的理论误区和制度根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依靠土地集中的农业规模经营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符合我国国情,必须进行小农经济整合路径与制度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以知识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为主导带动社会发展的经济,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形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是工业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知识的生产活动具有突出的继承性、创新性特征和要求,人的智能和既有知识是其不可或缺的两大资源。没有丰富文献资源的“知识经济”是不可思议的。毫无疑问,文献资源建设既是“科教兴国”大业的基础建设,也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建设。由于小农经济传统意识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图书———情报系统及其文献资源的结构分布不尽合理,条块分割,过度分散,…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一中全会上指出:“精神状态很重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讲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总书记的这个要求,对于我们贵州有很强的针对性。应当肯定,近些年来,全省上下思改革,求开放,谋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状态总的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由于我省地处内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小农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积习较深,加上“左”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因而,在工作中有的同志“怕”字当头,怕担风险,怕负责任,缺乏敢闯敢干…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小农经济伴随了我国农业发展几千年,在不同历史朝代有着不同的形式,但总体上也没有跳出小农经济的范畴。直到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的萌芽,小农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也没有影响到它的主体地位,就在今天小农经济也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基础。不同的是,新时代小农经济将面临转型,以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继续存在。当前的"三变"改革的实践证明,农村的集体经济要发展,完全可以按照"三变"改革的思路来整合资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逐渐减少或消除城乡发展的不  相似文献   

9.
在二十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变化最快、最大、最彻底的要算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打破了农村中封闭、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半自然经济和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已成为历史。从最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历经了整整的二十年。这二十年,是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时期,也是农村变化最大的时期,更是农民思想观念更新最大的时期。就以我们永泰县农民思想观念变化来说,如今农民已不再是单纯的种粮了,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看法一般认为,小农经济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农民经济。现在有的同志认为,这种传统的看法已经不能成为衡量今天小农经济的标准了。他们说,近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土地的集中同劳动者的集中成反比,也就是农业生产越先进,单位面积内使用的活劳动越少,劳动者越分散,越适应个体经营。美国、日本等国的农业多数是个体经营,这能说它们的农业仍然是小农经济吗?他们指出,衡量小农经济还是大农经济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准,是看它是自然经济的产品生产,还是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只要是自然经济的产品生产,就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否则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我国目前的个体专业户,就是商品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一  相似文献   

11.
刘长江 《唯实》2009,(4):53-59
苏共在决定采取新经济政策前,曾经对选择什么样的农村发展政策进行过研究。最终苏共选择了以发展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政策。为了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走向社会主义,苏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起到恢复苏联农业经济的作用后,对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这导致了苏联农业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最大量的商品粮。在广泛征求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后,斯大林认为,只有采取能够提供最大量商品粮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最终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新经济政策因此而结束。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 ,为贯彻计划经济的发展思路 ,党和国家开始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构建工作。这项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如何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二是如何将小农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两者相较 ,尤其以小农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更为困难 ,195 3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解决了这一问题 ,使小农经济纳入了计划经济的轨道 ,使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3.
传统道德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的集中反映。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认识传统道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_科学认识传统道德中的真理性因素。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程中,曾经出现过多种道德观念长期并存的局面。但最终取得统治地位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儒家道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封建时期统治阶级所倡导的道德标准,最根本的原风在于它适应了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愚弄剥削劳…  相似文献   

14.
临翔区圈内乡坝胡村在临沧市知名度很高,高就高在全村谋事和干事通过村民自治成就“一盘棋”。 由于历史上长期传统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模式的影响,不少农村自包产到户以来,各家的生计谋划基本都是“各人白扫门前雪”,村里发展很难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15.
得两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之利,一方面使都江堰市的农业早涝保收,年年有余;另一方面也使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意识,长期制约着都江堰市农业做大做强和快速发展.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冲破思想桎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都江堰市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在生产理念和经营形式上都有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承载了过多的人口.这种传统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困落后,因而改造传统小农经济就成了中国人民寻求自身解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倡导和推行农业互助合作化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了伟大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遗留下了大量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当前倍受关注的三农问题的出现.反思这段探索的历程,我们会发现农业人口过多与土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而这一基本国情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7.
说发横财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是旧社会的一句俗谚。既反映了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发财之不易,又反映了旧时一些暴发户发财之不走正道。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满足自己需要以后,才  相似文献   

18.
第一,传统社会文化习惯的隐性冲击不可小视。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某些落后的传统社会文化习惯会从不同层面给工业化进程带来冲击。一是小农意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农经济的传统思维模式根深蒂固。这种思维模式虽有其合理性,但往往轻视现代工业文明的作用。二是传统文化中偏重“守旧”而缺乏“创新”,对工业化战略缺乏创新意识,习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回到马克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险明 《新视野》2003,2(3):54-56
从文化根源上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危害最大的就是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以及它们之间关系被扭曲的两个基本表现形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从文化层面上看,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表现形态实际上都是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所作的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的诠释。从方法论上看,要从理论上破除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必须“回到马克思”,正确、全面地认识“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走向当代”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非常重要,关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目前,对于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有三种不同的思路。综合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走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且新时代的需求升级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也为"小农经济"的重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