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自小就知道父亲晕车。 晕车的父亲不喜欢坐车。 端午前夕,父亲来城里看我和弟弟,在我们的极力挽留下,他在城里小住了几天。在这几天里,他一直念叨着要赶在节前回家,我和弟弟商量,利用双休日陪父亲回家。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王铭勋,曾是孙毅将军的老部下。早在抗日时期的冀中分区时代,我父亲就在孙将军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战斗。那时,孙毅将军是参谋长,我父亲是作战科参谋。后来,在晋察冀军区三军分区、晋察冀军区七纵,孙毅将军都是我父亲的上级。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在军委军校部和总参训练总监部工作时,孙毅将军又是该部的领导。由于长期的工作关系,我父亲和孙将军很熟悉,简直就像一家人,孙将军就像长辈一样一直关心、鼓励我父亲进步。  相似文献   

3.
在童年,父亲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自私”。那时,在我的眼中,他不顾家、不疼我、不顾亲人的感受。父亲白天去法庭上班,天黑才回家,回到家里又要读书学习,几乎难得与我说上一句话。妈妈独自操持着这个家,亲戚朋友想让父亲帮忙办事,他都严辞拒绝。在我小时候,父亲也很“吝啬”。从未给过我一分零花钱的父亲,竞然曾经一出手就给了一个离婚案当事人的孩子20元。  相似文献   

4.
从小,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就很生疏。他和父亲都是沉默寡言的人,因此很少交流。后来下乡当了知青,进城后,到棉纺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这中间他吃了很多苦,但父亲从来没有问过他。他觉得父亲根本不关心他,也不爱他。偶尔,他回到家中,父亲顶多问一句“回来啦”、“吃过没有”  相似文献   

5.
卑微的父爱     
黄健 《党课》2008,(5):104-104
父亲长得清瘦矮小,大字不识几个,人又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迂腐。他一辈子就喜欢鼓捣村里分给他的那块地,精心伺候着这几亩薄田。而母亲年轻的时候,高挑清秀、端庄美丽。母亲怎么会嫁给极不般配的父亲,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是个谜。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祖上是富农,出身不好,只得嫁给了当时一贫如洗的父亲。于是,我很为母亲愤愤不平,对父亲也多了一丝怨恨,甚至不愿意和他多说话。父亲偶尔和我搭话,我也吝于回报一个笑容。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父亲的百年诞辰,转眼之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3年了。回想23年前的农历除夕,那个寒风凛冽的早晨,敬爱的父亲与我们永别了。他走得那样匆忙,面孔仍然是那样的慈祥,我们伏在他的头边悲痛欲绝、肝肠寸断。回想几个小时前他还在与我们亲切地聊天,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未曾想到这么快就人天永诀。  相似文献   

7.
王国军 《党课》2009,(4):101-101
打从我工作开始,父亲就很少到我这里来。父亲老说,路太远,一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我知道,那是父亲的托词,他是不想影响我的工作而已。久了,也就习惯了,没有父亲唠叨的日子,我的生活照样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8.
彭真的智慧     
傅洋 《党史文苑》2001,(5):45-46
我常回忆起父亲的一些教诲。那中间同样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显露着他伟大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关于拍马屁父亲曾经说:拍马屁股,是为了骑马。拍你的马屁,也是为了骑你。谈笑间,父亲将谄媚者的嘴脸揭露无遗,也揭示了乐于接受谄媚者的愚蠢。怎样当律师我做律师以后,父亲对我说:某某在旧社会是名律师,蒋介石也很给面子。有人被抓找他求情,他也不问案情,收了金条,找蒋说一下,就能放人。解放后,有一次,他为一个坏人向毛主席求情,他也不清楚那人做了什么。主席要我处理。我把那人的案卷调来看了一天,看完心中有了底,把全部案卷送…  相似文献   

9.
圆梦     
年逾花甲的父亲,要去北京登天安门。这是他多年来对晚辈的唯一奢求。父亲小时候吃过苦,受过罪。他三十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才知道中国有个天安门。我小时候父亲在村里当干部,那时他才知道中国的重大盛事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但他从未看到过天安门,天安门在他心里也就一直是个谜。在我上高中时,村里有人买了电视,父亲才看到了天安门,他知道那是毛主席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地方,就萌发了去天安门看看的愿望。别说那时登天安门有限制,单就我们的条件也是望“门”兴叹。我的两个哥哥都像父亲一样,天天守着黄土地,…  相似文献   

10.
时间的脚步真是太快了,转瞬,父亲离开我已经整整20个年头了。可我怎么感到他从来就不曾与我分开过呢? 父亲去世前一天晚上,我去看望他。当时的情景犹如发生在昨天一般,并未因时间的逝去而变得有丝毫的模糊。柔和的灯光下,我轻抚着他的手背,对他说:“明年(即1990年)就是你和妈妈结婚50周年了,我要送一对戒指给你们。”  相似文献   

