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校园布告"的民法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民法的角度探讨了"校园布告"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及因"校园布告"的侵权救济.主张创建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校园布告".  相似文献   

2.
身体权与生命权、健康权一样,是自然人的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由于身体权的客体是身体,决定了侵害身体权行为的一些特定的表现形式。民法对身体权受侵害的救济方法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3.
第三人侵害缔约利益的救济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时,会产生一种"利益复位"的要求,民法中的救济制度即以满足这种要求为目的之一。在缔约过程中存在一种独立的利益形态即"缔约利益",该种利益也有可能受到第三人的侵害,当第三人侵害了缔约利益时,缔约当事人也会产生"利益复位"的内在要求,这种要求应得到民法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就业歧视是对就业平等权的侵害。我国由于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就业歧视越演越烈,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社会生活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以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作者通过对中国就业歧视问题从法律角度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国外反歧视立法实践的有效借鉴,结合目前出台的《就业促进法》,探讨就业歧视领域的法律问题及我国就业歧视法律救济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法上公民的健康权、名誉权无法涵盖身体权的内容,身体权是自然人享有的一种独立人格权。当身体权受到侵害后,受害人有权获得民法保护。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法理论界对“人格”一词在不同的场合赋予不同的含义使用,如将人格等同于权利能力和主体资格;将人格等同于人格利益,将人格定义为人的一般法律地位等等。这种状况造成了法学界对人格定义的混乱。因此应将对“人格”在历史上发展脉络做详细考证,辨析“人格”的含义,以理清“人格”与民法其他相关概念如:权利能力,人格权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连续出现的篡改他人高考志愿事件严重损害了被害人的受教育权益与人格发展自由,是对被篡改人人格利益的严重侵害,有必要通过民事手段为受害人提供救济。在理论上,对被篡改人的民事救济可通过"一般人格权"或"民事法益"的路径予以实现,但一般人格权作为"框架性权利",不仅在我国现行法中存在空白,且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具体适用的难度。而"民事法益"的救济路径则刚好契合了我国民事立法对法外利益保护谨慎但不失弹性的要求。因此,通过侵害法益的特别构成要件设计,利用《侵权责任法》上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损害赔偿、赔礼道歉的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被篡改者人格利益损失的补偿。  相似文献   

8.
当前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相当普遍,已经侵害了广大劳动者平等的劳动就业权,也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本文从学者们对就业歧视的定义入手,对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规范进行分析,思考探讨我国既有规范在禁止就业歧视方面的规定存在的缺陷,建议借鉴国际公约的内容及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经验,抓紧制定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该法应对就业歧视的概念、种类、适用范围、就业歧视行为及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规定对就业歧视受害者的法律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法制度中已初步建立起对侵害生命权予以救济的死亡赔偿体系,但该体系中所规定的赔偿项目,赔偿标准不一,尤其是特别法的规定差异很大,其导置的结果是同样的死亡结果基于不同的死因所能获得的救济却有很大差异。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协调运用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保险、社会救济等手段对受害人予以补偿才是公平救济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0.
民法上的人,即民事法 律关系的主体,学者的表述 虽不尽相同,但对这个概念 基本达成一致认识。而对 “法人人格”这个概念却存 在着各种不同认识,影响到 民法基本制度———民事主 体制度的构建,因为“人法” 自罗马法以来一直是民法 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民法上 的法人人格这个基本概念 作深层次的探讨。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personalita )一词 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该 词原指戏剧中的假面具。罗 马法学家常用头颅(C oput ) 来表示“人格…  相似文献   

11.
环境侵权救济制度是环境污染受害人寻求法律保护的最后屏障,《农民跪求别再建"污企"》照片的出现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的缺憾。只有通过立法的完善,才能强化执法,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才能最终防止受害人仰赖"苍天"保护其利益的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贞操权作为公民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型的人格权已为不少法治发达国家的立法或判例所保护。而我国的《民法通则》对此却无明文规定 ,立法这一疏漏需要司法实践和学理研究加以弥补。本文借对一案例的评析 ,试图对贞操权的概念、性质、侵害贞操权的构成要件及在现行法下如何给予民事救济作一些学理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肖像权的法律保护,世界各国主要有人格权法和著作权法两种立法模式。著作权人在职业范围内合理使用他人肖像不构成侵权,但以营利为目的不应成为肖像权侵权的必要条件。著作权的行使不能以牺牲他人的肖像利益为前提,在著作权人转让其带有他人肖像权的作品时,应事先征得肖像权人的同意。否则,只要权利人在行使著作权时超出了对肖像权人利益的合理注意程度,就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婚姻法》对于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关系的法律调整适用的是离婚损害赔偿的民事救济,对不涉及离婚的夫妻之间人格侵权纠纷的民事责任的追究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婚姻关系尚未破裂之时,当事人只想用民事惩罚措施,使加害人更加明确承担法律义务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因此,建立婚内侵权的民事责任即可弥补法律规范之空白,有效地阻止夫妻间侵权行为发生,也是维护稳定及和睦婚姻家庭生活的积极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肖像侵权若干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像权是公民专有的民事权利,构成侵权须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有使用肖像的行为;二是未经肖像权人的同意;三是无阻却违法事由,使用集体肖像构成侵权应视行为人故意的指向,区别对待,加以认定.  相似文献   

16.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民法的人格权制度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人格权从消极保护到积极确权,具体人格权的类型日益丰富,强化了对生命尊严的保护,确认了一般人格权制度,隐私权的内涵和外延迅速拓展,各国普遍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日益注重人格权的商业化利用,人格权保护方式的多层次和多样化,人格权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法的保护。为适应人格权制度的发展需要,我国正在编纂的民法典应当构建较为完整的人格权体系适应人格权益发展的需要,规定一般人格权制度,细化人格权的具体规则,强化对人格尊严的维护,进一步完善人格权的商业化利用规则,在人格权保护方面,应当强调预防与救济并重。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侵权责任认定标准是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的归责原则体系指导下的四要件说,然而,这一认定标准在法理和司法实践中似有不妥之处,尤其是对于绝对权利而言。通过对绝对权利的法理分析,建议引入无损害结果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弥补传统认定标准之不足的有效措施,从而使整个侵权归责原则体系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8.
针对侵犯专利权的诉讼,首先要认定行为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其次是认定被告承担何种民事责任。前者与专利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有关,后者主要是认定专利侵权责任时应采取何种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司法实践中已有的执行阶段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做法,引起很大争议。但在民事执行阶段中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必要的,这有利于解决“执行难”的社会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的运行,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现行立法存在着立法的空白,立法机关应当对此进行立法完善,在执行过程中适用公司人格否认,不但要起到保护公司的债权人利益的作用,也应考虑直接责任人的利益,要在两者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执行阶段适用时,在程序上应坚持依法适用,要引入公开听证程序、赋予相关责任人要求复议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我国户籍制度已日显其弊病,它侵害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平等、自由、公正的宪法理念,应当站在宪政的高度对其进行改革:还原户籍的原初功能,消除制度性歧视,完善宪法对平等权利体系的规定,承认平等权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利对立法者有拘束力,建立宪政审查机制,从而体现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和平等的终极关怀,使立法更趋公平,使社会更加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