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凤英 《理论探索》2005,1(6):51-52
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然而当前党风不正、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以及局部利益的膨胀却严重地影响着党群关系,成为密切党群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密切党群关系,就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加强党对社会利益的整合功能,努力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加大反腐力度,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党建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党群关系问题.当前,党群关系出现了日趋复杂和多样化的矛盾,严重制约着党的政策措施贯彻执行,影响着党的事业的发展.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党建的着力点,需要进一步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扎实推进密切党群关系的长效机制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协调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领导俄共(布)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如何密切党群关系进行了系统思考,提出了要制定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反对官僚主义,畅通人民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政治通道;利用多种组织形式拓宽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重要思想.对我党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启示是:密切党群关系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立足点,以强化人民对权力的监督为根本保障,以完善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为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党群关系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性政治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矛盾的凸显时期。这给我们党密切党群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党需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路线意识、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们就如何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问题走访了国家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齐谋甲同志。下面是齐谋甲同志答本刊记者问。问: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要求各级领导和全体党员要切实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您是怎么看的? 答: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建  相似文献   

6.
协调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密切党群关系至关重要。保持党的先进性,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7.
建立健全党群密切联系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切党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核心所在,建立健全党群联系机制是解决党群关系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创新机制来促进和推动党的群众工作,要建立健全深入群众机制,把党的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组织群众机制,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同德、共同前进;建立健全服务群众机制,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  相似文献   

8.
陈海燕 《党政论坛》2012,(13):27-29
社会转型期的群众基础和党员队伍两个主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碎片化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对党的群众工作形成重大考验和严峻挑战。当前,“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具有极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9.
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个“大兴”的要求,首要的就是“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广泛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一诺千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心果,是我国千百年来基本的道德守则。邓小平在其文选第三卷中将传统的守信美德与我国新时期的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具有时代精神的科学的守信观。一、守信的现实价值(一)守信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增强人民的团结。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等,党和政府只有牢记宗旨,信守诺言,才能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邓小平首先着眼于加强党的领导,着眼于密切党群关系,认为守信是维系党群关系的道德基础,反复强调对人民群众要“言行一致”,“拿事实来说话”,…  相似文献   

11.
和谐党群关系的利益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立兴 《理论导刊》2007,1(1):12-14
分析当前党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特点,可以看出党群关系的实质是利益代表关系,利益整合是代表群众利益的新要求。建设和谐党群关系,必须确立以“利益代表”为导向的总体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利益整合来密切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在贯彻和落实群众路线的长期过程中,逐渐把中国协商民主作为了密切党群关系上通下达的重要渠道.同时,中国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决策前和决策中,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同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民主协商.可见,党的群众路线和中国协商民主存在着契合性.这主要体现在党的群众路线与中国协商民主都是把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价值目标、都是党和国家科学决策的必要环节、都为人民群众广泛政治参与提供了必要渠道、都为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党群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把对党群关系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即从加强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强调必须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此,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党群关系理论的思想:"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群众观,以人为本、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等,极大地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群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4.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从诞生到现在的全部历史反复证明一条真理: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紧张,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当前,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考验,能否保持和发扬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得失,这是一个十分现实、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党的力量源泉在群众之中,我们党的一切胜利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31)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才能真正密切党群关系、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相似文献   

16.
密切党群关系,应深化对群众内涵、政党功能和党群关系实质三个问题的认识.深化对群众内涵的认识,必须更多地考虑群众乃至个体的权利;深化对政党功能的认识,必须增强党的社会包容性、突出党群关系建设的利益导向;深化对党群关系实质的认识,必须巩固群众基础、增进执政合法性,加强绩效、法理、廉洁、文化四项合法性建设,全面巩固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17.
谭惠娟 《学理论》2011,(33):52-53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深入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党群关系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三为民"思想,群众利益无小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推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群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8.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传家宝,蕴含在常态工作之中。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使党的群众观点于内心深处扎根,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以党群关系检验。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使党的群众观点在内心深处扎根。党的群众路线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心体统一、知行合一的统一体,群众路线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9.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党群关系。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我们应该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党群关系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对策和方法,巩固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构建新时期和谐融洽的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20.
网络政治参与对党执政的影响及其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政治参与对党执政的积极影响表现为:改善了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为密切党群关系创造了新平台,为确保党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新保证,强化了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功能。其消极影响表现为:增加了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思潮的难度,参与的随意性特征决定了可能会造成非理性参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应对网络政治参与新挑战,消除其不良影响,应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充分发挥其导向性作用;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立法体系建设,营造网络自律环境;构建网络政治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和回应机制,拓展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