11.
我多次到欧阳海的家里采访他父亲欧阳恒文。也许是我的童年和欧阳海很相似,也许是我从小父亲就被日本鬼子杀死,我将他的父亲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每次和欧阳恒文老人见面总是倍感亲切,有说不完的话。最使我难忘记的是和欧阳恒文老人在列车上的一次交谈。那是1978年的一天,是他在长沙参加完劳模会回家的途中,我跟踪采访,和他同坐一列车厢,并排坐在一起,谈着笑着。他手拿一支香烟,眼睛久久望着窗外,似乎在回忆往事,我抓住时机按动快门,留下了这难得的一瞬。我问他:“您老刚才在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旧社会,一个难以忘记的恶…  相似文献   

12.
邵衡宁 《党课》2012,(6):89-90
昨夜我又梦到父亲来找我理论了。我正在单位开会,他突然就出现在会议室门外,一脸憔悴凄凉……父亲去世已经两个月了,一想起他临终前大颗大颗滚落的眼泪,我就像掉进了逃不出的心罚。  相似文献   

13.
侯发阳 《党课》2014,(2):72-74
父亲今年八十有九,又比去年老了一些。他平常不喜欢来我这里,即使来了,也是当天来当天走。因为他觉得待在我这里很无聊,就像坐牢一样。没有人和他说话聊天,没有地方也没有人可以和他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谁有多少闲功夫和老头子们聊呀!  相似文献   

14.
杨莹 《新湘评论》2014,(22):53-53
曾经,我很是不理解父亲在母亲面前的惜言如金。每次母亲买东西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都是两个字:随便。后来,我遇到了他,从最初的你说我猜渐渐磨合到你不说我也懂,我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随便”里蕴含着的潜台词:只要是你买的,我都喜欢。  相似文献   

15.
王锦慧 《党建》2012,(8):58-60
再过几天,就到了老舍先生舍身反抗"四人帮"迫害的忌日——8.24。为追念这位文化大师,我来到他的儿子舒乙家。对于世人而言,大师是一个神话。但对于儿子来说,大师无论多么令人高山仰止,他永远只是父亲。老舍先生死后,舒乙陪伴父亲度过了一个漆黑的雨夜。他摸了父亲的脸,拉了父亲的手,把泪洒在父亲满是伤痕的身上,他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做爱回报给父亲……舒乙回忆道:我真正懂得父亲,是在他去世之后的日子。我看了他的全部著作,采访了他的很多朋友。我发现大家之所以敬仰他,不光是因为他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更因为他炽热的平民情怀。  相似文献   

16.
王碧君 《党的建设》2012,(11):51-51
前几天.回老家陪父亲小住了几日。 我发现父亲的听力大不如从前,和他说什么,都得冲他大声嚷才行。后来,我便发现问题所在。父亲一进家门,第一件事是把电视机打开,声音开得大大的,然后转身该千哈干哈。我嫌吵,附在父亲耳边大声说,如果不看,就关了,长期在噪音下生活,会损害听力的。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手机     
星期六,我打电话给父亲,我想告诉他这个周末不回家了,牙齿发炎,脸肿得像猪头。嘟嘟声之后,电话里传来十分刺耳的嘈杂声,然后才是父亲的声音,显然,他不是对我说,而是自言自语:855**988,这是哪个啊?我真想大喊:是我,你儿子!但父亲说完后就把电话挂了。我强忍牙龈的剧痛苦笑,父亲还是老习惯,把手机当寻呼机,掐掉再回,那就等着吧。等了十分钟也不见他回电,我再打。接通之前我多少有点紧张,害怕父亲再把它掐了,再不回。或者任凭电话响着,不闻不问,这是他以前经常干的事。还好,父亲这次接了,和我说话。他的语气很不耐烦,语速飞快,不容饶舌和罗嗦—…  相似文献   

18.
绿荫浓情     
挑着家庭重担的父亲,在崎岖的生活道路上跋涉了大半辈子,日见苍老了。父亲的这些变化着实让人心疼,我就想让父亲到县城与我同住,让他享几天清福。父亲却过不惯城里的生活,老是牵挂农村老家的树,离开了他的树,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常常住不了几天,就急着要回去。说是回到乡下老家,坐在自己的树园子里,看日出日落,看云聚云散,听树儿和清风细语,心里才踏实,生活才有滋味。其实,父亲也不是不会享福,他是离不开他那绿色的事业。父亲的老屋在河套平原的一个小村落里,房前屋后绿树环绕。每到春天,梨花飞雪,杏花吐艳,绿林间花香…  相似文献   

19.
康小明 《党史文汇》2006,(12):34-36
父亲极其不爱说话,我自小就觉得父亲十分陌生.一直到父亲晚年患病住院的日子里,才和父亲有了更多的语言交流.特别是我帮助父亲编辑出版了他一生心血的结晶<报坛六十年耕耘录>后,才算真正了解了父亲.  相似文献   

20.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离休干部,他工资不高,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但他那拼命工作的精神,尤其是那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品德,却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1942年,父亲参加革命工作,任乡财粮主任,为我抗日武装筹集军粮。那时,他每天总是天不亮就带点干粮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