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俄武器交易来到十字路口?美国专家展望中俄军售新格局中俄在军事领域的合作近年来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关注的焦点, 2006年,美国著名智囊机构哈特森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理查德·韦茨博士发表了题为《中俄武器交易陷于困境》的文章。他认为,由于中国国防工业的不断发展加上饿罗斯严格的武器出口限制,中国正在运步摆脱对俄式武器的依赖。但俄罗斯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块诱人的“蛋糕”,因此将来可能会放宽某些尖端武器的出口限制。  相似文献   

2.
战略-政治地缘利益的接近能够使中国和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合作达到新的水平。随着新一轮的中俄武器技术合作的展开将使中国拥有更加强有力的战略战术武器,从而在一定条件上使中国逐渐地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强国。  相似文献   

3.
中俄关系与中俄军事合作一直是西方媒体永远热衷的话题。如今,俄罗斯与中、印之间新的军事合作动向已经引起了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本刊综述相关报道,并非赞同的观点和说法,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7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印度期间,印度政府和军方先后向俄方施压,要求俄罗斯停止出售RD-93发动机给中国。这是印度首次借助市场力量干涉中俄之间的军事合作和武器交易。这使得"俄、中、印三角军事合作关系"开始呈现出零和博弈的特征。它开启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会与中国联手研制下一代空优战机吗?俄罗斯军事技术合作局说YES,而俄罗斯国内的防务问题争家、战略专家却说NO。2006年11月2日,第六届珠海航展期间,参加航展的俄军事技术合作局副局长亚历山大·杰尼索夫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我们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若干国家参与第五代战斗机(俄罗斯分代标准)的研制工作。”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西方防务专家认为,主管俄武器出口的高级官员在下一代战机联合研制问题上的最新表态,意味着俄罗斯对华军事技术出口管制政策发生了原则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什伦多夫认为,军事技术合作在俄中关系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一席。这是由俄中两国对发展这一领域的紧密联系倾注了极大兴趣所决定的。对于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来说,扩大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正常发展的需要,以保证在国家拨款和国家定货急剧减少的条件下能够继续为新型武器的科研设计工作投入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资金。对华武器出口约占俄出口总额的1/5,2003年俄武器出口总额为50多亿美元。个别年份达一比例曾达到俄武器和军事技术出口总额的40%至50%。据估计,中国购买了大约120亿美元的俄罗斯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可见,中国在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已成为俄罗斯的战略伙伴。  相似文献   

7.
国防部长驸尔盖·伊万诺夫在莫斯科会见了自己的中国同行曹刚川。他们讨论了两国以军事、军事政治和军事技术合作为支柱的战略伙伴关系方面的问题。伊万诺夫在会谈开始时指出:“俄罗斯近期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逐步顺利发展。”中国是俄罗斯军品最大的购买国,对中国的出口占俄罗斯武器出口总额的40%。每年俄罗斯对华军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约占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5。此次在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框架下举行的莫斯科会谈的结果应该是签署关于在2004年开展具体军事技术合  相似文献   

8.
自2000年普京正式当选俄罗斯总统以来,俄罗斯加快了军火出口的力度,俄武器出口额逐年攀升,平均每年的武器销售额在40到50亿美元左右,与1999年相比增加了大约70%。据统计,2006年俄罗斯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军火出口国,其军火出口总额达到了80亿美元,其中武器出口额为65亿美元,零部件和军事服务为15亿美元。虽然俄罗斯目前的武器出口总额仍无法与前苏联时期相提并论,但是俄罗斯却已牢牢占领了全球低端武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成为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廉价武器的主要供应者。军火出口所获得的大笔外汇收入,也为俄罗斯军事实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俄报称俄可能失去中国武器市场 俄罗斯《消息报》1月29日发表署名文章称,从表面上看,俄罗斯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出口状况令人欣慰。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负责人安德烈·别利亚尼科夫在总结过去的工作时满意地指出,军用产品销售额稳定增长,每年大约增长10亿美元(从2001年的32亿到2003年的51亿)。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首先是因为莫斯科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的两个主要战略伙伴的积极合作:新德里和北京。然而,如果欧盟取消关于制裁中国的决定一旦得到了通过,会严重阻碍这种向前发展的合作,例如法国出口的多数武器俄罗斯没有类似产品或者根本就不制造。在中国市场上,由于中国与美国和西欧的政治分歧,莫斯科不仅是名副其实的,而且是相当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资源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俄罗斯能源外交对于全面振兴俄罗斯经济、提高俄罗斯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剖析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2005年8月18日-25日,中国和俄罗斯举行的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引起了国际普遍关注,本文原文发表在日本《军事研究》杂志,作者以各国媒体的报道为依据,对中俄两军在演习中的表现做出了其个人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中国军队登陆作战的能力和方式。本刊无意证实文中的报道和数据,也并非同意其观点,敬请阅读时鉴别。  相似文献   

