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茶境从唐的华丽奔放,到宋、元的沉静内敛,再到明代的精致隽永,掩映之间默默述说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茶古体字为荼。《尔雅·释木》:“槚,苦荼。”槚即楸树,茶树古名。荼系苦菜,味微苦。晋朝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西汉蜀人王褒《僮约》中有“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的句子,最早记载古人买茶、煮茶之事。  相似文献   

2.
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里,作为农产品的茶,具有汤饮、蔬食和药疗的重要作用。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诗经·豳风·七月》有"采茶"之载;《神农百草经·卷一·上经》有"苦菜"  相似文献   

3.
《天津政协公报》2011,(4):60-60
<正>小米也称粟米,其味甘、咸,性凉,归脾、肾经。李时珍称小米是"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的常用谷物,常作为"健脾、和胃、安眠"的食疗佳品。小米的功效,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治反胃热痢,补虚损,开肠胃"。实际上,无论是反胃、热痢、虚损都与睥胃功能欠佳有关,所以小米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补脾胃。小米补虚损的功效还体现在补肾功效上,但五谷当中,数小米的补肾功效最强,李时珍就曾经说过,"粟(小米)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就是说,小米性  相似文献   

4.
“茶”是中国南方人发明的风味饮料,现在仍是世界上与咖啡、可可齐名的三大饮料之一。唐人陆羽的《茶经》是我国最早的茶学专著。但一二千年以前的茶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看到实物。 在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两千年前的茶叶,而且从竹简上,我们还发现了以茶做成的食品——苦羹。 关于苦羹,专家们有人认为是茶叶和米做成的汤;有些专家则认为是“苦菜汤”。但西汉贵夫人死于吃甜瓜的季节,这时,苦菜已经老了,不可能做食品了,还是以“茶羹”说较为可信。若此,则  相似文献   

5.
<正> 音乐剧《雪狼湖》自七年前在香港创下连演43场的票房神话后,去年年末又出人意料的在内地大热,使音乐剧突然有了晋身主流殿堂的预兆。但几年来,大多数中国人对音乐剧知之甚少。西风东渐后,《音乐之声》、《猫》、《歌剧院幽灵》陆续进入中国。"有心人"如此精心培育中国的音乐剧"土壤",善因终得善果,再加上欣赏也是种无意识、不自觉的借鉴,于是音乐剧的轮  相似文献   

6.
星闻人物     
张学友:携《雪狼湖》年底重现身其实音乐剧《雪狼湖》早在1997年时便已火爆香江,可是尽管《雪狼湖》在香港创造了一个神话,其后又在新加坡加演了7场,好评如潮,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无缘与内地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7.
在客家祖地福建宁化,不仅有香甜可口的擂茶和微苦带甘的凉茶,还有香喷喷的米茶。客家米茶在祖国博大精深的茶艺中也是一枝独秀的奇葩。早在三国魏张揖《广雅》中已有“米茶”的记载,时人  相似文献   

8.
<正>"老爸茶,百姓茶,一年四季卖不歇;不论城镇和乡下,遍地都开花……"一首近日在微信、网络上流传的海南方言歌曲《老爸茶》这样唱道。对于爱喝茶的中国人来说,茶店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休闲消遣的去处,也是与友相聚、互通信息的场所。在海南也有到茶店吃茶的习惯。与三两好友相约,点一壶咖啡或红茶,配以糕饼、薏粿等茶点,一边吃茶,一边聊天、看报,一坐可以大半天,也是海南一道独特的风景。因为吃茶的大多是中老年男子,故名"老爸茶"。2015年初,创作歌曲《老爸茶》的这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今日中国论坛》编辑部:记得梁静茹唱过一首歌,名为"宁夏"——不是地名,指的是宁静的夏天。然而,这个夏天,过得好像一点儿都不宁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最近一段时间,有两个部门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一个是红十字会,另一个就是铁道部。有网民调侃说:因为达芬奇,郭美美只火了两个星期;因为赖昌星,达芬奇只火了一个星期;因为动车,赖昌星只火了半天……铁道部之"热",催生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高  相似文献   