12.
英刊《亚洲太平洋商业评论》2005年3月号刊登了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经济系的根纳季·卡扎克维奇和拉塞尔·史密斯题为《渐进主义与休克疗法:重新解读中俄改革经验》的文章。与普遍观点不同,该文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如果综合起来看,能被当成真正的“休克疗法”。我们选登此文旨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种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经验的新视角。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引言对中俄两国分别采取的转型模式———渐进主义和休克疗法———的比较一直都是学术文献、媒体和政治辩论中的热门话题。许多学者,尤其是俄罗斯学者都称赞中国渐进而谨慎…  相似文献   

13.
按照中俄双方达成的协议,今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俄罗斯问题专家李永全研究员认为,“中国年”将极大地加强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对话。记者:李先生,您多年研究俄罗斯,非常了解中俄关  相似文献   

14.
在密切关注中国未来发展航空母舰的同时,西方军事媒体也开始聚焦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发项目。2006年,以《简氏防务周刊》为代表的一批国外军事媒体相继报道了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的消息。为满足广大关心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读者的要求,本刊特综述了国外媒体对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最新报道。本刊刊发此文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报道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构建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鲜明特点,中国已逐步构建起以本国为中心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如何在地区层次上构建伙伴关系,有效连接双边伙伴关系与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中国外交深耕伙伴关系战略的发展方向。而俄罗斯的"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一种构建地区性伙伴关系的倡议,有其自身的战略意图,并具有继承性和独特性。结合欧亚地区当前的合作形势,中国抓住契机,对俄罗斯予以积极回应。两国通过协商合作,确定了共同构建"欧亚经济伙伴关系"的目标,这既适应俄罗斯的需要,也能够发挥中国的优势,有助于推动欧亚地区的合作进程。当前,中俄合作在多个层次上全面展开,并在不同层面上有所侧重,今后一段时期,中俄在地区层次上的合作将以构建欧亚经济伙伴关系为目标,着重经济合作,并以此塑造地区秩序。  相似文献   

16.
2013年3月22—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标志着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阶段。两国元首批准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13年至2016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宣示了中俄在两国战略协作及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主张。发展道路:相互坚定支持  相似文献   

17.
俄新社军事观察家维克托·利托夫金指出,瞅盟准备取消1989年对中国实行的武器禁运。在巴黎接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坚决支持这种步骤。这一决定会使莫斯科和北京军事技术合作发生重大变化。 从表面上看,俄罗斯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出口状况令人欣慰。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负责人安德烈·别利亚尼科夫在总结国内这个主要出口商过去的工作时满意地指出,军用产品销售额稳定增长,每年大约增长10亿美元(从2001年的32亿到2003年的51亿)。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首先是因为与莫斯科在军事技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武器出口一度下滑,但是,基于技术特点和价格等方面的优势,经过数年持续不懈的拓展,俄制武器再次获得亚洲很多国家的青睐。本文编译自《亚洲防务评论》2004年4月号《俄罗斯的亚洲武器客户》,本刊发表此文并不代表本刊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报道,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月,《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了中国正在改进歼-10战斗机的消息,并将歼-10最新改进型称为“超-10”。由此引发了国外军事媒体对中国歼-10战斗机报道的又一波热潮。为满足广大关心中国国防现代化热心的读者的要求,本刊特综述了国外媒体对歼-10的最新报道。本刊并非同意其观点, 亦非证实其报道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方媒体炒作中国武器出口的背后,是对中国武器出口现状的过度关注和无理猜忌,担心美、俄和英垄断全球军火市场的格局总有一天会被中国打破。可以想见,欧盟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未来对中国武器出口的围堵还将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