10.
《春秋》2016,(3)
正今年是山东省南茶北引60周年。山东茶的历史源远流长。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左思之徒皆饮焉。"唐代饮茶已在民间盛行,《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分道俗,投钱取饮。"宋代苏东坡在密州(诸城)任太守时,留下了寒食后试新茶的词句。明代《事  相似文献   

11.
李璐 《今日浙江》2014,(22):58-59
正《红楼梦》里,黛玉偶听"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戏文,不禁"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曹雪芹当年写至此处,耳边也一定回转着清柔婉折又充满叛逆之情的曲子。《红楼梦》成书的乾隆年间,正是昆曲鼎盛时期,黛玉听的这段正是昆曲。一说及昆曲,仿佛便有一线袅娜  相似文献   

12.
冯琨 《北京观察》2020,(4):61-61
3月26日一早,北京又下雨了,天气突然转凉让人颇有点不适应,我们几个下沉干部冒着雨在村口值守。回想起2月底我们刚到北火垡村参加疫情防控工作时,也是时而雪时而雨的阴冷天气。以前常听别人说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但只有当自己作为下沉干部站到这个岗位上,才理解什么叫"下"易"沉"难。  相似文献   

13.
官微微观     
《人民公安》2014,(5):59-59
<正>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是近日最火的问题。当习近平总书记抛出自问自答"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当中央电视台又一次将话筒与镜头对准街头行色匆匆的中国老百姓,当下班路上听着电台里、阖家晚饭时看着电视中反反复复播放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警察蜀黍们也"在同样的时光里,问着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伍振 《传承》2009,(5):46-47
两本书,《本草纲目》《西游记》;几个人,李时珍、吴承恩、胡风、汪潮涌……他们都是蕲州的骄傲,而绵延千年的医药之术则更是蕲州的一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5.
"沧浪之水"有四种命名模式,即以水色命名、以地命名、以山命名和以文化命名。这四种文化模式是相互交织的,不可能有先后之分;而且,它所指称的东西也不是唯一的。因此,无论是以何种模式命名,也不论是以孔子、屈原听《沧浪歌》为据,来说明"沧浪之水"到底在何处,在逻辑上都不是充足的理由。与其争"沧浪之水"在何地和"沧浪文化"以何地为正宗,不若联合起来,共同构造和建设真正的"沧浪文化"。  相似文献   

16.
古有陆羽在《茶经》中说到:“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干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可见古人对于茶的喜欢。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借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段话说明品茗必须做到水好、火足、具美。可见品茗者除讲究精茶、真水、活火,还讲究妙器,称“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相似文献   

17.
<正>艺术文化具有调节人的内心情绪、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礼记·乐记》中就曾记载:"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联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迎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治只能搞盛世幻象。几千年封建专制史,有法律无法治,历代王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近代中国没能走出历史困境,法治不彰是重要原因。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20,(6)
正2014—2019年班玛当地共种植藏雪茶1.85万亩,建成了青海首条藏茶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从"藏在深闺人未识"到"撩开面纱惊八方"的逆袭。班玛藏雪茶不仅拓宽了产业发展渠道,还带动了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茶莫(无)盐,水一般;人莫(无)茶,鬼一般。"这是青海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因为食用较多的肉食和高蛋白质胆固醇的奶食品,消食去腻的茶叶成为青海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作为茶叶消费大省",不产茶"一直都是当地的一个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20.
入冬以来,突如其来的寒流使欧洲、日本和中国饱受严寒低温之苦。低温阴雨(雪)天气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造成了一定影响。世界各地采取各种方式降低"极寒"对公共秩序的影响:为防止驾驶员冻伤和出现交通事故,公路上巡逻的交警多了,相关预警密集了;互联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